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坡地型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2019-04-01许智丽刘志高
许智丽 刘志高
摘要:浙江土地分配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浙西更是以山地丘陵為主。从国土资源部第一个批复的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省,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田园综合体”,通过总结浙西地域特征,探讨浙西发展田园综合体的优势条件,为浙西地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提出明确原则和切实方法。
关键词:浙西;坡地;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家乐、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综合体、农业休闲园等为基础,从农村发展、地域开发和农业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
根据《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2010-2020年)》测算,浙江全省各行业建设用地需求量与可供量之间缺口量达14.47万hm2,低丘缓坡地的综合利用已成为浙江省用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趋势。因此,浙江省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来利用土地开发的试点省份之一,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资源,“点状布局、垂直开发”,顺应地势,规划集“农业十文旅+地产”综合开发模式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既符合现代人“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情怀,也利于缓解浙西用地紧张局面。
1 浙西地域特征
1.1 地理特征
浙江省是全国土地资源短缺的突出代表,全省陆域面积为10.18km2,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 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hm2,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浙江西部群山盘结,多为1000m以上山岭,天目山脉、仙霞岭山脉、龙门山脉、白际山脉等山脉绵延,构成了浙西坡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特征。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坡地能够更加容易建设层次性和多样化的景观,利用空间形式和垂直分布达到景观的独特性效果。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习俗,田园综合体将自然风景、农业生产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多方面展现浙西地域特色,进而营造不同的景观,彰显地理优势。
1.2 文化特征
浙江区域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几乎每一个区域都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浙西的临安、衢州、丽水及其周边地区,由于山川阻遏,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形成的是典型的农业文化区,这也成为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文化依托。
临安吴越文化是临安的文化财富,境内有吴越国王陵、功臣塔、普庆寺石塔、南屏塔等众多文保单位。同时,临安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农民画、舞龙舞狮表演等艺术表演享誉国内外。衢州自古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南孔文化对衢州人的观念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衢州自古山多地少,十年九旱,长期艰苦的劳动和困顿的生活,养成了衢州人不怕困难、敢于吃苦、淳朴、坚毅乐观的天性,这是衢州人最本质的文化底蕴。浙西丽水也是个典型的农业文化资源大市,缙云的黄帝养生文化、景宁的畲族文化、遂昌的竹炭文化、青天的石雕文化、龙泉的宝剑文化等数不胜数。丽水精神不仅体现了丽水上千年的文化沉淀,更体现了上古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雄伟胆识。
浙西人乡土观念深厚,对乡土都有一种极深的依恋。通过对乡村人文景观规划展现山地乡村区域内的文化发展的状况,保护与延续乡村民俗风情、传统习俗和农业精神等非物质性文化,为浙西人民回归乡村、放飞心灵的情感需求找到寄托。
2 浙西发展田园综合体的优势条件
2.1 资源优势
浙西地区具有历史文化悠久,物阜天成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两江一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江郎山风景名胜区、太湖源风景区、白水涧风景区、莲都东西岩风景区、丽水市古堰画乡景区、龙泉山景区、中国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等众多生态旅游景区,为发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了丰富自然资源。西溪村、洪村、石门村、清漾村等历史文化名村;莲都区刘祠堂背、莲都区酱园弄、莲都区高井弄等历史文化街道,为浙西发展田园综合体奠定了内含深渊、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条件。
2.2 区位优势
浙西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大批过往游客。地处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几大都市200km范围辐射圈之内,借助都市发达的交通网络,沪杭高速、杭昱高速,萧山、浦东国际机场以及周边四通八达的铁路,使浙西成为都市人放松身心、体验田园生活的后花园。一个半小时车程之内的区域景点之间的车程,加强了区域景点之间的联系,为发展田园综合体奠定了游客基础。
2.3 政策支持
浙江省于2002年实施“山海协作工程”;2006年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200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2010年制定了《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2010-2020年)》。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浙西山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了浙西低丘缓坡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更为浙西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奠定了政策基础。
3 坡地型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原则及方法
3.1 原则
3.1.1 以农为本,兴农兴旅。坡地型田园综合体规划应以农业为基础,注重农业发展各个方向,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旅游等方面,让农民充分参与收益。浙西坡地农业产品主要以竹木、花卉苗木、果园、茶叶居多,采用生产为主,旅游为辅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增加农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当地旅游资源的挖掘,整体规划乡村社会,着力打造民俗品牌和特色,吸引各地游客。
3.1.2 地域理论,适度开发。坡地资源有其脆弱性,低丘缓坡区一般由岩性软弱的地层组成,在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中,如果出现土地过度开发,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不当,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坡顶、谷底不同的小气候、水分、土壤等的特殊性,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稍加修整,保持平衡,同时注重与产业项目规划形成互动。做到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围绕农业产业项目,促进旅游、农业、地产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提升地域内涵。
3.1.3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強调绿色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田园综合体。在充分挖掘浙西坡地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调区域绿色发展和景观的可持续性。将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经济型、集约型、友好型,使得农村环境质量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让村民共享乡村建设成果。提前预测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污染,规划中要减少人类活动对坡地环境的影响,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2 方法
3.2.1 依托地域旅游资源。乡村资源是指“风貌、风物、风俗、风情、风味”,是田园综合体地域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托。田园综合体地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即是文化体验、风貌更新、风物保护、风俗传承、风情营造和风味彰显。发展田园综合体不是城中村改造,需要从无到有的建设,核心的支撑还是要依托本地现存的可供开发的独特地域旅游资源。保留乡村原始文化传统及内涵,结合现代规划设计手段,深度挖掘乡村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景观。
3.2.2 打造综合产业链条。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了农、林、牧、渔、加工、运输、制造、餐饮、住宿、仓储、保鲜、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其中,产业链是保障田园综合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浙西农民来说,“走遍天下家乡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远走他乡的代价太大,生活成本太高,强调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产业链条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田园综合体建设需要转移开发新产业,新产业既符合当地特色,又能带动就业,核心是以农为主。
3.2.3 重塑特色田园社区。田园综合体的重心是田园社区的构建,通过构建新的乡村田园社区,增加金融、医疗、教育、商业、娱乐、通讯等相关配套服务及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开发新的乡村度假产业、养老产业及景观地产等。田园社区的使用人群主要有当地村民和游客两类。无论哪类居民,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社区,这个社区构建要以人为本,兼具传统乡土气息和现代城市文明,严禁借开发之名,违法违规搞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防止产业沦为单纯的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行为。
4 结语
浙西地区多为低山丘陵地的地域特征,既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难点也是机遇,浙西发展田园综合体,应本着因地制宜,以农为本,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价值,顺应政府政策引导,真正让浙西人民感受政府温暖,共享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力强.科学开发低丘缓坡探解保发展保耕地两难——以浙江丽水市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26(03):9-13+39:11-13:53-54.
[2]宋梦意,王盛毅,卫乐乐.浙江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工业建设用地为视角[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03):52-54.
[3]杨金娥,张建林.以山地景观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556-10557.
[4]杨贞.浅析浙江山地建设开发的特点[J].浙江建筑,2012,29(09):6-9.
[5]迮寒露.浙江省田园综合体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D].浙江农林大学,2018: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