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洋节?
2019-04-01周爱华
周爱华
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对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不少中国人对过洋节有着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对洋节更是情有独钟,甚至把过洋节当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不过洋节似乎就显得自己落伍了。从情人节到愚人节,从万圣节到圣诞节,几乎在每一个洋节日来临的时候,都少不了国人忙碌狂欢的身影。
而另一方面,抵制洋节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过洋节成了一种崇洋媚外、盲目跟风的行为,甚至有的人打着爱国的旗号,要求禁止过洋节。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民俗学专家冯骥才:洋节不是“洪水猛兽”,洋节在中国的传播也并非都不合理。以人为本的节日没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较容易传播,比如情人节和母亲节,应该可以成为人类共有的节日。
著名诗人流沙河: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两种节日也是两种文化的挑战,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西方节日好像略占上风。我们恐惧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种文化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怕的是人们摒弃传统文化,思想完全被外来文化占据。
《人民日报》记者郑海鸥:中国人在越来越热衷过洋节的同时,每逢中国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从春节大团圆、元宵闹花灯,到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明月,无一不是张灯结彩、合家欢聚、举国欢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我们并没有因为过洋节就忽视和遗忘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洋节之盛,并不代表传统节日就式微。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周老师:虽然已经过了相信美好童话故事的年龄,但我们还是希望在圣诞节的早上,发现自己放在床头的袜子或者鞋子里,出现一份令人惊喜的礼物;在愚人节的早上,整蛊一下同桌;在感恩节那天,对亲人和师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对于过洋节,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从你们的角度来说说,如何看待洋节?
李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是我们对洋节的正确态度。比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是我们应该汲取的“精华”。结合世界优秀灿烂的文化,弥补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空缺,更好地发展文化才是正确的做法。
何婉婷:如果过圣诞节能带给我们快乐,那为什么不过呢?如果母亲节和父亲节能够促进我们孝敬父母,我们为什么不过呢?与家人、朋友一起逛街购物、吃饭、唱歌……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这样一种仪式感。节日越多,我们的生活就会时常充满快乐,这种氛围能让我们学习、工作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赵莹莹:我认为要过洋节。因为在如今国际化的趋势下,我们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过西方的节日,能促进中国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我们认识西方社会,从而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变成一个“地球村”。这种文化的交流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杜李鑫亚:我认为不应该过洋节。人们多以过洋节为时髦,摒弃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端午、中秋、七夕,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美丽传说,难道我们不应为祖国拥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吗?我们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但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发展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王俊栋:我们应该抵制洋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些人借过洋节之机,大肆狂欢,迷失了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但是如果一味任由西风东渐,我们的传统文化将被逐渐遗忘,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我们追悔莫及,却为时已晚!
施博唯:我认为过洋节应该适可而止。近几年,凡是国外的节日就有国人对其追捧。那些赶时髦的商家把洋节炒得惊天动地,那些好奇心强的人们把洋节过得轰轰烈烈,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赵亮:我们应当理性过洋节,告别一切不文明行为。就拿圣诞节来说,我们过圣诞节的目的,是为了愉悦心境,体现关爱,促进和谐,懂得感恩。苹果传达出的平安是一种曲解,真正的祝福和关爱是发自内心的理解,更何况我们作为消费者,花费比平时多几倍的钱去购买苹果是一种盲目跟风,它传达出的是一种无知和愚蠢。同学们,我们不拒绝圣诞,但是我们拒绝不文明行为;我们追求快乐,但是我们反对没有理性。
我们应该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和悠久厚重的历史。
周老师:目前,在國内流行的洋节,有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大家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些节日基本上都是以人际关系为主的。这些洋节充分起到了缓解学习、工作压力,增加生活情趣和凝聚亲情的作用。但是,只认为外国的节日才好的观念是不对的。虽然我们的节日中没有母亲节、父亲节和情人节,但我们的节日有我们民族独有的特色,它符合我们的国情和传统观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片国土也产生了我们对亲情、爱情的不同表达,节日只是一种仪式而已。
要明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信息时代加速了全球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生命力的文化从来不会盲目地抵制、歧视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才是优秀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华民族是一个宽厚大度的民族,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我们不排斥任何优秀的外来文化,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洋节而丢掉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因此,在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上我们还需要加把劲,让每一个中国人学会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不必对洋节日盲目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