APP下载

寻找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秘诀

2019-04-01韩雪

出版广角 2019年3期
关键词:莫言英译文学作品

【摘 要】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但囿于汉语与世界其他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异,中国文学作品未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出版界亟须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和“融进去”,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深入对话。分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英译版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如何借鉴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可以审视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中的现状与问题,明确文学作品英译版编辑出版的发展方向,进而探索中国文学穿越“巴别塔”之路。

【关  键  词】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师傅越来越幽默》

【作者单位】韩雪,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2067)。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3.018

汉学家施舟人认为:“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不能被中国人独享。”中国文学应该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读者共同分享的精神盛宴。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快。然而,中国文学要真正被海外读者接纳,“走出去”和“融进去”,仍需优化出版资源,改变出版理念,充分认识国内出版和海外出版的本质差异。《师傅越来越幽默》是莫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推出英译版时,出版者和翻译者创造性地对作品进行重构,既传达了原文的主旨和意蕴,又迎合了海外读者的审美情趣。这部作品在海外出版后,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的成功典范。

一、莫言与《师傅越来越幽默》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一位自由作家,著有60多部短篇小说、20多部中篇小说以及40多部长篇小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莫言的小说逐渐推向海外,多部经典作品被译成40余种外文,在全世界读者中广泛传播。莫言的小说得以推向海外并取得成功源于其独特性与原创性,其主题与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生活,写作手法又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融合在一起”[1],其作品体现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和谐共生。

《师傅越来越幽默》汇集了多部短篇小说,采用了莫言作品中较为鲜见的城市生活题材。莫言运用朴实却不失幽默的笔触,勾画出千姿百态的城市人,呈现了酸甜苦辣的市井生活。书中的主要作品《师傅越来越幽默》运用现代主义写法,讲述了临近花甲之年的下岗工人丁师傅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丁师傅退休前下岗了,他把郊外的废弃公交车外壳改为“情侣小屋”,收取费用以维持生计。一天,丁师傅认为一对男女在“情侣小屋”里殉情了,于是匆忙报案,等警察来查明真相之后,发现是虚惊一场。“幽默”是丁师傅的爱徒对他善意的提醒,反映了丁师傅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这部作品融入了黑色幽默,看似无厘头的结局是对莫言作品独特性的最佳诠释。而莫言幽默的要义在于在荒诞的情节中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师傅越来越幽默》成功推出的秘诀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离不开出版。文化全球化涉及两个重要环节——输入和输出。《师傅越来越幽默》之所以能够成功推向海外市场,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与传播,关键因素在于作者、译者和编辑对西方文学的输入和借鉴。

1.易表存真

在《师傅越来越幽默》这部作品集输出海外的过程中,编辑和译者首先摆脱了字面的束缚,深入挖掘原作文字的意蕴,从整体上理解作品,其次以目标读者需求为中心,整合原作的内容,最后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原作的精髓。易表存真是这部译作的鲜明特色,从其书名的翻译可见一斑。《师傅越来越幽默》的书名被翻译为Shifu, You' 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乍看之下与原书名相去甚远,如果遵循原书名的字面意思,应直译为Shifu Is More and More Humorous。但是仔细阅读作品后,不难发现两个翻译书名的优劣。《师傅越来越幽默》中,丁师傅因不知道城市内的公共厕所要收费而第一次被徒弟说“幽默”。而后,丁师傅认为一对情侣在“情侣小屋”里殉情,报警之后却发现房内无人,殊不知这是那对情侣逃避房费惯用的伎俩,于是又一次被徒弟说“幽默”。这样一个憨厚老实的老人因生病花掉所有积蓄,好不容易找到谋生的办法,却因这一场闹剧使得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事實上,丁师傅这个看似被时代抛弃的小人物,不会真正给人们带来幽默,更不可能越来越幽默。所以,“humorous”一词难以准确表现人物的特征,反而“laugh”一词更能生动传递作者的原意。同时,用“do anything”来代替“more and more”,虽然不能体现故事情节幽默程度的一次次加深,但可以把小说的荒诞意味一下子推到顶点。所谓“题好一半文”,译作书名虽然在表达上与原作有所不同,但是能够全面把握小说的整体内容,将原作的主旨和精髓准确地传递给海外读者,从而激发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

2.意象替换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中国文学译介的受众主要是西方读者。成功的文化传播要突破文化中‘他者和‘我者的对立,从而获得‘他者对‘我者的认同”[2]。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特定的标志性语言是编辑出版英译作品的重要突破点,如果不能恰当表达这类语言的本意,容易造成目标读者理解作品困难,降低文学“走出去”的成功率。因此,确保英译作品的可读性,促使文学作品“走出去”和“融进去”,需要运用文化意象替代的方法来重构原作,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师傅越来越幽默》原作中多处出现对“积德”的描述,译者不仅要用意译的方式来表达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采取文化意象替代的方式来翻译。比如原作中提到:“有时候他的心里也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孽还是在积德。”[3]这句话中“造孽”和“积德”是一组相对词语,不仅形式上对称,意义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对应。东方文化中“积德”指人们为了获得幸福而多做善事,西方文化中“saint”指“乐善好施的人”,这两者在意义上是对等的。由此可见,《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编辑出版英译版的过程中,遵循了译文可读性原则,重视海外读者的接受度,运用文化意象替代的方式来消除读者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困难,巧妙地传递了“积德”这一用语的深层意蕴。同时,译者对原作中词性的转换(动词转名词),使得东方文化中的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西方文化符号,更为符合海外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感,引起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

3.艺术再造

中国文学能够登上世界舞台,很大程度上源于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读者。《师傅越来越幽默》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将作者自身的乡土情怀融入作品中。这部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凸显了独特的艺术内涵,但在推出的英译版中如何凸显这一艺术内涵,吸引海外读者,仍需在翻译出版过程中下一番功夫。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无法原封不动地照搬原作细节,并保留其艺术审美特征,只能运用翻译技巧来为读者重构、再造类似于原作的艺术氛围。在推出《师傅越来越幽默》英译版的过程中,译者精准把握了中华传统文化及方言的深层含义,运用看似误译实为创造的特殊手法来传递原作的深意,再现了原作的审美特征。比如,“你这算什么主意? 你这是让师傅去耍死狗!”[3] 中的后一句被译为“Are you asking me to go put on an act?”[4] 原作中的“耍死狗”是带有山东地域特色的方言,意指无赖行为。汉语与英语关于狗的比喻意义是有差异的:汉语中带有“狗”的词语多为贬义词,通常与拙劣行为有关,如“鸡鸣狗盗”“狐朋狗党”等;英语则不同,与“狗”相关的词语多为褒义词,通常指代善良友好、真诚聪明的形象,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就爱我的一切)、“work like a dog”(卖命地工作)等能充分表达西方人心目中狗的形象。因此把“耍死狗”直译为“play with a dead dog”,就与原作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而一味纠缠于原作中“狗”的意象,“强调它的历史原因和褒贬色彩,就不免显得迂腐了,应以求取功能相当为上”[5]。“Put on an act”的意思是装模作样,虽然没有忠实还原小说文本的乡土特色,亦不能表现出“耍死狗”的夸张和意象效果,却尽可能地表达了原作的意思,同时有效地避免了中英传统思维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让海外读者能够顺利地阅读故事。

三、《师傅越来越幽默》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启示

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不断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因此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动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让海外读者能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要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深入对话,加快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推广,就要对中国文学推向海外市场过程中的得失有明确的认识,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明确编辑出版英译作品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中国文学的海外推广策略,让中国之光早日穿越“巴别塔”。

1.审视与分析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中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孔子学院遍及世界各地,中国文学作品逐渐被海外所熟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但仍与英美文学的传播存在差距。因此,审视当前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由于中西方出版行业规则的差异,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认可度有待提高。中国出版行业的编辑在推出一部文学作品时,不会对原作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而西方出版行业的编辑对文学作品及翻译的参与度远高于国内。例如,托马斯·沃尔夫、海明威等风靡全球的作家,如果没有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的帮助,断然不会如此成功。此外,中西方文学界之间一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很多西方译者对第三世界的文学带有陈旧的偏见,常常以傲人的姿态来解读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因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译者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度有待提升。要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必须先解决语言障碍问题,这需要大量的优秀译者把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译为各种语言推向海外市场。目前,汉学家是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主要力量,但现在从事文学翻译的汉学家全球仅有20人左右,让他们来承担起整个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使命,显然有些勉强。而其他学者或有此志向的高校教师、学生因时间关系对翻译工作也只能偶尔为之。所以,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亟须更多优秀译者的倾力投入。

第三,因中国文学英译作品选材过于广泛,使得出版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出版机构在把文学作品推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在选择作品题材时应听取译者的意见,不能随意选取内容。例如,近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版非常火热,海外读者把这些文学作品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媒介,但是中国出版机构对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版在数量上很难满足海外读者旺盛的阅读需求。此外,如果选取的作品推出国门后难以打开海外市场,无法走进海外读者的内心,也不能真正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2.让中国文学之光穿越“巴别塔”

当前,中国文学向海外推广还处于尝试阶段,要实现我们的“文学梦”,向世界各国出版业学习并取长补短仍是编辑出版的主旋律。要让中国文学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和“融进去”,使其穿越“巴别塔”,就要针对现状制定有效的出版策略。

首先,处理好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当前,中西方文化在影响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西方文化输出更为强势。而中国出版机构的做法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想把中国文化强行输入西方;二是抵制异化的英译方法。“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看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以及在流通过程中它的译本是否能够被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所接受。”[6]因此,在中国文学尚无优势的情况下,要理性地处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出版机构在初期要以归化式译法为主,让中国文学作品融入西方主流文化,走近海外读者,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常规思维,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阔西方读者的阅读视野。

其次,出版机构要有针对性地选取英译题材。随着文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当代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渴望了解中国,而占据中国文学作品译介主流的典籍翻译,仅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并不能展现当代中国的风貌,也不能满足海外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因此,中国出版机构要抓住这个契机,有针对性地选取海外读者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推广。在加大推广力度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机构不仅要注意与海外市场的沟通和对接,还要注意不要因适应海外读者的需求而彻底消弭自身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特色。总的来说,文学作品的出版傳播要在开放中有所坚守,在交流时不忘彰显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是非曲直[J]. 社会科学战线,2015(8):166-175.

[2]陈平.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兼评《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J]. 出版广角,2016(7): 87-89.

[3]莫言. 师傅越来越幽默[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4]Goldblatt, H. Shifu, You' 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M]. New York: Areade Publishing, 2011.

[5]周领顺,周怡珂. 葛浩文译“狗”——基于葛浩文翻译语料库的考察[J]. 外语教学, 2017(6):74-79.

猜你喜欢

莫言英译文学作品
过去的年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爱如莫言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