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他记了50多本“民情日记”
2019-03-30褚英硕
褚英硕
最近几天,刚参加完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的马池口镇人大主席刘志刚有点忙。开完会回来后,他的民情日记本上又多了好几页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提出解决良方。
熟悉刘志刚的人都知道,老刘有个习惯,无论是入户走访,还是与群众开会座谈,他都带着一本笔记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他都会在本子上记下来。而之所以叫“民情日记”,那是因为里面记的都是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记录:篇篇都是大家的关心事
近日,記者来到马池口镇政府,推开刘志刚办公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桌上三摞厚厚的笔记本,仔细一数竟有50多本。这些就是民情日记本,关于它的故事,要从2006年老刘担任镇人大主席说起。
在担任镇人大主席前,老刘是马池口镇党委副书记。担任主席后,只要一有空,老刘就抱着书本学习人大制度及法律法规,迅速转换工作角色。“在我看来,人大主席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把百姓的冷暖放心上,知道百姓想什么、要什么。既要把百姓的呼声上传给政府,还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下达给群众,让百姓了解和支持,当好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纽带。”马池口镇的百姓们经常能看到老刘夹着一本笔记本,走街串巷去了解社情民意,并且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一条一条记下来,这一记就是13年。
翻开老刘的民情日记本,里面记的全都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在其中一本笔记本上记录着:“2010年,亭自庄村,20余名村民因历史遗留问题上访。因90年代企业收归集体,希望村集体予以补偿。”
老刘记得,那天他的办公室突然闯进来一群人:
“我们这个问题都十多年了,多少人接待过都是搪塞!你今天不把事解决了我们就在这儿住下了!”带头的人气势汹汹。见此情景,老刘赶忙稳住大家的情绪,耐心地请他们说明情况。原来,带头人是村里曾经的一家集体企业的厂长,上世纪90年代初他用给职工的年终奖金添置了新设备,组建了一家砂石厂当时的政策不允许个人组建砂石厂企业便收归村集体所有了。而按照如今的政策,企业收归村集体所有应当予以相应补偿。老刘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带头人说:“这件事情交给我了。补偿是应该的,可补多少得由法院判,你们也别着急,等我去协调。”
带头人看老刘的话语诚恳,将信将疑地回去了。答应百姓的事就得尽力办好,为此,老刘向区政府打了一份报告,向区维稳办申请区维稳资金,并多方协调法院等相关单位。经过9个月的协调,由村集体补偿这20多名企业职工共16万元。这一次,百姓来的时候不再是吵吵嚷嚷,而是笑容满面,他们握着老刘的手,连连致谢。
“这家企业我们去了多次,不是吃了闭门羹就是挨白眼,连负责人都见不到,这活儿没法干了!”在马池口镇的一次“疏整促”工作推进会上,相关负责人面对违法建设企业的不配合无奈地说。“这活儿我来!我跟这个企业负责人比较熟悉。”老刘见此情况,主动认领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接过任务,老刘第一时间来到企业找负责人:“老陈,你这里的锅炉是违法建设,听说不愿意拆?有什么难处跟我说说。”“我们挣钱不容易,这拆了不是往里面扔钱嘛!”企业负责人见到老刘,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老刘耐心听完,不仅跟他讲解了相关政策、分析利害,还为其宽心。两个小时后,该负责人决定将违法建设自行拆除。
没有人统计过,老刘啃下过多少这样的“硬骨头”。面对矛盾和冲突,即使老刘的话说得最重,但当事人却听得进去。对于前来取经的年轻乡镇干部,老刘这样总结: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百姓就会把你当成贴心的自己人。
动员:组织代表们建言献策
镇人大代表是深植基层土壤中的根须,能够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汲取大量的养分。人大主席的职责中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活动,对政府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评议和视察。
马池口镇辖区有区人大代表17名、镇人大代表60名。一些代表在履职过程中,抓不住重点不会说、怕得罪人不敢说工作咋开展?代表咋履职?
面对这种情况,老刘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一方面组织代表们通过专家授课、参观学习、自学等方式,不断“充电”,使代表们有了履职意识,从懵懂中有了些眉目。另一方面,刘志刚把代表们当朋友、当亲戚,主动了解代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如今,代表们不仅能主动联系选民,还能积极建言献策,觉得“人大代表有干头”。
八达岭高速辅路进京方向水屯桥路口,车流量较大、车流方向较为复杂,经常出现车辆拥堵,不少人对此怨声载道。横桥村镇人大代表毛继祥发现后,将此事反映给老刘。老刘立刻组织镇人大代表对该路口实地勘查,大家发现该路口右转弯与直行在一条车道上,当遇红灯时该车道排在前边的车辆要直行时,右转弯车辆无法通行,严重影响通行能力。
在昌平区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老刘提出了关于八达岭辅线进京方向水屯桥路口增划右转弯车道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承办部门的重视,2018年对水屯桥实施了疏堵工程,增划了右转弯专用车道,从而提高车辆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现象。
辛店村村北紧邻南口镇污水处理厂旁边是一座湿地公园。经过处理的污水都排放到湿地公园内进行水体生态净化,和公园相邻的辛店村却遭了殃。
“我们村地势低,土地都是沙地,湿地公园里的水顺着铁路路基渗过来,在村北一处地势低洼处形成了一个大水坑。”辛店村的镇人大代表杜建军说,水坑里的水越蓄越多,村里只好出钱买了一台抽水泵,将水抽到河道内。“这样做治标不治本,有一年,水太多,把水坑附近养鱼池里的鱼都给冲跑了,还把附近一家驾校的院墙给淹倒了。”
杜建军叫来老刘商讨对策。“这个问题需要找区水务局进行协调,我们召开一次代表座谈会,让大家集思广益。”老刘发动了辖区内70多名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的力量,最终问题由区人大代表带到了昌平区第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区水务局出资在辛店村村北建设了占地面积两亩多的水塘,添置了两台大型抽水泵。两台水泵马力十足,将湿地渗过来的水不断地抽入旁边的河道,“水漫金山”的景象没有再出现过。
一件件问题,在人大代表的推动下得以解决。杜建军说:“‘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职务,更是一份责任。现在我们经常入户走访,了解民意、听取诉求、化解矛盾。群众也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现在‘有事就找人大代表。”
遗憾:还有一些问题没解决
今年是刘志刚担任马池口镇人大主席的第13年,民情日记本也越积越多。“我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可这民情日记本上还有不少没能解决的事。”老刘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不舍。
让老刘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马池口镇中心幼儿园门前的停车问题。幼儿园位于昌流路南侧,大门开在幼儿园东侧,正好在一条胡同内。每到上学、放学时,接送孩子的车辆就把胡同堵得死死的。而幼儿园南侧是3栋家属宿舍楼,居住着上百名居民,这条胡同是他们进出的唯一通道,居民要想出行,只能避开接送孩子的高峰。居民们对幼儿园门前占道停车的问题怨声载道,期盼着能规范停车秩序。
“人大代表反映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实地进行了调研,找社区领导也进行了沟通,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老刘说,代表们建议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利用昌流路南侧的人行步道,开辟出一块小型停车场,规范幼儿园门前接送孩子的车辆秩序。可是这条路是区级公路,要想进行改造涉及公路、市政等多个部门,人大代表多方努力也始终没能解决。
“在我看来,这件事不是很难的事,百姓期盼、政策允许,资金也不会花费很高。主要原因是主管单位认识不足。”对于这样的结果,老刘感到既气愤又无奈。他说,昌流路的路权不属于马池口镇,镇政府无权解决。好在,马路北侧正在进行散乱污企业的治理,对这些企业进行拆迁腾退后,将会腾出一部分空地。“我们已与村支书进行沟通协调,让他务必拿出一部分空地,作为幼儿园的停车场。”老刘说,只是这件事还有两年才能完成,在退休前,他的这本民情日记本里,终归是要写下一笔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