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舞美设计解析
2019-03-30孙天卫杜青王芳
孙天卫 杜青 王芳
[摘要]解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舞美设计的创意思路、观演空间的营造、舞台形象的设计,以及舞台装置功能和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舞美设计;舞台形象;观演空问;舞台装置;舞台设备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11.007
2019年9月29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以下简称“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晚会以“奋斗”为精神主线,分为《浴血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奋斗吧中华儿女》四个篇章,以舞蹈、情景表演、朗诵、交响乐、演唱等表演形式,呈现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辉煌历程。大会堂天幕及舞台两侧投映着姹紫嫣红的鲜花图案,两面红旗造型矗立在台口,整体形象时代气息浓厚,充分展现了音乐舞蹈史诗的艺术特色。
本次晚会与以往在大会堂的演出相比更具挑战,一方面,导演要求高,要达到一流的水准、一流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表现内容和形式更丰富多彩,演出规模大、参演人数多,还增加了交响乐队现场演奏,因此,对观演空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孙天卫作为晚会舞美总设计,结合舞美、灯光、音响的艺术创意设计,综合运用车台、纱幕、景片等舞台装置,以及机械、LED显示、投影等舞台设备,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下面解析晚会的舞美设计的创意思路和要点,在满足演出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为表演营造环境和氛围。
1观演空间的营造
由于演出要体现史诗的场景性,要求仪式感和庆祝感更强、有时代气息,简朴不奢华。同时,演出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宏大,整场演职人员达到约5000人;尤其是本次演出现场真奏真唱,配置了约160人的大型交响乐队、360人的合唱团,并在观众席二楼配置了军乐队和合唱团。
舞美设计需要满足功能性的要求,根据演出形式,需要对舞台进行调整,确定观演关系。首先,将原宽32m、高17.8m的舞台与原有乐池连为一体,舞台延伸出镜框(见图1),台口扩大,在延伸出的舞台两侧设计了阶梯式合唱舞台;再将观众席前9排座椅拆除,改为新的乐池(见图2)。
观演关系的处理也不可忽视,需要合理地确定舞台与观众席的位置距离、视线、角度。一般乐队坐好后人的高度约1.35m,而大会堂舞台本身的高度是1.1m。为了避免演出中乐队人头高出舞台台面,影响观看视线,将舞台整体垫高40cm(见图3)。
2舞台形象的设计
舞台整体形象的设计是一切形态的构成基础,是创造视觉效果的核心元素。为与晚会“奋斗”的主题相吻合,以及满足仪式感的要求,以旗帜的造型为核心元素,树立一个完整的舞台形象。在延伸出的舞台两侧,各展开一面具有雕塑质感的火红旗帜,旗帜宽16m、高15m、厚2m,由一块块象征着长城的基石组成,顶部黄色的飘穗展现出动感。整体造型庄重而不失灵动,简洁而又大气,同时与合唱舞台契合,纳入到舞台演出的整体氛围之中,使观众能获得一个可感的立体形象(见图4、图5)。
旗帜这一核心元素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党员佩戴的红旗徽章,代表引领中华儿女奋斗的中国共产党,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符号象征,借此寓意长城基石筑就今天的旗帜,体现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力量。同时,对于造型的设计遵循舞美设计中的美学规律,对旗帜褶子的厚度、砖缝的尺寸、砖的纹理、飘穗的模样和大小、空间动态等进行反复考量,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效果,并先后做了三次小的实物模型,精雕细琢,以求严丝合缝、浑然天成,彰显韵律之美。
3舞台设计要点及功能实现
舞台设计是为节目编排调度、演员表演提供空间和支点。由于本次晚会的规模大、演员人数多、迁换的场景多,因此,对舞台的功能性、安全性等提出全面的、高水平的要求。为了满足演出需求,重点对舞台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和考量。
3.1舞台的构成
为了丰富舞台的演出层次、突出重点,在舞台上设置了3块升降台;在乐池左侧靠近舞台的位置,为钢琴也设计了一块升降台,见图6。
舞台中间,设有前后两排共8组(每排4组)、2m高的移动台阶车台,如图7所示,后排高出前排2m。在演出中配合各种剧情,打造移动场景。
除传统的设计方式,影像技术因其呈现内容丰富、画面切换快,可实现舞台时间、空间环境的自由转换,改变了舞台艺术创作形式,丰富了舞台表演的内容,已成为舞美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次晚会为了配合演员的表演,塑造立体空间,呈现时代背景,达到有冲击力、沉浸式的视觉体验,采用多屏LED加投影的视觉呈现方式。
舞台上设置了LED背景屏、开合幕屏、边屏、横屏,组合运用形成立体的视觉空间(见图8)。LED屏的清晰度为1)3,安装面积超过1400m2。其中,舞台后面设置了高11m、宽36m的主屏,用于演出中的背景呈現;舞台的两侧设置了宽5m、高15m的4道边屏(每边各2道);在用于表演的台阶车台观众一侧设置了2道高2m(与台阶车台同高)、宽36m的横屏;在舞台的前区用于幕布的开合幕屏宽40m,是由8片宽5m、高15m的LED屏拼接而成,由于需要在演出中移动,因此,采用机械吊挂方式。LED开合屏在吊装过程中面临一个问题,因人民大会堂的特殊性,限制较多,加之并非专业演出场所,载荷限制在25kg/m2以下,因此,LED屏必须选用超薄、超轻的材料。为此,定制了采用碳纤维材料的LED单元屏,可以达到20kg/m2,满足了人民大会堂的载荷要求。在LED屏吊装过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信号线随之移动的问题。解决办法是,给线缆全部套上套管保护,在每块LED屏上安装滑轮,使信号线能随着屏幕一起运动。特别是针对电视录像、电影拍摄的需要,还对LED的光学显示技术做了改进,通过光学处理使LED屏在拍摄时不会出现摩尔纹的现象。
对于本次投影方案的设计,在亮度、还原场景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用了60多台投影机,而且以激光光源為主。为了配合演出,投影区域分为三部分:舞台装置的台阶车台、合唱区域、舞台地面及穹顶。为了满足亮度要求,台阶车台和合唱区域共投射了4层之多,舞台地面采用正投和背投更是达到了5层之多,同时还可以互为备份。由于穹顶的投射距离远,选用了高达6万流明的投影机,同时采用3层迭代投射,保证影像的最终效果。
3.2演出上下场的设计
本次晚会具有节目多、演员多、换场多的特点,在兼顾艺术表现的同时,合理地设计演员换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次设计的一个要点。
除原有舞台的上下场口、升降台、台阶车台的移动可承载上下场的功能外,设计师还在舞台上、延伸舞台、舞台之外等多处巧妙地设计了上下场口。对于台阶车台,除整体在舞台上移动换场外,在观众一侧还留有3处上下场口,如图9所示,方便演出中随时更换演员。在延伸的舞台部分,两侧延伸出环形的坡道,既是演员上下场的通道,又围拢形成乐池空间,如图10所示。为了增加演出带入感,以及加快换场的速度,设计师在舞台两侧的合唱台后面也设计了上下场口,如图11所示。
上下场口的巧妙设计,可以在演出之中完成部分演员的换场,看似无形却有形,自然流畅;也可以满足各节目间大量演员的同时换场,并做到安全、井然有序。
3.3全流程安全性的把控
所有设计在考虑功能性设计、完成导演对舞美要求的同时,必须保证安全性。由于晚会的重要性,安全性则更是重中之重,必须“万无一失”。在前期设计与准备阶段,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备筛选;对于定制的设备部分,设计师到工厂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坚决重来,直至达标。在现场施工阶段,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施工(见图12),并做好安全标示(见图13),保证各部分的安全可控。
4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呈现
舞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设计形式,既要有很好的艺术创意,还需要多样化设计手段加以融合衔接,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在舞美领域的运用,舞台呈现效果更多元化,视觉体验更加有力度。在本次晚会中,为了配合演员的表演,巧妙地运用舞台景片、车台、纱幕等常规设计手法,并融合舞台机械、LED显示、投影等多种技术手段,以塑造不同情景下的环境空间,快速进行时空转换,巧妙地与演员的表演融合,在舞台上再现万里长征、艰苦抗战、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等一个个历史场景,实现演出的叙事、流畅的场景切换及演员上下场的快速迁变,并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立体的视觉效果、沉浸式的体验(见图14)。
例如,《英雄赞歌》刻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用LED背景屏配合正投动态展现战场的全场景。当用背投和安装在景片上的灯光照亮喷涂有山体机理的纱布上时(见图15),一副战斗间隙的“坑道”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见图16),战士们相互安慰、包扎伤口、准备新的战斗;当战斗打响,正投和LED屏共同呈现出炮火四起、硝烟弥漫的惨烈战场……舞台设计采用景片及LED屏、投影、灯光等技术手段作为舞台表演的组成部分,表现出各种空间关系和层次,拓展舞台空间的纵深感,配合演员的表演,把观众带回到20世纪50年代的那段历史,生动地呈现出战场的残酷,沉浸式的视觉体验极具震撼效果。
再如,《过雪山草地》节目中,只投影和LED屏的影像方式显示雪山,画面扁平,无法将演员的表演融入其中,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设计师在舞台上拉起了40m×40m的白布,利用支点迅速搭起一个起伏的结构,再将投影影像投射其上,用LED显示衬托以风雪交加的环境背景,连绵起伏的“雪山”跃然于舞台之上;同时,红军战士可以在“雪山”上行进(见图17)。当演出进行到红军翻过雪山进入草地的场景时,舞台上支点被迅速去掉,并将白布收到舞台下的乐池中,“雪山”消失,“草地”的装置升起(见图18)。这一环节设计的精巧之处在于,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通过影像及舞台结构的结合运用,快速完成场景的切换,实现表演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在观众眼前立体地还原出真实的场景。
5结语
《奋斗吧中华儿女》的舞美设计,针对史诗般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进行舞美创作,通过对人民大会堂舞台的改造,以及多种技术手段支撑,配合表演进行史实叙述、场景表达、空间塑造、时间转换、气氛烘托,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在舞台上立体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撼人心魄的历史瞬间,唤起观众心底深处的记忆,奉献了一场史诗般的艺术精品。
(编辑: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