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周刊音乐史料整理与研究

2019-04-01刘寒冰

出版广角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论梅兰芳史料

【摘 要】 《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发行量较大的综合性期刊,它的内容包罗万象,记载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音乐和教育等领域的大量史料。《生活》周刊中的音乐史料主要包括大众音乐生活、学校音乐活动、民俗音乐和音乐家评论等,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

【关  键  词】《生活》周刊;音乐;史料;研究

【作者单位】刘寒冰,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3.025

民国时期出版了《观察》《小说月刊》《科学画报》《礼拜六》《生活》等众多期刊,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民国时期期刊索引》统计,1933—1937年间,我国出版的期刊有上万种。这些期刊记录了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和生活等领域的重要史料,《生活》周刊便是其中的代表性期刊之一。1925年10月,《生活》周刊由黄炎培创办于上海,最初由王志莘任主编,1926年10月起,由邹韬奋接任主编,前后历时8年有余,1933年12月,由于当时的政治压力被迫停刊。《生活》周刊作为综合性期刊,内容涉及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音乐和教育等。笔者在通读1925—1933年《生活》周刊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音乐史料加以分类整理并研究。

一、《生活》周刊音乐史料量化统计

《生活》周刊從1925年10月11日创刊到1933年12月16日终刊,包括特刊、增刊在内总共出版了417期,发表了3844篇文论,其中,关于音乐的相关文论131篇,专业音乐文论10篇,音乐类广告24则。音乐相关文论主要涉及中外大众音乐生活、音乐现象、民俗音乐和校园音乐活动等。专业音乐文论,比如,邹韬奋的《梅博士的贡献》、赵尊岳的《关于梅博士的问题》、王光祈的《西洋人与中国戏》、陈文泰的《错误的眼光》、落霞的《柏德罗斯基》等,对梅兰芳、王玉蓉等京剧名家进行了评论,对外国钢琴家柏德罗斯基进行了介绍。音乐类广告,比如,音乐书籍、曲谱、歌曲集、乐器和音乐设备等的相关广告,介绍了音乐书籍、歌曲集等的内容、出版信息等。表1是《生活》周刊中出现的音乐史料具体统计分析。

由此可见,1925—1933年间,《生活》周刊中出现的音乐史料丰富,主要集中在音乐相关文论、专业音乐文论和音乐相关广告中。《生活》周刊自初刊至终刊总共出版417期,其中,涉及音乐的期数为108期,占总期数的25.9%;在3844篇出现音乐史料的文论中,音乐相关文论占3.4%,专业音乐文论占0.3%;音乐相关广告方面,共有24则广告出现,主要集中在1930—1933年。

二、《生活》周刊文论中的音乐史料

《生活》周刊中的文论内容多样,涉及音乐的文论主要分为音乐相关文论和专业音乐文论。音乐相关文论主要介绍国内外大众音乐生活、学校音乐活动和民俗音乐等。专业音乐文论主要包括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评述和对中外艺术家的介绍等。

1.音乐相关文论中记载的音乐史料

(1)国内外大众音乐生活方面。《生活》周刊中记载的国内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丰富,主要有听音乐、玩乐器和听戏等。比如,俞子夷在《业余消遣》中写道,用留音机听剧曲、音乐或者玩乐器、学唱歌是主要的娱乐手段。朱允宗在《我的休闲生活》中透露,在闲暇时,拉风琴、胡琴、吹箫等是他的主要休闲项目。钱壮公在《农村生活亟宜改良之点》中记录了茶馆里唱本滩的情形,内容污秽不堪。汪慕庐在《津门杂识》中记载了在天津观看戏曲、曲艺演出的情景。在《生活》周刊登载的五十余篇有关大众生活的记叙性文论中,唱歌、玩乐器和听戏是大众主要的娱乐消遣手段,家庭优越的人甚至弹钢琴,参加音乐会等。较之国内,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大众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音乐专业化程度更高。张近芬在《游德的观察》中介绍说,很多德国普通人家里都放置一架钢琴,孩子在十岁左右就开始学习钢琴。心水在《赴某君国际婚礼志感》中感叹美国人音乐生活的丰富,钢琴、留声机唱片是普遍的音乐设备。罗牧在《日本人》中介绍了日本少女歌舞团表演古装歌舞戏《鞠争》和美国时装歌舞剧的场景。此外,一勒的《英伦琐记》、莊则宣的《会中锁记》《欧游漫笔》和李公朴的《上了轨道》中分别介绍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菲律宾的大众音乐生活。可见,国外大众音乐的发展水平较之于国内,在广泛性和专业性方面更加突出。国内的大众音乐生活主要是听音乐、听曲艺和戏曲、玩乐器,而国外则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活动,比如,日本古装歌舞剧、时装歌舞剧的演出及美国家庭对孩子的音乐教育等。

(2)学校音乐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生活》周刊中提到的学校音乐课程主要有唱歌、乐器演奏等;音乐活动主要是组织演奏会、音乐会和娱乐会,成为学生校园生活日常消遣和增长才艺的主要手段。朱秉国在《如何改良学生生活》中介绍了学校中的音乐会、交谊会等活动。钱达在《做教师的寻乐方法》中列举了五种教师教学的方法,其中一种是组织娱乐会,在学校里选购几种乐器,开展娱乐会。除了音乐课程和音乐活动,《生活》周刊中还记载了关于音乐教师的信息。一得在《女子的职业》中介绍了当时的女教员多担任图画、手工、唱歌等科。可见,这一时期,女教员在学校中多承担音乐课的教学工作。当然,学校中也不乏男教员,比如,大家熟知的李叔同、丰子恺和萧友梅等,都是这一时期中国优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

(3)民俗音乐文化方面。贵州、安徽、云南和四川等地的民俗音乐文化在《生活》周刊中有很多记载,主要包括各地婚丧嫁娶、重要节日和男女恋爱等涉及的民俗音乐等。贼菌在《泰县的婚嫁丧葬风俗谈》中记录了江苏泰县的婚姻习俗,男方携军乐去女方家迎接新娘的情形。金公在《桂黔边境》中记载了云南、贵州一代唱山歌的风俗,演唱形式有对唱、一唱一答。郑苓生在《五源瑶区一瞥》中记录了广西阴历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三日,未婚男女散游山中,对唱山歌、谈情说爱的习俗。竹影在《麻烦》中介绍了闽南出殡的仪式,用乐情况为鼓吹、洋号(吹喇叭)和军乐。谭慎馀在《贵州之苗民》中记录了贵州赛会的习俗,每年六月,苗民不分男女老少,相聚田间地头跳舞唱歌,青年未婚之男女也有此唱彼和的习俗。《生活》周刊中对国内外大众音乐生活、学校音乐活动及民俗音乐的介绍丰富了我们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外音乐发展情况的认知,为研究中外音乐提供了史料素材。

2.专业音乐文论中记载的音乐史料

《生活》周刊中的专业音乐文论中,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评述,对京剧名角王玉蓉、波兰钢琴家柏德罗斯基的介绍等文论让我们对中外音乐家的生平和事迹有了广泛了解,对国内外相关音乐事件的台前幕后、大众舆论有了深入的认识。

中国京剧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很深的文化底蕴,受到了中国观众乃至世界各国观众的喜爱。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的代表人物,受到了全世界各国观众的追捧。1919年,梅兰芳先是受邀赴日本演出,这是中国京剧第一次走出国门。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35年,梅兰芳赴苏联演出,把中国京剧带给了当地的观众,受到了当地专家和观众的肯定。梅兰芳的出国演出促进了中国京剧与世界音乐艺术的交流。然而,《生活》周刊中关于梅兰芳出国演出的评述性文论与梅兰芳受到追捧的情形大相径庭。学者对中国京剧和梅兰芳出国演出的评价惊人地一致,认为中国京剧是过时的古董,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意义进行了消极的评价。比如,王光祈在《西洋人与中国戏》中说道,外国人并不认为中国戏曲中的女性人物是美的,男扮女装的中国戏剧不能被外国人认可。邹韬奋在《梅博士的贡献》中认为,虽然梅兰芳在美国受到欢迎,但梅兰芳代表不了中国艺术。赵尊岳在《关于梅博士的问题》中对中国戏剧和梅兰芳访美演出进行了评述,认为中国戏剧男扮女装的演出形式没有人物个性可言,没有美感,对梅兰芳访美演出持消极态度。可见,对中国京剧和梅兰芳访美演出事件,在20世纪三十年代,部分国人对中国京剧男扮女装的舞台形象和梅兰芳出国演出均持怀疑态度。

此外,《生活》周刊中关于京剧名伶王玉蓉和波兰钢琴家柏德罗斯基的文论记录了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和事迹。陈文泰在《错误的眼光》中介绍了王玉蓉的生平,把王玉蓉从出生、师承到演出的经历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歌女的人格问题和读书问题,认为当时的南京作為国民政府所在地承认演唱京剧属正当的职业。落霞在《柏德罗斯基》中介绍了波兰音乐家柏德罗斯基的生平和音乐经历,认为柏德罗斯基通过音乐和相关社会活动为波兰独立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生活》周刊中,梅兰芳、王玉蓉和柏德罗斯基的史料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些音乐人物提供了史料依据。

三、《生活》周刊广告中的音乐史料

《生活》周刊中的广告虽然以形形色色的商品宣传广告为主,但其中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音乐书籍、歌曲集、曲谱和乐器等的广告,比如,黎锦辉、王光祈、萧友梅和朱稣典等的作品,还有翻译的海外音乐作品。这些广告对音乐书籍、歌曲集、曲谱的内容、出版信息和作者等进行了介绍,对乐器的形制、演奏技法和生产厂家等信息进行了解说,为我们今天了解近现代音乐提供了史料支撑。表2是《生活》周刊中出现的与音乐相关的广告辑录。

四、结语

《生活》周刊中的部分文论和广告对大众音乐生活、社会音乐现象及各种音乐书籍、歌曲集、乐器进行了记载和介绍。这些音乐史料归结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期刊中音乐相关史料丰富,涉及音乐的方方面面,但相对分散。由于《生活》周刊是综合性期刊,期刊中的文论大多数以日常生活所见所闻和时事政治为主。所以,音乐相关史料大多只是出现在记录生活百态的文论之中。第二,期刊中专业音乐史料较少。《生活》周刊中的专业音乐文论约是音乐相关文论的十三分之一,在整个期刊中出现的比率很小。而且这些所谓的专业音乐文论以音乐人物评论为主,对专业音乐问题进行评述的文论并没有出现。第三,期刊中介绍的音乐书籍、歌曲集、曲谱和乐器主要以西洋音乐为主。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有识之士,如《生活》周刊中提到的王光祈、萧友梅等人留学海外,把西洋音乐理论介绍到国内,写了很多介绍西洋音乐的书籍、歌曲集等内容。所以,《生活》周刊中出现的音乐书籍、歌曲集、曲谱和乐器等史料大都为西洋音乐之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生活》周刊社. 《生活》周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钱仁平. 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5.

[3]陈建华,陈洁. 民国音乐史年谱[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汪毓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文论梅兰芳史料
梅兰芳评传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