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县清宫传统刺绣的技艺特征
2019-03-30冯云玲乔南
冯云玲 乔南
摘要:河北易县清宫传统刺绣属于宫廷绣,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反映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风貌,而且还反映了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及生活习惯。文章以宫廷刺绣与河北易县清宫传统刺绣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从其刺绣的制作过程、针法、风格、用色、用料、用纹展开分析,得出河北易县清宫传统刺绣的技艺特征,即制作过程严格规范、针法奇巧精湛、风格繁缛精巧、用色富丽典雅、用料考究奢华、用纹寓意悠长。该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河北易县清宫传统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本土设计师服装品牌中的刺绣装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易县清宫传统刺绣;宫廷绣;技艺特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S9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 2019) 12-0079-07
引用页码:121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针对此项工作,中国各级政府机关成立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河北省在此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与尝试。河北省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具有“数量大、种类全”的特点,且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1]。河北易县清官传统刺绣作为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2013年10月,入选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沿用中国宫廷图案设计,以工笔为蓝本,选用上等桑蚕丝制成的绸缎、贡绢做底料,采用无拈劈绒绣线,以平绣、打籽绣、盘金绣等刺绣技法创作完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目前研究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很多,但是关于河北传统刺绣技艺方面的文章寥若星辰,仅有吴振轩[2]在《略谈河北民间刺绣艺术》中对河北民间刺绣沿革源流、风格特征、继承与创新做了大致分析:笔者也在硕士论文《定兴传统刺绣在现代高级民族女装中的传承与创新运用》中,对定兴京绣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及在现代高级民族女装中的传承与创新做了详细阐述[3]。然而,专门研究河北传统刺绣文化、工艺、艺术的文献少之又少,对易县清官传统刺绣技艺的研究也属空白。基于此,本文以河北易县清官傳统刺绣技艺为对象,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资料收集、走访易县清官传统刺绣传承人王小潇,探索宫廷绣与河北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的历史渊源、技艺特征与发展现状,从刺绣制作过程、刺绣针法、刺绣风格、刺绣用色、刺绣用料、刺绣纹样几方面来阐述河北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的独特技艺特征及艺术特征,旨在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河北这一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使之得以更好的传扬和发展,进而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1 宫廷绣与河北易县清宫传统刺绣的历史渊源
宫廷绣源于官方,是官方成立专职人员或机构专为宫廷及帝王、皇室贵族服务的刺绣。中国宫廷绣历史悠久,汉代的东织室、西织室,三国时汉、魏、吴宫内绣名花、瑞兽、飞禽、山川、人物等[4],唐代的少府监,宋代的文绣院,元代的工部、将作院,明代的文思院、巾帽局、针工局,清代的养心殿造办处及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织造局,均有刺绣艺人,为宫廷刺绣服饰及日常用品,而清代宫廷绣品种之多,用途之广,是历朝所不能比拟的。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推翻了清政府,作为为皇家服务的宫廷绣也随之没落,曾经为清官服务的刺绣艺人也流落民间[3]。为了生计,一些艺人在民间收徒授艺,传承和丰富了这一手工技艺。河北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就是宫廷绣没落后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保定易县燕下都遗址所在地为核心,流布于易县凌云册乡、高陌乡、高村乡、西陵镇和裴山镇。
据现今河北易县传承人王小潇介绍,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在王占录这一代得到发展(据查阅资料得知第一代传承人高惠增、第二代传承人王焕如、第三代传承人王占录)。易县志记载,凌云册村的乡镇企业从1978年开始兴起,其中有手工绣花1家,此处的“这家”就是王占录承包的绣花企业(河北易水工艺美术厂前身),主要经营刺绣业务,1991年王小潇创立了河北易水工艺美术厂,集清官传统刺绣传承、创新、制作、销售为一体。2008年王小潇在北京又创立箫韶风仪(北京)服饰文化有限公司,主要设计、研发多种清官传统刺绣新产品。在2013年10月,成功入选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清宫传统刺绣文化传承中心,将清官传统刺绣与时代相融合,让昔日皇家刺绣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政府及传承人的努力,清官传统刺绣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 河北易县清宫传统刺绣的技艺特征
河北易县清官传统刺绣作为宫廷绣发展的一个分支,在制作过程、刺绣针法、刺绣风格、刺绣色彩、刺绣图案上,与宫廷绣一样有着严格的规范及要求。它不像民间刺绣那么随意,也不像闺阁绣那么自如表现个性。它制作过程严格规范;刺绣针法奇巧精湛,不同针法应用不同图案有着严格规定;刺绣风格上追求华丽,精雕细作,以至于产生纤细、繁缛的倾向[5];刺绣图案完全沿用中国宫廷图案,以天、地、日、月为色彩基调,以此诠释皇家至高无上气势等的特色。
2.1 严格规范的制作过程
河北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制作过程严格规范,主要包括绘制图样、扎眼、漏粉(刷活)、上绷、配线、刺绣等,每一工序都有其规范,具体见表1。
2.2奇巧精湛的刺绣针法
河北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在技艺上延续了宫廷绣针法广泛、技巧精细的特质,常用针法有几十种,平绣、打籽绣、盘金绣为其主要及特色针法。平绣针法多样,变化万千,以齐针、套针、正戗针、掺针、刻鳞针、松针、滚针、回针等为主,因篇幅有限,本文只重点介绍齐针、正戗针、打籽绣、盘金绣四种技法。
2.2.1齐针
齐针是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繁多针工中,最主要的针法。绣制此针法的时候,要求一丝不苟,针针到位,齐、平、光、亮是齐针坚持的标准。拉绣线时要和布面齐平,起针和落针都要在图案的边缘,排线要均匀整齐,不露底、不重叠,适宜表现较小的纹样。
齐针的丝理以直线、横线和斜线为多,但有时也会根据纹样的要求采取一边松一边紧的排线,出现曲线的排线(图1),这也是易县清官传统刺绣中独到的技法,尤其表现龙、凤、花卉的刺绣时常用曲线施绣。因此,在运用齐针进行刺绣时,应注意绣面丝理方向、图案纹样的形态,所要呈现的肌理效果及丝线的光感,来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6]。图2为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六团凤上衣》,绣底为黑色,绣线颜色以红、黄、白为主,色彩鲜艳华丽,运用平针绣绣制团凤的嘴巴、头及翅膀上的羽毛及往上飞的双脚。衣中的兰花面积较小,故花瓣、花心及叶蔓完全用平针施绣,线迹排列整齐,色面平整。
2.2.2正戗针
正戗针是易县清代宫廷刺绣较有特色的针法之一,这种针法绣制出来的绣品精细富丽。它是在齐针的针法上发展而来的,分批施绣(图3)。
正抢针独特的运针方式可形成面积较小且均等的不同色块,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和装饰性[7]。绣线一般选三四种同类色深、中、浅不同的绣线排绣,若表现花卉叶脉的退晕推移效果,则需采用分层和所谓“留水路”的方法,并按照色块整齐地排以直针[8]。
图4为易县清官传统刺绣藏品《万福如意八团吉服》,该吉服下面绣着宫廷绣传统纹样——海水江崖,纹样最下端的许多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并有祥云点缀。该图案中的水脚、祥云、山石运用正戗针2~4色晕色绣成,水路整齐均匀,体现了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的高雅严谨。
2.2.3盘金绣
盘金绣也称平金绣、金针绣,是易县清官传统刺绣最具有代表性的针法之一,它是用金线或银线在缎面底布上盘出图案纹样的刺绣,此绣法可使绣品显出金碧辉煌、热闹纷呈的艺术效果[9]。
在施绣时,先将捻好的金线绕在线轴上露出两头,使两线并合同时回旋,绣时先用丝线短针横扎与金线的线头从原针眼里拉下去,将线头藏在反面,头系好以后即按图样轮廓从外边缘绣起,逐步向里铺扎而成。金银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每隔3 mm用丝线钉一针,行与行之间钉针要相互间隔,均匀钉牢铺好的金银线(图5)。如此,两根金线按照图案不断变化盘旋,绣工将其依次固定,排成纹样,形成金色的块面,“盤金绣”由此得名。
盘金绣可以盘成直线,也可以盘成弧线,以线组成面,不但有肌理效果,而且金光夺目。图6为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小龙袍》,服饰中的金龙主要以盘金绣绣制,采用“叠瓣”的技法把每个鳞片地满铺出来,精致富丽,造型逼真,富有立体感。
2.2.4打籽绣
打籽绣又称“结子绣”“环绣”,是清官传统刺绣较有特点的针法之一。做法是将绣线的一端固定在底布的背面,然后左手持线从里往外绕两圈,在距离起针处两根纱的地方下针:右手将绣线在底布的背面拉紧,这时绷面就绣成一粒线环,这就是“籽”(图7)。
需注意的是,如果是用丝绒线打籽,绣制前需将绒线捻实,打出来以后才能更好地体现“籽”的质感。籽的排列既要均匀、又要密,一般打成的“籽”只是比粗的针尖大一些,每平方厘米至少要打上一百四十多个籽才能不暴露绣地。这种不计成本的打籽绣是皇家贵族们御用绣品的首选针法。
打籽绣通常与拉锁子、盘金绣相结合,由条纹绣圈界轮廓,用打籽绣填满。也用于其他针法绣成的花卉,用打籽绣表现花蕊惟妙惟肖。图8为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福寿康宁棉袍》,棉袍中的芙蓉花、蝙蝠完全用打籽绣随势编排,并用条纹绣圈出轮廓,籽型细腻、润泽,其大小、高低一致,呈现出立体感和浮雕肌理效果。盛开的桃花、裂开的石榴籽采用单籽施绣,表现的花蕊、石榴籽恰到好处,饱满且栩栩如生。
2.3繁缛精巧的刺绣风格
河北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在刺绣风格上仍延续了清官刺绣繁缛精巧的刺绣风格,这种刺绣风格的形成与满族贵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需求分不开。
满族先民关外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独特的审美取向。渴望表现生命的存在与个体的张扬,是命运抗争的勇敢表现,反映在服饰上,就是用色丰富、强烈而明亮[10]。体现在刺绣上,就是配色鲜艳,大量使用金、银来显示统治者极尽奢华、夸耀超越一切的优越感。加之清代冠服制度浩繁[11],不同的皇室及贵族所穿的服饰皆不同,所用服装材质、色彩纹样、配饰都规定严格,在无形中也使清官刺绣风格变得规矩、繁缛。
另外,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的精巧风格还主要体现在高超的刺绣技艺上。如图6中用盘金绣绣制的龙纹,鳞片采用“叠瓣”技艺,一层层满铺,并运用钉金绣每隔3 mm钉牢金线,且金线中途不能断,否则前功尽弃。这就要求施绣人员对龙身纹样及金线长度精确度的严格把握,不容出错。
再如图8中用打籽绣绣制的巴掌大芙蓉花,由数万个籽填满绣底,为了呈现细腻及精致感,要求籽的大小、密度、高度必须一致,由此可见其精巧程度之高。
2.4富丽典雅的刺绣用色
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在色彩上可用夸耀妍美,富丽典雅来形容。以深蓝、明黄、大红、月白为主色,这种配色观,与封建等级制度密不可分,其中深蓝代表天,明黄代表地,大红代表日,月白代表月,尤其偏爱蓝色,并且还有一种不同蓝色相互搭配的刺绣技法“三蓝绣”,在宫廷中非常流行,此技法绣制出来的服饰纹样犹如青花瓷般散发出典雅、含蓄的气质[12]。
纵观清代宫廷贵族与中上层阶级的服饰,不难看出服饰中的刺绣色彩,既有热烈活跃的强对比,也有端庄典雅的和谐搭配,强调对比中求和谐,和谐中找变化,并采用晕色法,达到色形合一的完美结合。
图9为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短款百风衣》,在蓝色的绣底上绣以凤凰、水脚、卧水、波涛、祥云,配色以黄、蓝、红为主,采用2~3色晕色,金黄的风尾、红色的双肢及凤冠与蓝色的绣底形成强烈对比,视觉冲击力强,使服装呈现出丰富华丽的感觉。
2.5 考究奢华的刺绣用料
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用料考究,选用上等桑蚕丝制成的易州贡绢、贡缎作绣底,绣线除了选用天然蚕丝线外,还大量使用孔雀羽,黄金、白银成箔捻成的金银线,并镶嵌珊瑚、珍珠、松石等[13]进行装饰,极尽奢华。
据《清稗类抄》记载:慈禧太后曾穿用一件孔雀羽织绣凤凰纹样的服饰。每一只凤凰口中还各衔一串长约三寸(约10 cm)的珍珠璎珞,稍有举动,前后左右均放异彩。如光绪大婚时,皇后一件明黄红绸绣五彩金龙珠宝棉朝服,上缀珍珠两万一千零一十三颗、珊瑚豆三千三百五十四件、米珠二百零八颗、金结一百二十五件[14],可谓奢侈华贵之极。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刺绣装饰用料上虽不及清代宫廷服饰那样奢华,但与现代其他绣种相比,用材考究、奢华壮观仍是其显著特征。图10为易县清官刺绣《长款百龙衣》,整件服饰由百条龙组成,色彩富丽华美,构图饱满严谨,百龙呈上升之势。每条龙中的头、身、爪全部由金线盘钉而成,金线排列有序,整齐细腻,使龙纹金光闪烁极具皇家气派。服装中的缘饰则采用毛被紧密、光滑细腻的裘皮,两者搭配在一起,雍容华贵,尽显皇家尊荣。
2.6 寓意悠长的刺绣用纹
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在纹样选择上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观念,这是对清代宫廷刺绣严格规范的传承。赋予刺绣纹样象征意义,离不开清代统治者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及信仰崇拜,他们把刺绣纹样作为求神祈福的载体,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望。
构成易县清官传统刺绣图案的刺绣用纹,题材丰富,元素繁多,从日月星辰到山水、从人物到花鸟鱼虫、从走兽到文字都有所涉及,并通过形意结合、指物会意、借代比喻的手法,把相关或不相关的元素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寓意悠长的图案,常见的有“龙风呈祥”“庆丰登”“江水海崖”“万年如意”“如意菊花”等。这些图案结构较为程式化,风格工整严谨,内容也多寓意吉祥[15]。
3结语
河北易县清官传统刺绣的技艺特征,不仅有着严格规范的制作过程,独特的代表性针法,其刺绣风格、色彩、材料和纹样,都独具艺术特色、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艺术美感,刺绣作品也有着独到地域特色、审美特色与经济价值。将其挖掘、传承和发扬光大,不仅可以丰富河北传统与现代刺绣艺术,繁荣河北的经济、文化事业,还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服饰艺术、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既有利于本土刺绣艺术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同时对现代服饰品中的刺绣技艺表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亚男,张浩然,杜浩.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策略:以传统手工艺类项目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3):124-128.
LI Ya' nan, ZHANG Haoran, DU Hao. The analysis ofHebei intangibl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vedevelopment strategy: tak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tems anexample[J].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Social Science), 2014, 39(3):124-128.
[2]吴振轩.略谈河北民间刺绣艺术[J].河北学刊,1984,(2):104-109.
WU Zhenxuan. Brief discussion Hebei folk embroidery art[J]. Hebei Academic Journal, 1984, (2): 104-109.
[3]冯云玲.定兴传统刺绣在现代高级民族女装中的传承与创新运用[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5:6.
FENG Yunl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Embroideny at Dingxing in Modern National Couture[ D].Shijiazhua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6.
[4]宗凤英.明清织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2005:20.
ZONG Fengying. Embroider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Company, 2015:20.
[5]孫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76.
SUN Peilan. History of Chinese Emhroidery[ M]. Beijing:Beijing Library Press, 2007: 76.
[6]魏利粉,叶洪光.汉绣装饰艺术品的针法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5 (11):50-53.
WEI Lifen, YE Hongguang. Analysis on the needle of Hanembroidery decorative art[J]. Shandong Textile Economy,2015( 11):50-53.
[7]张竞琼,李頔.近代民间刺绣服装中正抢与平套针法比较[J].纺织学报,2012,33(5):106-110.
ZHANG Jingqiong, LI Di. Comparative study of encroachingsatin stitch and parallel long and. short stitch in modern folkembroidered costume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2,33(5):106-110.
[8]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J].文艺研究,2006( 12):127-132.
ZHANGH Duoduo. Writing of embroidery: the analysis ofChinese embroidery art[J]. Literature&Art Studies, 2006(12):127-132.
[9]钟晨旭.汉绣工艺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8: 17.
ZHONG Chenxu. The Application of Han Embroidery Craft inModern Women's Wear Design[D]. Wuhan: WuhanTextile University, 2018: 17.
[10]张琼.清代宫廷服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7.
ZHANG Qiong. Costumes and Accessories of the Qing Court[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6: 17.
[11]陈娟娟.清代服饰艺术[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5):81-96.
CHEN Juanjuan. The art of clothing in Qing dynasty[ J].Palace Museum Journal, 1994(5): 81-96.
[12]屈杨.清代女装缘饰分析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26.
QU Yang. The Analysis of the Trimming of Women'sClothing in Qing Dynasty and Its Innovative Application inFashion Design[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Technology, 2012:26.
[13]洪涛,冯韵明,孙颖.京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42.
HONG Tao, FENG Yunming, SUN Ying. BeijingEmbroidery[ M]. Beijing: Academy Press, 2014: 42.
[14]孙佩兰.吴地刺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27-28.
SUN Peilan. Culture of Wudi Embroidery[ M].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1997: 27-28.
[15]王欣.当代苏绣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68.
WANG Xin. Studies on the Contemporary Suzhou EmbroideryArt[D].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2013: 68.
收稿日期:2019-03 -16;修回日期:2019-10-30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HB18-YB101)
作者简介:冯云玲(1987—).女,讲师,主要从事服装艺术设计的研究。
通信作者:乔南,教授,519910777@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