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民俗文化视角下纪录片《佛陀墕》的艺术表达

2019-03-30王魏贺岭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纪录片

王魏 贺岭

【摘 要】 纪录片《佛陀墕》的创作者对陕北民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将镜头对准了陕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集中呈现了陕北农民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等大量民俗。其艺术表达体现在:对陕北民俗生活作了全景展示,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原生态记录,采用了庞杂却不凌乱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 纪录片;《佛陀墕》;陕北民俗;艺术表达

陕北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影视作品热衷表现的内容,例如陕北民歌,陕北窑洞,陕北小米等,但没有一部专门展示陕北民俗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佛陀墕》的创作者对陕北民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将镜头对准了陕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集中呈现了陕北农民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等大量民俗。《佛陀墕》以四次庙会问卦为章,以一年四时为序,以平实的影像风格,饱蘸温情的镜头,讲述了几户农民家庭的艰辛生活与悲苦人生,勾勒出了时代变迁中最后的陕北老农形象,展示了他们独特的信仰和对生活的读解。下面从该片表述的内容、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策略三方面来探讨它的表达艺术。

一、表述的内容——陕北民俗生活的全景展示

民俗指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祭祀,岁时节令、语言等几方面。上个世纪80、90年代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作品中大量采用民俗元素,大力炮制民俗视觉奇观。相比五代导演镜头下恣肆浓烈的伪民俗场景,《佛陀墕》的人们住的是黄土窑,窗户上过年要贴窗花;吃的是洋芋叉叉,头上系着白羊肚子手巾,身着深色衣服,脚踩千层底布鞋,出行主要靠“11号”汽车步行,取水、运送货物由毛驴来驮。过年要祭土神,上坟祭祖,烧纸磕头;正月十五闹秧歌,转九曲;农事要抽签问卦,生病会叫魂驱鬼 ;定期组织庙会,唱道情,说书。看似愚昧,却也和谐。如此集中的在一部作品当中展现众多民俗事象在其他文艺作品中并不多见,可见创作者对陕北民俗文化倾注了极大热情。民俗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该片的内涵,增强了可看性。这些影像资料对于陕北文化的传播,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弥足珍贵。

片中出现的民俗事项就是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不管物质民俗还是文化精神民俗都深植于日常生活。尽管已经21世纪,市场经济的繁荣风没有吹进深山怀抱中的佛陀墕,他还是那样固守着他的农耕文明、继续着它的风俗习惯。创作者没有专门组织拍摄,镜头所到之处原生态记录了黄土坡上民俗民风,是对陕北最后的农民生活的全景展示。

二、影像風格——充满人文关怀的原生态记录

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不只限于画面加解说词,它涉及到了电影制作者可以利用的一切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被总结为声音和画面的选择和组合, 即一部影片的逻辑构思的实现过程。

《佛陀墕》导演田波依据观察的模式来组织影片,以时间为序,用平实充满人文关怀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主人公拓巨福等一群陕北农民原汁原味的生活现状。首先,从画面来说全片众多场景全部自然光、大景别拍摄,在对自然风光、居住环境的展现上,作者的视角有高处俯拍,呈现全貌,有定镜平拍,对洞里的展示运动到了摇镜,景别有大有小,但多数是固定镜头拍摄,静静地观察,没有猎奇,没有悲悯,没有苍白的呼吁。人物出现的场景基本采用平拍视角,常规视角,熟悉的视觉体验,最大程度保证了片子的纪实性。同时片中人物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也更能放松的展现自我,所以我们看到的人物就像我们过节返乡随处可见的邻居老汉,没有一丝表演的痕迹。其次,本片在声音的选择处理上以同期声收录为主,没有采用旁白解说画面,渲染气氛,组织镜头。字幕代替解说词,将影片分为四章,完成叙事。在音乐的选择上,采用陕北本土民歌艺术家王向荣的信天游,浑厚的吟唱在片头片尾弥漫,既是陕北老农对生活的怒吼,生命的礼赞,同时也是对神灵的叩问,充满悲天悯人的气息。再次,哭丧、说平安书等民俗场景的展示,没有采用同类题材纪录片惯用的民间艺人现身说法,解读民俗文化。也没有通过镜头语言的调度,恣肆渲染,恣意夸张,营造叙事奇观。

作者关注的始终是片中的人物,说平安书,闹秧歌也是人们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人畜兴旺。镜头远远地看着这样一个族群,他们憨厚、勤劳,面对自然环境、国运时事的变化,愚昧又努力的挣扎着。

三、表达的策略——庞杂却不凌乱的叙事

《佛陀墕》作为田波导演的首部纪录片,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地域,熟悉的人群进行拍摄。拍摄内容涉及陕北的地理历史、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时政民生。尤其陕北民俗事项几乎无一遗漏地囊括在了这部不到两小时的片子里。这部关于陕北的《清明上河图》,出场人物众多,色彩单一,场景不固定,事项众多,编排不当就会生出杂乱无章,重点不清的芜杂感,因而采用合适的表达策略尤为重要。下面详述《佛陀墕》的叙事策略。

1、结构严整,脉络清晰

作者用镜头记录、捕捉佛陀墕乡亲们的日常生活,历时一年多,获取众多素材。面对大量庞杂无序的原始素材,作者将三月三庙会的四次占卜问卦拆分剪辑,确立了影片的基本架构,分为夏、秋、人口、国事四个章节。每个章节开头配以卦象文字和斑驳的宗教壁画,相互映照,点明主旨,犹如写文章段首的中心句。再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将夏季劳作、秋季收获、冬季农闲时人口婚丧、年节国事等内容填入四个不同段落,首尾照应,结构匀称,段落层次分明。

2、弱化采访,力求真实

在真实捕捉素材和采访交流素材的使用上,田波导演采用弱化采访、削减解说词的策略,让内涵丰富、空间真实、表达更为客观的同期声画面充分发挥作用。几次采访,佛陀墕老农一边在地里劳作一边说话。创作者为了突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并未出境,采访的问题都是隐藏的,连字幕提示都没有,但是观众根据受访人物的回答可以弥合叙事信息。没有创作者在镜头下提问、介入、引导,画面出现人物皆为当地村民,满面黄土,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叙事段落循序推进,真实、震撼人心。

3、主题深刻,内蕴丰富

主题是纪录片的中心思想,是创作者对生活、历史、现实的认识、评价,是一种理想的表现,是一部片子的灵魂。《佛陀墕》讲述的是佛陀墕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看似散乱,理不出重点,抓不住核心,摸不清线索。例如该片第二段落“秋”这一章,出场人物众多,张家、拓家、薛家,每家数口人,拓薛两家还有姻亲关系。数个秋收打场的场景,穿插张父病重,薛家媳妇生怪病、儿子出车祸等情节。实则所有素材紧紧围绕佛陀墕人民的宗教信仰、对生活生命的独特解读展开。薛家媳妇生病了,没钱医治,找来巫神张四叫魂驱病,张四装扮起来唱着咒语,来来回回穿梭于院子、家里,田波把这段影像魔幻化处理,巫神的身影无形而虚幻。张家儿子车祸后疼痛难忍,父母喂他吃药并告诉他受苦人就得受点罪,没有别的办法。无奈中透着对生活的大彻大悟,人生来艰难,类似西方宗教中人生来要赎罪。陕北农村千沟万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物资贫乏,生于斯长于斯造就了陕北人勤劳、坚韧,悲苦但不颓废的品格。影片反映了生活在黃土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存空间及广阔的精神世界,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对神灵的祈求以及对命运的负重,整片都在叙述着黃土地人的厚重、虔诚、真实的情感,内蕴丰富,意味深远。

四、结语

《佛陀墕》创作者将镜头对准了陕北万壑纵横的莽莽黄土,静静地观察,没有猎奇,没有悲悯,没有苍白的呼吁,没有精英化的俯瞰芸芸众生。用黄土地儿子的参与视角、饱蘸温情的镜头,记录他身边艰难生存的生灵,苦焦坚韧的农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观来平实而自然,却震颤心灵,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曹宏信.陕北民俗[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

[2] 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段双印.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J].延安文学,2009(1).

【作者简介】

王 魏(1985—)女,陕西榆林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文学学士,在职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民俗学、陕北民俗文化、影视文化.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