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2019-03-30刘民张文敏
刘民 张文敏
为祖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要求,真正成为当今世界上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里的弄潮儿,就必须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并且在进行自主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自主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自主管理和自主能力的相互促进中不断成长。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多数情况下称之为“养成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靠这些习惯完成人生成长的各种目标。
我校位于大别山深处,作为广大农村中学的典型,也代表着农村初中生当前的发展现状,他们应该有着自理自立能力强、热爱活动、有较强的毅力、诚实善良等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点,但实际上他们在生活上表现出消极懒散、自爱不足,学习上则被动、缺乏目标和动力,交往中不够宽容、以自我为中心,公德意识淡薄、言行失礼失雅,网络行为中也缺乏自制。农村初中生的养成教育不足,已成为制约教育水平提高、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是接近成人化的中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自我意识与自控能力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体现出更多的独立倾向,己具备进行自主管理的条件,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发展特征能为顺利实施自主管理提供充分的支持。同时他们也要经受现代社会各种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冲击。现代中学生不断觉醒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以及对自主管理的自我需求和社会要求融合在一起,使得当代中学生呈现出更鲜明独特的时代特点。
通过深入调查后,发现家庭教育水平低、家庭环境比较恶劣等是养成教育不足的重要成因,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负面传媒、执法不严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初中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等进一步加大了养成教育的难度。针对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和养成教育的困境,加大学校养成教育力度,优化校园德育环境,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重视及教育水平,并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农村初中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同时注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挥其在良好习惯养成中的内驱力作用,是养成教育突破瓶颈,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良策。
社会、家庭、学校在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地角色,应该如何推动促使学生向更健康、更独立的方向发展等问题做细致梳理和研究。
一、社会氛围为养成教育提供舆论影响
大众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今时代,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网络对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影响最大。这主要因为计算机及其网络具有开放式、自由任意快速传播信息的特点,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没有强制性和限制性,而手机上网更让中学生与现实社会实现信息零距离。除了网络以外,书刊报纸等对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和老师对其阅读的限制、活动范围的限制越来越少,从而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课外书刊阅读。
大众传播对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影响,当然有利有弊。其有利的一面表现为,它可以扩大中学生的视野,给中学生提供多渠道的信息,促使其努力实现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培养中学生追求成功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强化他们在学校和家庭所学到的价值观念。其弊端表现为,中学生从大众传播尤其是网络中可能得到虚假信息,学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可能与其从學校学到的相冲突,产生消极退缩行为。
其实,大众传播对自主管理能力产生的影响是好还是坏,不是由他的传播形式决定的,而是由其具体的内容决定的。如果大众传播的内容是健康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则可能会对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我校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就必须注意加强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控制。
我校积极参加任何社会提供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教育,例如河南艺术团豫剧一团持《轻风亭》来八里做巡回演出,我校初一全体师生到广场观看。师生受到孝道的深刻洗礼,至今豫剧的表演深入人心。
另外,学校门口的美化也考虑到中学生的群体性特征,摆放的石头上铭刻着“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等利用名人语录来感染学生。
我校每年还定期到新县博物馆去参观历史陈列,了解新县的红色历史,让中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每逢清明节,我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为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战士扫墓献花环。
春季学校会组织全校师生到丁李湾远足,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古老村落的壮美与沧桑,并珍惜当下,努力奋发。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通过大众广播,铭记在学生心底,不断砥砺自我前行。
二、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成功关键
家庭作为个体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不仅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而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功能被取代,许多家庭正逐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事实却明确告诉我们,父母的家庭教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发展,决定着个体的社会行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亲子间相互关系融洽、沟通、和谐及关注的民主型家庭中,个体的自尊、自信、自我管理的能力都要远远优于显著高于于冷漠和权威型家庭的个体,父母教养和行为决定了个体的自主性的发展。为了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父母必须在保证与子女有足够的沟通时间的基础上,注意和子女之间的正确沟通。
为使孩子能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在掌握正确行为标准的同时,要身体力行,要学会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我校深刻地意识到家庭在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开通留守儿童免费的移动电话,可以适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和家长的沟通。
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座谈会、开通校讯通、定时家访等活动架起一座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三、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核心
学校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死的知识,不是对学生严防死打,而是要为学生服务,为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培养有个性的人,培养有自主管理能力的人提供服务。现代学校一定要牢牢树立这种全新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学校一切制度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
改变把学校看作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场所的传统观点,相应地确立学校是充满现代亲情的人际交往空间,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独立思考的自主品质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助管理,就必定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仅获得了知识细节的人来说,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如果一个人有自主管理的意识,并且学会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处理自我情绪情感的管理,就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多的享受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育行为以学生需求为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
我校关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效果卓著。例如,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主题班会、黑板报、升旗仪式、各项文体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系列主题活动,成立习惯养成督察组、学习自主管理社团、学生自主晨读方案等,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个体是养成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个体自身特点对养成教育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在生理方面,中学阶段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期,一方面是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一方面是自控能力的升提程度远远不及控制自我意识的增加强度;一方面是独立要求的增强,一方面是家长的管制对独立要求的限制。在心理方面,需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清楚各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在学习上应该注意的地方。
中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中学阶段的学习有知识量大,系统性强;综合性强,各学科互相影响;能力要求高,贵在自我培养;学校时间安排紧张,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等特点。各学科几乎涉及了本学科的全部基础知识,而且均形成了各学科独特的系统和体系。学习时把各科知识与其系统和体系联系起来,就有利于深入学习。另外,中学阶段开设的一些发展特长、加深加宽知识面的选修课和各种课外活动,都使中学成为求学时代获得大量知识信息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学生学习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我们的一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大量自习时间更需要个人的努力和自控,而不是老师“照管”,如果明知是学习时间,却不能约束自己,而去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自然会影响学习。
个体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以上几个特点,并自觉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活动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将能够更好地促进养成教育的形成。养成教育成果如何,实际上是由学生自主管理和外界施加影响哪个更能发挥作用决定的。如果学生主观思想排斥或抗拒的,再周详的养成教育方案也是形同虚设,因为离开了特定时空和外界影响,这种所谓的习惯就会瓦解和销蚀;只有内化为学生的主观追求的某种理想的行动习惯,才能巩固长久。
根据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方向,我校为实践养成教育的方案,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学校事务中的自主管理、在学习上的自主管理、在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心理上的自主调节等四个方面。
一、在学校事务中的自主管理
我校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自主管理的能力进行一系列活动,制定了学生自主管理工作部和制度实施方案,各学部积极组织实践、检查和评价各项常规,落实、开展体现学生兴趣的社團活动。
在各种学校活动中,全部具体活动的组织、评价都由学生负责,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个体的自主管理能力。在学校社团活动中,学校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组织创建学生社团,要提出社团的活动宗旨,活动目的,组织活动的方式并自主选择指导老师,经学校政教处审核通过后即可开展活动。每年的十月,还特别设立了精品社团节,在学校学生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各学生社团纷纷拿出自己拿手的精彩节目,展现给全校广大师生。组建社团、开展活动对个体的时间管理、人际关系协调等有着较高的要求,有助于个体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参与的项目,比赛的结果会在校报专栏予以通报,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例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建立并完善由学生组成的校园值周班、课间值周班工作制度(班级轮值制),提高值周班工作能力和水平,实现校园内的学生自主管理。在班级自主管理的基础上,轮值的校园值周班、课间值周班的文明监督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礼仪、路队、两操进行督查,每周一小评,每月一总评,不仅强化了班与班的竞争意识,更提高了同学们的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自律能力。
在这些活动中,个体既有自主选择参与的权利,又要在活动中结交新朋友,或者组成小组,要互相协调关系。同时,参与活动与各种竞赛就要做好迎接挑战乃至失败,对个体想心理调适也有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二、在学习上的自主管理
新课程标准下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真正将改革落到实处,严格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课,严格实行晚自习为自习、双休日不上课的规定,学生掌握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同时,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又能全面向学生开放,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自主学习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学生反而更快地学会了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研究发现有 70.7%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做到预习、专心听课、积极思考、认真笔记、独立作业;68.2%的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有计划地科学利用时间;66.8%的学生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求知好学的学习愿望。实质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其自主管理能力的一种。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然后循序渐进地趋近或达到目标,这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色彩,而且会在长期的约束和规范中扩展学习的成果,这属于一种行为习惯的力量。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是这样,管理其他方面,诸如说话、饮食、起居、交往、文体活动也是这样。一是要有主观愿景,然后要敢于付诸行动,二是为达成愿景而有条不紊地不懈努力。
三、在生活中的自主管理
作为一所农村的寄宿制中学,无论从校园面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方式来说,都与学生的以前的学校生活有着很大差别。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这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上学,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有的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面对即将到来的独立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学生通过独立就餐、安排学习时间以及独立处理原来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替代做了的许多日常工作,逐渐发展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具备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的人。通过调查发现,90%的学生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85.9%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护、自卫、自救、自理的能力,82%的学生做事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不随意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计划。
四、在心理上的自主调节
我校中学生在心理上的自主管理,更多的体现在个体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对挫折的耐受性上。我校创办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心理健康老师帮助学生疏导心结,清除心理的一些發展障碍。在每学期定期为我校学生做集体的心理辅导和抗挫折教育,让其掌握自我解压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与提升心理素养。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学会自主调节。
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随机抽取的 5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69.5%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勇于向困难挑战,敢于竞争,能正确对待成败;24.7%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2)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着重体现在学习压力大、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焦虑、适应不良等因子水平上;(3)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高于普通中学学生。
总体而言,我校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学校工作中的能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相对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养成自己独特有效的学习风格;个性相对稳定,在生活中心理承受力强,能够自主调节。基本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培养具备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初中毕业生的培养要求。就我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发展的经验来看,和谐的家庭教养环境、教养方式,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风气,民主的社会人文环境,并配合完备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和科学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适应,在实践中发展自主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