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归因
2019-04-01葛爱荣
葛爱荣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对遵义市7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显示:遵义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足、家庭亲子沟通不良及社会重视和参与程度不高三个方面。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1 前言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其他监护人代替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个性和适应性发展三个方面处于良好而和谐的发展状态。为深入推进遵义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本研究拟采用周步成等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MHT)对遵义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以了解遵义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及其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遵义市小学高年级及中学学生100名,其中有效被试70名,男生39 名,女生31 名。
2.2测量工具
2.2.1本研究首先采用周步成等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该量表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寝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对中学生八个方面的心理问题设计了100个测验题目,用于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原量表常模的规定,总分≥65为异常,26<=总分<65 为可能异常范围,其他各因子得分(x)>8表明该因子异常,若(4<=x<8)表明该因子可能异常。
2.3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测试结果
3.1遵义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得分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中,遵义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总分平均数为50.429;根据常模显示,在学习焦虑(8.9286±1.14072)和身体症状(8.0286±3.326586)两因子上存在异常情况,在自责倾向(6.1429±1.49672)、恐怖倾向(4.4429±1.72480)及过敏倾向(7.1571±1.58467)等因子上可能存在异常情况。
3.2遵义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得分在学校类别上(小学与中学)的得分情况。
由t检验可知,在学校类别维度上,遵义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在对人焦虑(t=-2.789**)、孤独倾向(t=2.746**)、身体症状(t=7.731***)、冲动倾向(t=3.505***)及总分(t=4.044***)等因子上差异显著(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具体表现在小学生(3.6207±1.04003)比中学生(4.5833±1.31137)更容易对人焦虑;中学生比小学生更容易感到孤独(1.8333±1.69670;3.2069±1.55325)、冲动(1.8333±1.46680;4.3276 ±2.36486)及更容易产生身体方面的症状(4.0833±1.67649;8.8448 ±2.90071)。
4 讨论
4.1 遵义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得分基本情况
由前文可知,此次调查者中心理异常者1名,可能心理异常者67名,占所调查对象的94.3%;提示我们遵义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原因在于:
首先,从家庭的维度来看,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其身边,他们多半以隔代抚养为主,而爷爷奶奶等长辈大多年事已高,再加上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无暇也无力顾及孩子的成长及心理需求,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对其认知、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1],而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情感支持的现况,极易造成他们自卑,环境适应不良、不良情绪、行为偏差甚至人格缺陷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大多处于农村,其软硬件设施和餐饮卫生条件都比较差,更难谈得上提供留守儿童专业的心理辅导,因此,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无从谈起。当然,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以及教师的关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可由于当前传统教育理念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其成绩,甚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在社会层面上,虽然目前政府及各个层面都比较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但比较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比较缺失,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与转介等心理健康运行机制上也不完善,使得社会各层面在面临留守儿童群体问题时无策可施。
4.2在学校类别上的得分情况。
4.2.1遵义市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对人焦虑、孤独、冲动及身体症状等方面的问题。
原因如下:
首先,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关爱,容易产生自卑和不良的情绪,具体而言,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情绪不稳定,所以容易出现冲动和易攻击两种表现;其次,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孤独感,据相关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孤独感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群体中高孤独感者比率可以高达96%[2]。在焦虑维度上,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焦虑检出率为57.6%[3];因此,留守儿童与父母长久分离,情感上得不到慰藉,心理上越容易表现出自卑退缩、焦虑、冲动等问题。
4.2.2小学生比中学生更容易对人焦虑;中学生比小学生更容易感到孤独、冲动及更容易产生身体方面的症状。
小学阶段的孩子,自立能力较差,他们更加渴望父母等人对自己的情感慰藉,得不到就极易产生自卑,懦弱,与人交往时常常感到不安、焦虑。而中学生较小学生心理发展相对成熟,人际交往范围更广。如果在交往中出现挫折,就会使得他们惧怕交往封闭自我,极易导致孤独感。众所周知,中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这就使得其与小学生相比更容易冲动,也往往更容易产生心神不定,心跳异常,脉搏混乱,想呕吐,食欲不振,肚子痛或失眠等等身體上的症状。
参考文献:
[1]崔丽娟,邹玉梅.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A].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5(3):61-63.
[2]任宁,沈莉.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54-756.
[3]张莉.长治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D].中南大学,2009,5.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2015ZC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