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误读与“诗无达诂”

2019-03-31张云英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关雎野草鲁迅

张云英

误读,与其说是对文本的一种错误的阅读,不如说是读者从文本出发,由于个人的知识、文化背景和阅历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阅读体验;误读,很多时候可能是一种创造性阅读。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说,这就叫“形象大于思维”,“诗无达诂”也就是这个原因 。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误读不仅与接受者的知识、阅历、文化背景有关,还应该与文本密切相关。什么样的文本更容易使接受者产生创造性的阅读或者“曲解”呢?根据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经典论述可知,是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形成了“召唤结构”。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过程,也就是读者运用各自的经验,通过各自的想象填补不确定性和空白的过程。由于填补方式和所填补内容的差异,不同的读者所把握到的作品的形象和意义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意义上,接受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误读是文本阅读中常见的一种接受现象,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首次提出“误读”的概念,并作为理论术语来运用,同时宣称“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尽管他的观点引起了争议,但毋庸置疑,误读现象确实普遍存在——有艺术张力的作品,一般情况下能够使多感善思的读者思接千载、情动万里、浮想联翩。在接受美学的大前提下,应该说,“误读”理论其切入角度、关注重点是接受主体即读者的角度。而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经典论述,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文本这个客体。下面,我们就从接受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阐述经典阅读中误读现象的产生及其意义。

那么,误读通常包括哪些情况呢?根据对文本意义接受的方向性偏离,本人认为,误读可以包括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是反向误读。反向误读是由于对文本的语义、语境的曲解或者因为功利的原因而造成的,而这又有时代的局限性隐含其中,这种误读的价值在于从反面给人以启示。

第二种是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阅读,通常称之为正向误读。这种阅读接受现象,非常普遍。

第三种便是“接受者接受过程中对异质文化‘自以为是的理解”和在“对异质文化的不准确理解甚至误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创作”(第三情况这里不予讨论) 。

三种误读的共同特点:既“自以为是”又不无道理,但九九归一:功利也罢,局限性也罢,异质文化的差异性也罢,都是艺术社会属性的体现。举例说明,可能更清楚一点。

首先,从接受主体的理解看诗歌经典阅读中的误读现象。《关雎》是《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它早已入选高中教材和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经过老师的解读引导,同学们已经知道它是一首爱情诗。但我们的古人,对历代文学作品的理解,都会因为受到时代的局限而产生误读,甚至连司马迁这样的著名历史学家都难以避免。如《史记·外戚世家》司马迁说:“《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班固在《汉书·匡衡传》中说:“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为《关雎》表達的也是“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前人看到这首诗的内容与夫妇相关,也看到了这是一首婚礼的祝颂之歌。这没错。但,认为是明“人道之大伦”,是明“王教”的诗,就是误读了——显然,包括修订《诗经》的孔圣人,对《关雎》的解读也是比较官方的,偏重于意识形态的说教和文学的认识功能,忽略了《关雎》的实际内容及其审美特性。实际上,《关雎》所写的是追求爱情的痛苦过程,表现了追求者沉浸于爱的痛苦所产生的如梦如幻的美好情境。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重教化而轻审美的误读呢?最主要是时代的原因。我国是一个重诗教的国度,即以诗歌文学来化民。而化民的重要内容便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包括儒家思想等。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具有很好的史学传统的国家。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末代皇帝,从未中断过修史。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清史稿》皇皇二十五史,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不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传统,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明得失、知兴替,功利性十分明显。但用史传的功利目的去解读审美性文学,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而难免误读。

再看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篇幅虽然短小,但隽永丰富。对它的解读历来也比较多元。

通常的理解有如下几种情况: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暗示的是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的,其中蕴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情怀”。诗人自己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他的本意“着重在相对上”,也就是说是指人与人,或者人与事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我们还可以有别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这就叫“诗无达诂”。但诗无达诂不等于“乱诂”。

人们对鲁迅《野草》题辞的理解,更是多元。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在他的《一个人的爱与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中说:《野草》中“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是作者对于生命的自我眷顾与反思”。他说,《野草》中的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组成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但有人说:《野草》 “全诗有两个假设:一个是‘生命的腐朽,一个是‘并且无可腐朽。前者是鲁迅与包办婚姻的关系,后者是鲁迅与自由恋爱的关系”。《野草》的旨趣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倾诉包办婚姻的性压抑苦闷。”(参见邹范平《新发现的鲁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杨义撰文说:“《野草》的哲学是生命的哲学,心灵的哲学。”“对鲁迅生命哲学的探求,看鲁迅如何以生命的发生、挣扎、震荡和聚散来解释宇宙,解释生活、知识和信仰,解释存在与空虚,这应该成为阐释《野草》的一以贯之的关键。只有读懂《野草》,才能深度地读懂鲁迅,读懂他的生命与他的哲学。”(杨义《鲁迅作品精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出版)

诗无达诂。也许以上的理解都不具有唯一性,读者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联想去思考。同样道理,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和意象,它具有很强的包蕴力和概括力,甚至不断衍生的能力,这就叫艺术张力。一览无余、一眼看穿的作品是不具有这种张力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关雎野草鲁迅
留守
一束野草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孔乙己
一束野草
贤贤易色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阿迅一族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