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阅读 灵魂花开
2019-04-01杨睿
杨睿
曾几何时,古人读书,必先择云淡风清之处,邀如啸幽篁,潋滟晴丝,曲裾敛襟,虔诚地轻诵圣人言,夫子训;今夕何夕,世人指尖轻点,阅读终端上就涌现光怪陆离的信息,一目十行的扫视,便是一次“碎片化阅读。”今夕之迥异,令人慨然.
时光片碎,空虚千回。当人们的时间被切割成毫无意义的沙,一分分从指间滑落,试问:这样的阅读有何意义?碎片化阅读,碎片化了本该进行深度阅读的时间。清晨甫醒便刷起了微信朋友圈,午夜梦回仍心系网漫,时间在屏幕上游走,日月在网页中切换,试问:这样的碎片化时间能带来真正的思索否?
经典支离破碎,文明分崩离析。大师的杰作承载着深沉的思索,本應经久不衰的经典却在碎片化阅读的冲击下明珠蒙尘。提起《菜根谭》,《浮生六记》,年轻人往往茫然不知,但谈起微博段子,网络小说,他们却能滔滔不绝。当杜甫的诗作被改编成匪夷所思的段子,当“喜大普奔”“人艰不拆”成为常态用语,当名著渐渐沉默,寂寂生尘,试问: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何素质可言?这个民族的精髓有何传承可言?目光迷离于网页间,思维漂浮在肤浅上,当人们喝惯了速成鸡汤,便再没有能力饮下历久弥香的醇酿。碎片化阅读的危害,可见一斑。
阅读的碎片化,引起写作的碎片化。余秋雨曾叹,当下社会,财源滚滚而文事寂寥,精神枯窘而处处嬉闹。倘若深阅读不复存在,倘若手机推送文的标题党猎奇党大获全胜,势必会导致通俗乃至庸俗的写手“C位出道”,倘若迎合碎片阅读奉为圭臬的写作观念占据了上风,那么,翔于九霄的真知者会被地上的人视为渺小,随乐高蹈的灼见者会被失聪的人视为疯狂,倘若不屈时代浊流的作者惨淡经营却被野草疯长样的“碎片文学”埋没,那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焉置珠玑?焉置文豪?娱乐至死,浮夸当道。
阅读的碎片化,带来了思想的碎片化,灵魂的碎片化。先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是故师之所存,理之所悟,若无深思多思,何来理解彻悟?零碎的文字只会引起浮光掠影式的转念,不成篇的语段亦无法引导人看透世界的精微。唱了一路的歌,最后却发现无词亦无曲。唯有深层次的、完整的阅读,才能使人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进而叩响灵魂的大门。欲进一步观察灵魂的深邃,则须在悠长的时光里依据阅读所得,宁心探求,而这一份长远,是碎片化阅读绝无可能给予的。
如何深度阅读,更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日本作家斋藤孝在其著作《深阅读》中将深度阅读归纳为四个法则:行动起来,深得到底,浮得上来,坚持下去,欲解其中意,绝知要躬行,沉潜于看似无意的字里行间方知作者真意,何苦痼疾丘山,固执己见,何妨跳出思维定式,暂时忘却自身,平心静气地理解文中深意。与己见若合一契,便是与作者一次美好的神交;倘三观不合,便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择善从之。然,单纯的被作者引导是不可取的,优秀的求知者如一只大鹏鸟抟扶摇而上,以自身,以作者,以社会不同角度领悟微言大义。在完全被语言的风雨裹扶时,秉持穿云破浪之心,清醒地认知自己想得到什么,得到了什么,得到后怎样,外修内化,默于灵府更鸣于九霄。在琐事缠身、千头万绪、心灰意懒之际,为成败得失坐想行思、愁肠百结之时,坚持翻开书页,坚持翻开书页,摒除杂念铭心研读,绝非易事,但往往行至水穷处,转换思维,寻求先哲智慧便能看云起时。坚持并不是为了在朋友圈晒读书进度,而是以此为鉴,明德养性,持之以恒,方能实现真正的深度阅读。
在瞬间万变的今世,唯有勘破碎片的迷障,才能悠然点一束心香;唯有凝心下沉,深层阅读,才能在嘈杂的世间将自己铸炼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