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生活记录及利弊分析

2019-03-30陈镜地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

陈镜地

【摘要】随着网络的發展,青少年生活记录也由原来纯的纸质记录,变为多种网络记录方式。本文以重庆市第一中学校180位学生作为调研对象,统计分析列举了青少年的生活记录,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 青少年 生活记录方式 总结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32-02

一、调研过程

(一)调研设计

(二)具体调研内容

①选定调研主题:选择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记录方式作为研究主题。

②选定调研对象:高2020级在校学生。

③制定并发放问卷:以每班10人左右为单位发放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191份,有效为190份)

④整理总结并撰写报告:统计数据并分析。

二、数据统计

对180份有效问卷加以分析、对比、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是否进行生活记录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190位同学中有180位同学(占部人数的94.78%)进行了生活记录,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有记录生活的习惯。

(二)记录生活的方式

99位同学在QQ空间上记录,52位在微信朋友圈上记录,有29位在其他社交软件或其他APP上记录。见下图表:

(三)每天记录生活的时间

接受调查的同学每天花在记录生活上的时间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四)记录生活的形式

同学们记录生活方式有照片、聊天记录、转载新闻热点、书写文字、几种方式的结合。具体见下表:

(五)记录目的

有115位同学认为记录生活是单纯的记录、倾述,有25位同学认为是自我社交形象的塑造,有40位同学认为记录生活的目的两者都有。

三、总结分析

(一)记录生活的有利分析

有助于同学们热爱生活,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社交形象,提升交流沟通能力;有利于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记录习惯。

(二)记录生活的弊端分析

有小部会在社交软件上通过盗用他人图片等方式记录“并不真实存在”的生活,进而塑造自己想要的社交形象,这也是一种病态心理的体现。这种病态心理也具有一定传染性。通过这些平台,情绪的感染力加强,在面对部分社会新闻及现象时,容易被误导,进而导致群体性的思想、情感极端化。故而这些新型记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有个别同学沉溺于网络记录生活,每天耗时太长,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引起身体和心理疾病。

(三)建议

同学们一定要掌握一些电脑网络知识,善用网络,良好记录自己的生活。正确看待并利用网络记录生活,积极利用它的现代化手段好的一面,避免不好的那一面。客观地记录生活,不虚拟不夸大。不要沉溺于网络生活,合理安排每天记录生活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下。通过记录生活展示阳光、积极上进的社交形象。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青少年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青少年发明家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社交网络时代的“新青年”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