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现代都市人对乡野自然的渴望与追寻
2019-04-01魏莹莹
魏莹莹
摘要:当下,旅游成为人们节假日休闲放松自我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开始厌倦都市的喧嚣嘈杂,渴望回归绿水青山的乡野自然之中去追寻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人类应该诗意的栖居,“旅游热”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现代都市人对于绿水青山美好生存环境的渴望和追寻。
关键词:旅游;都市;绿水青山;追寻
十一节后,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億元,同比增长9.04%。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旅游热”正劲头十足。随着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越来越意识到,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选择乡间田野的原因
(一)生命本源
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在过去,中国社会也是以乡村为中心的。乡村本就是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源头,有着我们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最本真的生命状态。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争先恐后的去追求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却远离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乡间田野生活。伴随着都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乡村纯粹自然生活的可贵,又纷纷返回乡间田野,回归自然,追寻那最原始的生命状态和最本初的生命意识。
(二)远离喧嚣 回归自然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都市的喧嚣纷扰,屡屡地折磨着现代都市人的身体和心理。房奴、车奴等词汇,不断的充斥在我们周围,失业、事故、污染等问题不断发生在我们中间。生活的苟且,让人们内心深处不由得更渴望去寻求那自然中的本真与幽静。“不断膨胀的人口,不断扩展的城市将自然驱逐出我们的视线,生活在钢筋水泥筑成的‘森林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离自然越来越远,远的看不见,也摸不着”[1]。所以,尽管旅行时间短暂,但现代都市人却还是愿意在工作之余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纷扰,去乡间田野中尽情释放,从而疏解那些来自都市的压抑与困倦。
(三)生活方式 生命状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既然只有回归乡野生活才能让自己身心畅达,为何还勉强在都市中苦苦挣扎?于是,陶渊明先生怡然辞官归乡,追求的本真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自在安然的生命状态。当前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已远远脱离了乡村自然的那种本真纯粹的本质,反而多了些复杂和纠缠,使都市人多了许多烦恼与焦虑。而旅行,恰恰为生活在纷繁喧扰的都市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很好休憩自我的一种方式。
二、古今对乡野自然的皈依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渴望和向往从未停下追求的脚步。不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存在着对于美的向往和憧憬。泛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总是在乡间田野中,故事中的发现主人公或独坐、或众游、或忧郁、或畅达,无一都在这宁静自然的的乡村生活中获得了片刻的愉悦和闲适。虽然都市繁盛、便利,但总让人感觉到躁动、焦虑和不安。而乡野却能以一种独到存在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深深的吸引着那一颗颗想要皈依自然的信徒们,以一种温暖安慈的胸怀温润着每一个疲惫的心灵。
(一)古人:于青山绿水中吟诵自然
早可追溯至《诗经》时代,就在诗——这一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山水景物。东汉曹操的《观沧海》用诗人那饱含浪漫而又激情的大手笔,勾勒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画面,不仅生动贴切的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与壮丽,更是在宏大辽阔的环境下抒发了诗人自己那志在四方、胸怀天下的无限豪情与进取精神。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无数文学家都竭力用其特有的敏锐感官来书写和描绘这山水间不为人道的美丽。南朝的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来消解其郁闷不满的情绪。谢灵运总是用大量富丽精工的语言,来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之美,其诗无不是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深入浅出的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无限美丽。盛唐的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王维在清新宁静又生机盎然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与诗意,从而创作出了空灵澄澈的纯美意境。诗人们沉浸在这些秀丽的自然山水中,或咏叹或感喟,其实都是一种对山水景物的咏唱。
(二)今人:于乡间田野中追寻自然
观摩诸多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大家的作品都是对自己曾亲身经历的乡间田野生活的回顾或描绘,甚至还有许多作家专门去到那具有浓厚自然风光的美地,以滋润久旱的心田,从而潜心进行艺术创作,如作家迟子建曾亲身到中国最北部的乡村里切身感受风俗民情,专心进行写作。此外,现代著名大家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世界的描写,如《湘西》《湘行散记》《湘行书简》等,已形成了系统的体系,湘西那优美独特的环境令人们为之心驰神往,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又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在乡间生活了十九年的贾平凹先生、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中所描绘的乡间生活等等都是文学大家对曾亲身经历的田野生活的回顾和描述。如今很多学校里的老师总会带着一众学生深入乡间田野或绿水青山之间,或进行野外写生训练或深度感悟体验生活,这是一种独特且极具意义的教学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
三、诗意的栖居
透过乡村“旅游热”的现象,我们应该深深反思。一方面我们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竭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一方面却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人类生活在生态污染的环境里。“文学应该是面对现实的审美思考,要有对现实清醒独到的眼光,追问现实呈现和隐藏着的问题,成为文化揭示和批判的力量,影响到现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解构和重塑”[2],文学来源于生活,就需要仅仅贴近社会,如我国环境文学作家徐刚的长篇艺术著作《守望家园》就是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深入思考的结晶。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的背后,有无数个都市夜归人,都在憧憬着那山水间自然本真的生活,人类的生活不应是黯然失色的,而应该是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石海毓.生态文学的现实价值[J].山东外语教学,2012,2:83.
[2]薛敬梅.生态文学与文化[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