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命运的咽喉
2019-04-01刁有峰
刁有峰
贝多芬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依然坚持着“一心向善,爱自由甚于爱一切;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背叛真理”的初衷。在《贝多芬传》中,作者罗曼·罗兰从不同的视角,关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不仅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更将一个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也曾经历生活磨难的贝多芬。同时,作者还将贝多芬的遗嘱、书信,整理成集,收入其中。
王者风范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梅杜萨系神话中三女妖之一,以生有美发著名。后因得罪火神,美发尽变毒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狂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
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
(节选自《贝多芬传》,题目为编者加)
读书笔记
从宽广的额角、浓密的头发、有穿透力的目光,到又短又方的鼻子、结实的牙床,作者细致地刻画贝多芬的相貌,展示了他性格的倔强、意志的坚定和外表的强悍有力——这也是他在坎坷的人生中战胜悲苦的资本。
具体描写时,作者运用准确恰当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显得优美生动。如把“乌黑的头发”比作“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头发的杂乱,表现出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不注重外表、不修边幅、随性而发的性格特征。把有着又短又方、宽大的鼻子的面部比作狮子的相貌,暗示着贝多芬自身散发出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敢的王者风范。
另外,作者按照由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顺序,如先整体写外表,再具体写额角、头发等;由额角到头发到眼睛,再到鼻子、嘴巴,条理清晰,使人物形象有棱有角,鲜明可感。
自由之声
施皮勒医生于1826年看见他,说他气色变得快乐而旺盛了。同年,当格里尔巴策最后一次和他会面时,倒是贝多芬来鼓励这位颓丧的诗人:“啊,要是我能有千分之一的你的体力和坚毅的话!”时代是艰苦的,反动专制政治压迫着思想界。格里尔巴策呻吟道:“言论检查把我杀害了。倘使一个人要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就得往北美洲去。”但没有一种权力能钳制贝多芬的思想。诗人库夫纳写信给他说:“文字是被束缚了,幸而声音还是自由的。”贝多芬是伟大的自由之声,也许是当时德意志思想界唯一的自由之声。他自己也认为是这样。他时常提起,他的责任是把他的艺术奉献给“可怜的人类”“将来的人类”,为他们造福利,给他们勇气,唤醒他们的迷梦,斥责他们的怯懦。他写信给侄子说:“我们的时代,需要有力量的心灵把这些可怜的人群加以鞭策。”1827年,米勒医生说:“贝多芬对于政府、警察、贵族,永远能自由地发表意见,甚至在公众面前也是如此。在谈话手册里,我们可以读到:(1819年的)‘欧洲政治目前所走的路,令人没有金钱没有银行便什么事都不能做。‘统治者的贵族,什么也不曾学得,什么也不曾忘记。‘50年内,世界上到处都将有共和国。警察当局明明知道,但认为他的批评和嘲讽是无害的梦呓,因此也就让这个光芒四射的天才太平无事。”1819年他几次被警察当局起诉,因为他公然声称:“归根结底,基督只是一个被钉死的犹太人。”那时他正写《D调弥撒曲》。由此可见,他的宗教言论是极其自由的。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样的毫无顾忌,大胆地抨击政府的腐败。
(节选自《贝多芬传》,题目为编者加)
读书笔记
贝多芬在反动专制统治下,大胆地抨击政府的腐败。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人类而斗争,为人类造福,给人类勇气与力量。
片段以米勒医生的述说、谈话手册里的记述、几乎被警察当局起诉等,来表现贝多芬大胆发表自由之声,刻画他不可驯服的形象;又以格里尔巴策惧怕言论检查作为衬托,突出贝多芬的勇敢、乐观。
最后一次指挥
关于1822年《菲岱里奥》预奏会的经过,有申德勒的一段惨痛的记述可查。
“贝多芬要求亲自指挥最后一次的预奏……从第一幕的二部唱起,显而易见他完全没听见台上的歌唱。他延缓了乐曲的节奏;当乐队跟着他的指挥棒演奏时,台上的歌手自顾自地匆匆向前。结果是全局紊乱。乐队指挥乌姆劳夫不说明什么理由,提议休息一会儿,和歌手说了几句话之后,大家重新开始。然而同样的紊乱又发生了,不得不再休息一会儿。在贝多芬指挥之下,无疑是演不下去了;但怎样使他明白呢?没有一个人能狠下心对他说:‘走吧,可怜虫,你不能指挥了。贝多芬不安起来,骚动之余,东张西望,想从不同的脸上猜出症结所在;可是大家都默不作声。他突然用命令的口吻呼唤我。我走近时,他把谈话手册递给我,示意我写。我便写着:‘恳求您不要再继续,等回去再告诉您理由。于是他一跃下台,对我嚷道:‘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里,进去后便倒在便榻上,双手捧着脸;他这样一直到晚饭时分。用餐时他一言不发,保持着最深刻的痛苦表情……”
两年以后,1824年5月7日,他指挥着(或更准确地说,像节目单上所注明的“参与指挥事宜”)《合唱交响曲》时,他没听见全场的喝彩声,他丝毫不曾觉察,直到一个女歌手拉着他的手,让他面對着观众时,他才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英国游历家罗素1825年时看见过他弹琴,说当他要表现柔和的时候,琴键不曾发声,在这静寂中看着他情绪激动的神气,脸部和手指都抽搐起来,真是令人感动。
(节选自《贝多芬传》,题目为编者加)
读书笔记
贝多芬在失聪痛苦的重压下,仍创作《合唱交响曲》,给世人带来欢乐和鼓舞。
第二段细致地描写了贝多芬的神态和动作,如“不安起来”“东张西望”“用命令的口吻呼唤”“一跃下台”“倒在便榻上”“双手捧着脸”“保持着最深刻的痛苦表情”等,体现出贝多芬指挥失败后不安的神情和极度痛苦的内心。
第三段运用细节描写,“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表明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贝多芬弹琴表现柔和时的特写,体现出他对艺术的极度热爱和给观众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使贝多芬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