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2019-04-01韩吉丽蒋烨

艺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绘画风格毕加索

韩吉丽 蒋烨

〔摘 要〕毕加索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他的一生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而蓝色时期是他形成自己绘画风格的第一个时期,在他一生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毕加索的人生遭遇、穷苦的人物题材以及独特的绘画特色(色彩的蓝色偏向性、线条流动的向下性和人物双手的突出表现性)对毕加索的蓝色时期进行一系列阐述,从而来观照他的生活与艺术。

〔关键词〕毕加索;蓝色时期;绘画风格

毕加索(1881-1973)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他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毕加索一生中的艺术风格分为: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古典主义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无论风格如何变异,各种绘画手法如何使用,他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在此,就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来探究艺术大师的绘画艺术。

一、悲惨的人生的遭遇

在毕加索的各个绘画时期,蓝色时期可以说是这一生当中最贫困的时期,更是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打击,悲惨的人生遭遇给他的这一阶段蒙上了深不见底的忧郁蓝。蓝色时期是毕加索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体验了生命中最暗淡的时光。

毕加索的“现代派”可以说是从“四猫”俱乐部的一个咖啡馆开始的,在这里他认识了一大批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其中卡萨·吉马斯就是影响他蓝色时期绘画风格的一位重要朋友。1900年,在朋友的操办下,毕加索在“四猫” 俱乐部举办了第一次画展,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家人的反对也接踵而来,传统保守的父母希望他不要一天到晚和这些“四猫”现代派们混在一起。为了离开束缚他的家人,逃离狭小、落后的巴萨罗那,奔向那个传说中聚集世界艺术的巴黎圣殿。同年十月份他与好友卡萨·吉玛斯来到了他憧憬已久的巴黎,住在巴黎城北的蒙马特尔,一个聚集许多贫困艺术家的贫民窟。好友卡萨·吉玛斯在这里爱上了一个巴黎的漂亮少妇,他爱得痴迷发狂,但这位少妇举止轻浮,让他的好友痛苦不已。结果卡萨·吉马斯放弃了绘画,酗酒度日,最后自杀身亡。数月之后,死亡的阴影在毕加索的心理久久不能散去,于是画下了《卡萨·吉玛斯》来悼念他的好友。好友离去可以说是导致毕加索蓝色时期忧郁的一个重要原因。

1901年,20岁的毕加索再次重返巴黎,他一生中的蓝色时期开始了。由于自身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和一个画商合住在一起。《蓝室》就是对自身贫困的真实描绘,还原了居住的现场。一间狭小凌乱的房间,床上、地上到处扔着乱七八糟的杂物,一幅幅大小不一的画不是靠着床脚,就是墙上挂着,作画、吃饭、睡觉、洗漱、待客都在这狭小的空间进行,这就是生活起居的一切活动场所。再加上为了得到世人的认可,毕加索在巴黎举办了第一次画展,这次画展让他激动不已,对于自己能否成功都寄予这次展览。但事与愿违,仿佛上帝跟他开了极大的玩笑,居然一幅画都没卖出去。毕加索非常沮丧,不仅没能一举成名,反而使本来生活就拮据的他更加困顿,最后连买画框的钱都无法挣到。这次画展的失败,让孤独无依的毕加索更加穷困潦倒,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常常给人画些广告或设计才勉强支撑。当他游荡在寒冷的巴黎街头,不惜烧掉自己的作品来取暖,看着和自己同样困苦的那些失明老人,卖艺小丑,病态家庭等下层人民,无疑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充分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困苦与无奈。这不得不激起他想要创作的欲望,所以疾病、饥饿、孤独就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主要色调。虽然生活很清苦,但对艺术执着的喜爱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梦想。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就是在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和对穷苦生活的斗争中度过的。

二、穷苦的人物题材

由于毕加索一直生活在贫困潦倒的下层人士中间,所以绘画的对象就是跟自己一样生活比较困苦的可怜之人。毕竟这些穷苦的下层劳动者与穷画家们的处境极为接近,在巴黎,这些人同样遭人白眼,被人忽視。毕加索的心被同情和悲伤充斥着,感同身受的他抑制不住自己不用笔来描绘他们。在街头,在树下,他用铅笔勾画出他们的形象,回到画室,又不停地将画快速完成。他把自己的情感、甚至朋友的身影都画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这些穷苦的下层人物就是蓝色时期绘画最多的主题,可以说是覆盖了这一时期作品。

在他的经典代表作品《生命》中,他借鉴塞尚的粗线条表现方法,着重于下层人民生活中悲凉与凄楚的一面。画面以忧郁的蓝色调为主,通过一个家庭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混乱、困顿与冲突。左侧情侣以裸体形式出现,与右侧抱婴儿的母亲形成鲜明的对比。身负重担的母亲一脸怒气,带有责备的意味,左侧紧紧相依的男女,比喻放纵的爱情,男子左手微微举起,似乎对母子承受的巨大的痛苦表示质疑。背景是毕加索自己的两幅素描人体画,女人的姿势相拥缩成一团,刻画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的人们,赤裸的身体不但暴露了他们苍白无力的肌体,也展现了人性最真实、最痛苦的一面。“整幅作品都充斥着浓郁的悲伤,焦虑,无奈,迷茫,绝望和对未来的担忧。”[1]画家毕加索致力于表现“穷人”的境遇,以表达那种排遣不去的忧郁与彷徨。而画中男子的脸,正是毕加索的生前好友——理想化的卡萨·吉马斯,更加突出了创作时对青年好友的痛苦回忆,增添了画面的几分忧伤之情。

在蒙马特尔贫民窟,那些卖艺的艺人和小丑们,追求着永不幻灭的美梦,虽然自身疲惫不堪,憔悴不已,却又向往那似有似无的美好生活。在画《弹吉他的老人》的作品时,毕加索想到了自己,如果在这一艺术领域走下去,那么自己,就会像画中的老人一样,潦倒贫困,无人可知,即便艺术成就再高,也会无人问津,孤苦街头。画中老者只顾着低头弹他的吉他,蜷缩着身子,面容下垂,闭合的眼窝告诉我们他已经双目失明,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却依然沉浸在自己对艺术的执着热爱中。整幅作品的色彩基调都是灰暗的,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阴郁而又凄凉的场景,画面上老人孤苦无奈,瘦弱无力的手指艰难地弹奏着,似乎生活对于他来说已经无欲无求了,他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连续不断地弹吉他,维持他那食不饱肚的一日三餐。

在蓝色时期的终结阶段,平民大众的辛苦劳作也得到了毕加索的关注。《熨烫衣服的女人》是一幅油画作品,“画的是一位在巴黎地下室中长时间工作的熨衣女工。她低垂着头,身体弯曲,形成一个有力的角度,把整个身体的重心都压在手里的熨斗上,仿佛生活的重负由此可以减轻。分散下来的头发和令人难解的笑容,更增加了底层女工的心酸。不同层次的浅蓝营造了灰暗、悲苦的氛围”[2]背景简化,避开光感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向下流动的线条,给人虚拟世界的感受。

三、独特的绘画特色

由于人们的生活遭遇,传统习惯以及年龄的不同,对色彩可产生的心里反应也自然不同,“色彩是感情的语言”,通过一个人偏向的色彩,我们可以判定这个人的心理是什么样的状态。毕加索在1901年到1904年期间他遭受了很多的挫折,朋友的突然离去,这一阶段又处于下层劳动者的生活中间,穷困潦倒的生活在毕加索的一生中都留下了浓重的阴影,那段时期的沮丧和忧郁导致了他的画作大面积地只使用蓝色,被后人称为蓝色时期。

(1)色彩的蓝色偏向性

尽管之前受到了不少磨难,出现了“蓝色时期”的忧郁苦闷的情绪,但毕加索从来没有失去过对艺术的喜爱与追求。深蓝湖蓝天蓝等等色块连接成毕加索蓝色时期的风格,深不见底压抑的背景成为毕加索持久的烙印,所以说这段时期的画作也算是忧郁画作的代表了!这个时期毕加索思考事物和观察外界都是蓝色的,作品中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无论是《生命》,还是《弹吉他的老人》和《熨衣服的女人》这几幅作品都清晰可见,他对蓝色调的情有独钟。这一时期正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身处贫困劳动者的环境中,感受到他们生活困顿的一切。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所以作品多表现一些生活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单薄而孤独。在描画这些劳苦大众的同时,也是在表明自己生活的真实状况,抒发自己对这些穷苦人民的同情与悲悯之心。

(2)线条流动的向下性

蓝色时期的人物,大多都是由流浪漢、乞丐、杂耍艺人等等的形象来组成的。在描画这些人物的无助与艰辛时,都是通过动作线条的流动方向来表现。这种线条向下流动,增加了情感的重量。同样,在音乐中,如果旋律要表达悲伤、忧愁、无奈的情感时,旋律线通常都是下滑的。在《熨衣服的女人》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的线条多是往下的,无论是手臂的动作还是目光呆滞的眼神,都是向下流动的。这种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幻世界的印象。其实,在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人物题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很多,这是因为毕加索长期关注贫困人民生活时,在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所以这是他绘画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3)人物双手的突出表现性

我们都知道毕加索的父亲是一个绘画教师,毕加索从小就受父亲的熏陶。虽然从小不喜欢基础学科的毕加索,不仅经常逃课还被学校动不动就关禁闭,但在绘画领域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父亲绘画虽然沿袭传统,缺乏特色与想象力,但他教子有方,常用许多巧妙的方法制作形象模型、创造惊人的构图训练儿子的绘画。”[3]到后来直接在父亲所教班级进行绘画学习,更是对毕加索严加训练。“为了训练毕加索作画,父亲有一次竟把死鸽子的双爪剪下来固定在木板上,让他局部写生,直到他满意为止,所以毕加索对双爪的描绘特别细致。父亲曾对毕加索说:‘艺术家的手越巧,他的作品就会越出众。这对毕加索的影响很大,后来无论是画人、猫、鸽子还是其他动物,手和双爪都是他重点把握的细节。”[4]蓝色时期绘画的人物,都突出了人的双手。

蓝色时期是毕加索一生的艺术生涯中很重要的绘画时期,因为这是他自省的初期,在这阶段承受的极大痛苦及困顿都为蓝色时期作品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最直接的体会。无论蓝色时期给毕加索在心理和身体上造成多大伤害,这一段穷困潦倒的生活都会被他铭记和回味一生。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朱太珍著.狂暴的公牛——毕加索:艺术与生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05):28

[2]朱太珍著.狂暴的公牛——毕加索:艺术与生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05):21

[3]朱太珍著.狂暴的公牛——毕加索:艺术与生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05): 12

[4]朱太珍著.狂暴的公牛——毕加索:艺术与生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05):15

猜你喜欢

绘画风格毕加索
《梦》和毕加索
毕加索:天才是如何诞生的?
毕加索之夏拾遗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晚清艺术市场中的任伯年
论龚贤山水画独特气韵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