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区域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密钥
2019-03-30金卫东
金卫东
分析近几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可知,区域地理大多出现在综合题中,往往选取大比例尺、小范围的某个区域为考查对象,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以区域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对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考查;以区域地理信息为载体,渗透和考查地理核心素养。因此,掌握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方法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密钥。
在区域地理特征(开发背景)的基础上,区域资源开发、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区域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资源分布不均、赋存量和需求量不匹配而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因区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如森林的破坏)而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解读区域地理特征,分析资源开发背景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高考试题往往会利用图文资料提供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要求考生解读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资源的形成条件,得出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确定当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方法点拨】
1.分析资源开发的背景,评价资源开发的条件
结合图文资料,在解读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资源开发的背景;在分析资源分布、种类、质量、数量和开发条件(资金、市场、地价、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基础设施、集聚状况、环保等)的基础上,评价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在分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评价资源开发的意义
例1 (2018全国卷Ⅲ·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图1)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8分)
(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8分)
(3)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解题思路】
从区域资源开发的角度看,该题主要考查资源(卤水蒸发)形成的条件(地形和气候条件)、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亏损问题);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注重综合思维的考查。考生要仔细阅读图文资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即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盐沼,说明索瓦附近是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形特征);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气候特征)。
(2)分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即索瓦接近卡迪盐沼,地处内陆高原洼地,可用地广,土地租金低;离铁路较远,交通不便,(“主要销往南非”)远离市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等,从而得出索瓦建纯碱厂的有利和不利社会经济条件。
(3)该题为开放性试题,索瓦纯碱厂存在的问题是亏损,可从亏损的原因(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等)来阐释,支持“同意关闭”;从资源开发的有益之处(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来论述,支持“不同意关闭”。
二、分析资源开发背景,关注区域地理问题
【方法点拨】
1.分析资源在开采、运输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
2.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例2(2017全國卷Ⅱ·3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2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
【解题思路】
该题以山西省煤炭炼焦产业为背景,以焦炭生产、运输与环境为主线,主要考查区域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该题让考生明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技术、资金、政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要辩证地看待环境问题。该题四个设问考查的知识点、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解题思路如下所示:
三、关注区域地理问题,探寻持续发展之路
【方法点拨】
1.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2.结合区域特征,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人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延长(拓展)产业链,增加附加值;③经济:改善能源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发展循环经济;④社会: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科技;⑤生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法保护环境,植树种草,清洁生产,美化环境。
总之,要通过人的调控和管理,处理好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3(2018天津卷地理部分·14)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1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图3文字所示)
河北省为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措施。
为保护生态环境,河北省的山区和平原地区在农业方面应分别采取何种措施? (6分)
【解题思路】
图3中有两条“晋煤外运”铁路通道,即大秦线和神骅线,这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通道。因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自然资源依附于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而存在,且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赋存量与需求量不匹配,为了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需要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其中,天津的港口功能要加强,北京的科技优势要发挥,河北作为产能转移地和京津的生态屏障,既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也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同学们可翻开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第49页),参照“图3.13 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上的文字注记作答,从因地制宜和山区与平原各自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及作用作答:山区是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因此要保护其生态环境,扩大林业比例(如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要立足于华北缺水的现状,发展节水农业(如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湿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同学们还要关注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建设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方面的区域地理热点,如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条件和意义,黄土高原上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意义,中俄石油、天然气的合作开发和运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