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宁皮革城转型记

2019-03-30朱凌君

畅谈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商品海宁皮革

朱凌君

若是向“90后”“00后”问起“小商品城”,他们会稍显茫然:为何去小商品城买东西?网上不都有吗?

他们未必知道,上世纪90年代前后,长三角涌现出不少小商品城。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浙江有各类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专业市场4300多个,年交易额达300多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生长点”。这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温州的服装、鞋革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海宁许村被面市场,湖州织里绣品市场,新昌兔羊毛衫市场。工业品之外,农副产品市场也不错,如庆元香菇市场,诸暨珍珠市场,龙泉茯苓市场,缙云中药材市场,舟山和温岭的水产品市场。说来也是乡愁,不少人都记得老家市场里的“味道”。

这些市场与小商品城,也是长三角地區的骄傲。据1993年的不完全统计,在长三角,已形成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批发市场就超过10家,包括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吴江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招商场、黄岩路桥小商品市场、温州工业品中心市场、江阴纺织市场、杭州轻纺市场等。这股小商品市场的风也刮到了上海。上世纪90年代,上海也热衷于兴办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如江桥的“轻纺市场”、大场的“东方国贸城”、庙行的“共康城”、沪太路的“华东贸易广场”等。当年上海人时兴的,是去苏浙的各类小商品城逛逛——1997年,上海公兴路长途汽车站双休日6时,有5辆面包车发往海宁,往返不过10元,生意挺好;从上海到义乌,曾经还开通过“购物直通车”,各大旅行社发往义乌的旅游车最多时有数十个班次。

盛况似乎不再,曾辉煌过的那些小商品市场正在转型中,它们究竟怎么样了?记者去海宁皮革城,陪50多岁老板刘娟(化名),看了几天店。皮革城里的故事,也许是长三角各小商品城共同的故事。

做生意有些“佛系”

正是天冷买皮革的时节,皮革城的传统销售旺季。

刘娟的店,位于海宁皮革城A座市场,是海宁皮革城新城开业第一批入驻的店铺之一。记者掰着手指数,一天下来,客流量不超过50人,而最终买了东西的只有6个人。粗略地算下来,当天成交的金额大概在800元。11时左右,一对中年夫妻光顾,踌躇了约20分钟,最后选了5条皮带,开价60元一条,砍价砍到50元,是当天店里的第一笔生意。这还是刘娟近一周以来,第一次在中午前“开张”。虽然皮革城的门口停满了车辆,但不少车辆是商场内商户所有。皮革城早上开门时间是8时30分,但10时左右商场才开始“苏醒”,早上十分安静,地砖都能映出光影。刘娟对着空荡荡的走廊叹了口气。

刘娟店里的雇员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地都走了,剩下两个是最早跟着刘娟一起做生意的。用她的话说,现在生意少了,用不了这么多人,人多了也只能大眼瞪小眼,反而看着心烦。最近几年,刘娟似乎对自己的生意也不怎么上心了,柜台上常年摆着平板电脑,无聊时就看剧打发时间。记者看到,她正在追的剧,播放进度到了第65集,播放记录满是各种长篇国产电视剧。刘娟说:“热门的电视剧我基本都看过,有的时候一天能看十几集。”她的手机里还装了不少小游戏,最爱玩的是双人麻将,最闲时,一边打游戏,一边看电视剧。

老王是刘娟隔壁店铺的老板,也是她在皮革城里为数不多的,还在“坚持”做生意的老邻居。老王是2005年从老市场一起搬迁过来的业主,享受了皮革城物业的一些优惠政策。

早年生意好的时候他赚了不少,曾经还盘下了几家店面扩大规模,不过这几年大部分店面已经被他租出去了。老王说他现在很“佛系”,也懒得对生意再投更多精力:“我现在基本已经不干活了,年轻时候已经干好了,现在我要多休息。”与他们并排的几家店铺,在记者去的几日里,顾客寥寥,有两三个店员守着70多平方米的门面聊着天,有的店拉着卷帘门,转让的告示旁还贴着物业费的催款单。

“现在我的生意是真的不行了!”刘娟坐在柜台前,重复点了两遍手里的钞票。“今天算是不错的了,不过也就这么800多元的流水。”刘娟把钱摔进抽屉里,掏出手机看了眼,补上一句,“算上支付宝里还有200多元,好歹终于过千了。”语气颇为无奈。17时是皮革城里下班的时间,有店员打趣,说这时可能是商场里最热闹的时间段。下班铃声用的是悠扬的曲子《回家》,人们听到音乐准点下班,空荡荡的走道里突然热闹一阵,又迅速冷清下去。人群行色匆匆,四散消失在停车场中。

“好日子”过去了

刘娟守着这家店已经13年有余。她印象中生意最兴盛的时候是七八年前,走道里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提着大包小包,尤其是中年阿姨的购买力最强,随随便便都能买走一堆。刘娟记得刚搬来的2005年,旺季的双休日,日均车流量在6000辆以上,当时2000余个停车位供不应求。有人回忆:“每天都有十余名交警口哨吹个不停,顾客停车都得见缝插针。”刘娟说起往日的好时光:“好看的款式都得靠抢,顾客看中哪款直接就买了,都不还价,一还价可能就被别人买走了。”她的记忆中,那时好像什么都能卖掉,也不需要什么眼光。刘娟曾租下的三间门面,店员雇了6个也忙不过来,一天的流水轻松破万元。在2012年前后,海宁皮革城为了应对旺季,将品牌风尚中心打造成“夜市”,延长营业时间。商家普遍反映相比于白天,夜里的生意更好做。

刘娟是海宁本地人,家在乡下。小时候家里穷,也没什么文化,结婚之后跟丈夫一起来城里闯荡。丈夫做木匠,刘娟则开起了小卖部,偶尔丈夫也来帮衬下生意。后来,丈夫跟着熟人做起了皮衣生意,那个时候,海宁的皮革生意刚刚起步,想做生意得常常往外地跑。刘娟摆摊、进货一肩挑,还得照顾刚上学的女儿,对此,刘娟倒也没觉得苦,“苦日子过惯了,能赚钱就行”。再后来,刘娟一家赶上了海宁皮革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刘娟丈夫的皮衣生意也不错,刘娟便动起了开皮具店的念头。上世纪90年代,海宁人“家家做皮革,人人能制衣”,有人说:“皮革城最鼎盛的时候,我奶奶都赶去抢摊位卖皮制品,也能赚钱。”

对刘娟而言,“好日子”过去了。

变化似乎从五年前开始。2014年的“双十一”,某电商平台销售额破500亿元,同年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刘娟说不出具体的时间节点与“大事记”,她只知道,店铺的租金行情是市场生意的晴雨表。五年前,100平方米的店铺租金要200万元以上,而现在30多万元就能拿下。与之相应的,是皮革城里的某银行,记者去看,只剩下一个窗口还办理业务,而“最火爆时三个窗口全部开放,办业务还得排好久的队”。“早就在走下坡路了。”刘娟说,她也知道,这是个夕阳行业,但如此迅速的下滑还是有点出乎了她的意料。这一行赚的是辛苦钱。她说,这些年来最后悔的一件事,可能就是早年忙于生意而疏忽了女儿的教育。

据她观察,客流的减少是一方面,顾客的购买力也大不如前。“以前都是各买各的,10位阿姨能买30个包。现在10位阿姨进来,1人买包,9人出主意,看半天还不一定买。”作为曾经购物主力的阿姨们如此,其他消费群体更不必提了。阿姨们也许会买,只不过是看了款式后,在手机或电脑上下单了——刘娟把这几年生意下滑的原因更多地归结为电商的兴起:“早年间没什么渠道,买皮包、皮衣都得來实体店看,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随便点开淘宝都能看,谁还去逛实体店?”皮革城里,另一位做皮衣生意的老板钱秀(化名)则认为:“现在各地的市场也太多了,蛋糕都被分没了。以前大家天南海北地都得来海宁拿货,现在不用来了。”海宁皮革城自2009年开始“走出去”,目前在辽宁佟二堡、江苏沭阳、河南新乡、四川成都、湖北武汉、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开业了十二大连锁(含品牌授权)市场,在中西部城市乃至不少县城,都有“山寨”的各类市场打出义乌、海宁、温州的“名头”。曾几何时,一些精明的上海朋友往海宁跑过皮衣生意,海宁比上海大商厦皮衣售价要便宜三四成,挑选和还价的余地更大,看准了,一进一出一天就能赚个百把元。如今,这样的生意机会很少了。

改变也在发生

刘娟并不是没想过转型。“但哪有说的这么容易”,刘娟一方面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折腾的精力有限,而且女儿对电商也不了解,怕做不好。

另一方面,转型的成本也实在不小:“做电商要花钱请人做页面,做客服,要装修店铺,还要定期维护,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可能都赶上我店铺一年的租金了,风险有点大。”

数日内,记者走访了皮革城内30多家店铺,超过半数的商家认为转型投入太大,尝试过发现又麻烦又不赚钱,实在“做不来”。但更关键的是,“刘娟们”似乎早已适应了这种实体销售的模式,多少年来,这种模式一成不变,可在生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眼中,实在有些“难以理解”了——比如,记者亲眼所见,一位中年女士看中了一个包,店主开价是600元,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成交价是120元。年轻的消费群体早已习惯了网络上的价格透明化,已不屑于如此耗时耗力。

改变也在发生。

在女儿的指导下,刘娟也开始做起了微商。现在,她们定期会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新品,发快递给客人。买东西的大多都是她多年来积累的熟客。刘娟很知足,“多少也都是生意”。生意不好,但她也不打算就此关了店门:“其实也是没事做,做其他的也不一定挣钱,只能倒腾倒腾,准备退休。”

皮革城里,也有日子过得好的老板们。

有皮革店在网络上的销售额不断上升,还持续招人,而招的都是面容姣好、衣着时尚的小姑娘。姑娘们不仅要负责招待来店里提货的回头客,还要负责试穿店里的新款,拍照精修后上传到网店的主页。“颜值一定要高。”店主说起“秘诀”。海宁皮革城也在转型。比如做直播,去年一场直播活动,短短十多个小时共计实现在线下单量近30万笔,销售额达到了3.68亿元。

近年来,“海宁皮革时尚小镇”已不仅仅是一个皮革商品市场,而是更注重打造时尚产业。海宁的皮革产业多年积累下来的完善的时尚产业链和设计能力,能给时装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海宁设计企业已成气候,专职服装设计师中已不乏顶尖的国内设计人才,欧洲一批高端设计师也与海宁对接。皮革城还与国内外多所著名设计院校、研究院、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与中国美院、哥本哈根皮草、北美皮草等联合开展年度流行趋势研究并发布。

在海宁皮革城、义乌小商品城和绍兴轻纺城等地,人流也许少了,可批发的客商依旧大有人在,货流、车流还在——刘娟也许只是一例,记者帮忙看的店铺也许只是个案,但“刘娟们”与长三角各类商品城的故事,不该被忽视。在新技术、新创意之下,她们的生意总会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小商品海宁皮革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皮革回潮
天下奇观海宁潮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试探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皮革机制
金华风物志
“海宁丹”与“兰山爱”
给小商品找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