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2019-04-01郑椋予
郑椋予
摘要:中国近代文学在1919年发生了转变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阶段,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在某些方面后者是前者的一种深入和细化,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近代文学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对思想的影响为核心,辐射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则最为明显。因为中国近代文学的灵魂就是内在思想,内在思想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文学的创作风格和倾向。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文学;个性自由;左翼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是值得广义的五四运动,也就是时间上限要追溯到1915年,而时间下限则要扩展到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这场运动持续十年左右,其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尤其对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影响非常明显,中国近代文学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其实长期以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虽然很重要但是却往往被相关研究者所忽略。笔者认为之所以很多研究者会忽略这一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很多研究者没有认识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对这种影响没有一个清晰的、层次化的认识。因此,笔者将从文学内在思想、创作风格、文学走向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内在思想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思想,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跨进了一大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了大量的近代思想,但是产生的影响确实非常有效的,根本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无法比拟。五四新文化运动分别在前期和后期给中国社会注入了民族自由和马克思主义两种西方新思想,一时间内人们皆竞谈“主义”“民主”。
民主思想、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近代文学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说这些思想从内部改造了中国近代文学,从而中国近代文学在这些新思想的支配下进入到了中国现代文学阶段。上述的内部改造表现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近代文学整体上表现出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并且对于传统社会的思想以及礼教进行猛烈的批判。也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近代文学贯彻了革命意识,不过这种革命主要是思想的革命、文化的革命。
中国近代文学内在思想受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使得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性质的变化,从而中国文学由救亡图存、追求国家富强转移到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格的反思。可以说这种发生转变后的中国文学才真正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至今还在发挥着。最重要的中国文学内在思想不断进行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思想被融入到中国文学当中。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
中国文学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诚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文学”这个专业术语,但是在秦汉、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的千年发展史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文学创作风格的变化,这种风格的变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不管风格如何变化始终都在传统文学风格中,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推出新文学、胡适先生的“不用典、不讲求对仗、不用文言文”使得中国文学的叙述方式由使用文言文转变为使用白话文。从此以外,中国文学从“精英文学”转变为“大众文学”。可以说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文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也使得文学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中国文学因为风格转变增强了内在的实用性,经世致用的特点到这个时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很多时候文学创作为政治服务,成为了政治宣传的一种手段[1]。除此之外,中国文学还有一部分成为反映上层知识分子生活的载体。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走向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近代文学的内在思想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显著的改变,这些改变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近代文学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文学从此走向了分化。
上面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近代文学开始为政治服务,成为了政治宣传的一种形式,这种倾向并不是中国文学的全部,虽然这一部分非常明显,但是其他不同的倾向也不可忽视。其实从整体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运动以后,中国文学基本上分为左翼文学和自由文学两大流派。
左翼文学以鲁迅、丁玲等人的创作为代表,他们宣传文学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他们创作文学的目的为改造国民的性格,可以说他们也继承五四思想。左翼文学在为了改造国民性格,利用马克思主义和阶级思想进行文学人物形象的选择性塑造,重在突出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一面。显然左翼文学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入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左翼文学在延安时期经过中共的改造把文学中左的思想推向了极致,文学创造在一定程度完全为政治服务,脱离文学作品设定年代的社会现实[2]。不能完全说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中国文学曲折发展,但是建国以后中国文学的特殊阶段确实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由文学自然以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为主,这一流派的文学明确反对文学带有阶级性,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可以说这一流派的文学真正继承了五四思想,使中国文学真正进入了现代化[3]。49年以后的台湾和78年以后的大陆,基本上都回归到自有文学。由此,我们能够体会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运动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叶季夏.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非孝批儒的目的、策略和得失——以周作人作品为研究样本[J].文化学刊,2018(09):107-108.
[2]罗志田.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J].近代史研究,2017(03):4-27+160.
[3]王锡荣.再谈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问题[A].上海鲁迅纪念馆.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