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创业机会识别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2019-03-30陈梦妍马红玉张永红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生代创业者机会

陈梦妍,刘 静,马红玉,张永红

(1.西南大学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2.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1 引言

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创业和创新始终是推进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3]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流动性强、敢于追求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潜力,同时迫切地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已经成为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创业作为一项长期性、高风险、回报不确定且充满压力的活动,对创业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超越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是促进个体成长和提升组织绩效的核心心理资源.[4]心理资本较强的创业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能力、机会和资源,在做决策时倾向于选择难度大、有挑战性的工作,创业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也越强.Hmieleski和Carr(2008)的研究表明,[5]相对于金融、人力、社会资本,创业者心理资本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创业绩效的变异.程聪(2015)指出创业者心理资本是影响创业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6]同时对创业绩效的实现也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具有积极心理资本的创业者无论是在在创业目标确定、创业机会挖掘、克服创业困难还是激发组织创业潜力等方面都有着更加明显的心理优势,这种心理优势会对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开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创业绩效.也就是说心理资本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创业绩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最终实现价值转化和财富生成,目前学术界对这个过程的潜在机制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创业活动中,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者评估和开发商业机会等其他创业行为的先导,[7]同时也是所创事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绩效的重要来源.不同的创业者会因创业警觉性、先前经验、已有知识、社会网络、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等方面的差异会对创业机会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判定和对机会形成不同的识别感知,[8-9]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资源配置和经营指导过程中的决策.[10]然而,与对创业警觉性、先前经验、已有知识、社会网络、人力资本等因素的较高关注不同,鲜有研究将创业者心理资本与机会识别联系起来.基于此,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绩效”模型.通过机会识别的视角实证分析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重点考察创业机会识别在两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2 理论回顾和研究假设

2.1 理论回顾

2.1.1 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Goldsmith et al(1997)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11]是影响个人绩效、反映个人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个人动机和工作态度的特征.Luthans et al(2005)基于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提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12]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人与组织获得竞争优势.Avolio et al(2006)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类似于状态(state-like)”的积极心理状态,[13]既具有状态性,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又具备特质性,相对比较稳定.

对于心理资本结构或维度的划分,luthans等指出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种积极心理能力构成,并强调这些能力以累加、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心理资本是它们合并而成的更高层次的核心概念.[14]柯江林等(2009)提出本土化的心理资本构念包括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15]其中事务型心理资本可以划分为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与坚韧顽强;人际型心理资本可以划分为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与感恩奉献.侯二秀等(2013)指出知识员工心理资本具有二阶四因素结构,[16]包含任务型心理资本(积极情感、坚韧性)、关系型心理资本(情绪智力、感恩)、学习型心理资本(学习效能感、知识共享意愿)、创新型心理资本(创新自我效能感、模糊容忍度)四个维度.马红玉(2016)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17]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可从自我效能感、冒险和创新倾向、创业幸福感三个方面来衡量.

本文借鉴马红玉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的界定和维度划分,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是由创业自我效能、冒险和创新倾向与创业幸福感三个维度合并而成的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

2.1.2 创业机会识别

机会识别是创业过程的开端,已经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Kirzner(1997)认为创业机会的发现有两种途径,[18]一是通过纯粹的偶然机会获得新信息;二是通过系统的、有目的性地搜寻市场中潜在的商机并将其外在化.他还指出市场由拥有不同信息的人组合而成,信息的异质性使得具有警觉性的人看到了其他人看不到的机会.基于认知视角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创业机会的识别是通过创业者的主观认知介入,从而发现商业机会.机会在市场上到处都是只因个体的认知差异而产生能否识别创业机会的差异.Lindsay和Craig(2002)从过程论的角度认为创业机会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9]包括机会搜寻、机会识别和机会评价三个阶段.有研究指出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机会评价贯穿于整个机会识别的过程.[20]

Shane和 Venkataraman(2000)指出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个人因素,[21]其中机会因素对处于同一时期的所有人来说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个人因素则决定了是某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能发现并且开发创业机会.而对于“为什么是有些人而不是其他人能够识别创业机会”这一问题,已有文献主要从创业警觉性、先前经验、已有知识、社会网络、人力资本、自我效能感等方面进行分析.Aldrichvili et al(2003)建立了一个以企业家能力为核心的机会识别模型,[22]指出创业警觉性越高的个体,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成功概率就越高;企业家的社会网络有助于发现创业机会;企业家所具有的个性特质(如创造性、与自我效能有关的乐观)会增加警觉性;企业家个人爱好领域的先验知识与行业经验领域的先验知识(包括有关市场的先验知识、有关服务市场的方式的先验知识和有关顾客问题的先验知识)的结合是成功识别创业机会的关键.Cabrera et al(2017)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教育与先前经验是影响机会识别的重要因素.[23]刘万利(2010)指出创业者具有的创新型认知风格,[24]风险承担和挑战意识,以及主动激发出扩散性思维,这些特征有助于他们自发地关注他人忽略的环境特征,从中发现机会进而获得收益.张秀娥等(2017)基于创业经验学习理论,构建了“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模型”,指出创业者经验和创业自我效能的差异性决定了创业机会识别的差异性.2.1.3 创业绩效

创业绩效作为创业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因变量,是检验一定时期创业活动开展和目标达成的有效标准.对于创业绩效的内涵与测度至今尚未形成定论.余绍忠(2013)将创业绩效研究的理论视角总结为种群生态论、社会认知论、资源基础论、战略适应论四种,[25]其中种群生态论认为企业的生存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社会认知论认为新创企业的生存取决于创业者的动机和行为;资源基础论坚持内部与外部可利用资源对企业生存具有重要作用;战略适应论认为创业成功主要依赖于环境变化和创业者发展和执行有效战略的能力.沈超红和王重鸣(2011)提出了创业绩效结构的二阶四维度模型,[26]从企业生存、企业成长、员工承诺、客户信任四个方面对创业绩效进行评价.丁高洁(2012)认为对于农民群体来说,[27]创业是指以个人、家庭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及新型组织为载体,投入一定的生产资本,依托外部资源来开展一项新的事业的过程,因此应该从运营、盈利、规模、目标角度、个人收入角度来衡量农民创业绩效.赵德昭(2016)指出中国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创业利润最大化,[28]可以采用主观评价的“创业企业利润”来衡量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绩效.

2.2 研究假设

2.2.1 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

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心理资本是创业绩效的重要前因变量.Hmieleski和Carr(2008)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心理资本能够解释很大一部分创业绩效的变异,超越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程聪(2015)指出以韧性和期望为核心的中国创业者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所具备的积极心理状态对于社交智慧和沟通技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创业者提高创业绩效产生极大的帮助.关培兰和罗东霞(2009)指出积极心理资本对女性企业发展的预测力超过了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对于创业企业发展的预测力,[29]女性创业者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子构念显著地影响女性创业企业的发展.Godwin et al(2016)认为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创业者在面对压力时寻求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30]从而促进创业绩效的提升.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创新与冒险倾向、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幸福感所构成的心理资本这一高阶构念有助于创业绩效的实现.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新生代创业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2.2.2 心理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

大量研究表明机会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机会的识别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创业者的主观价值判断.[31]Krueger和 Dickson(1994)指出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显著影响机会的识别,[32]拥有高度自我效能的个体会更易识别创业机会从而产生创业决策与风险承担行为.占怡(2008)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创新性及冒险倾向与创业机会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33]同时创新性是机会识别的有效预测指标.赵观兵等(2010)指出风险倾向有助于创业者主动积极地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34]从而促使创业者能在快速变化、风险性高的环境中识别创业机会.具有高心理资本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能更好地意识到创业损失和收益,也更愿意承担风险,保持坚定的态度,不断地开发潜能,寻找创业路径,从而识别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增强了其对创业机会的感知,更好地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2.2.3 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绩效

创业是一个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并获取开发机会所必须资源的行为过程,识别出的机会将直接 作 用 于 创 业 绩 效 的 实 现.[35]Shane 和Venkataraman(2000)认为创业机会创新性决定创业行为的最终价值创造潜力.Gielnik et al(2014)指出识别出的一定数量的商业机会与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性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36]Simsek(2002)针对371家中小规模企业的实证分析表明机会识别对组织绩效具有正向影响.[37]郭海和沈睿(2014)指出机会识别是企业竞争优势与绩效的重要来源,[38]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创业机会识别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绩效.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创业机会识别作为创业活动的关键环节,将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所创事业的未来发展和绩效实现.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 创业机会识别对创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2.2.4 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

相对于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的创业者,具有积极心理资本的创业者有着更好的绩效表现(程聪,2015),但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叶建国(2006)的研究表明创业效能感通过机会识别对创业绩效发生作用,[39]高效能感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更能及时把握创业机会从而获取成功.刘欣(2013)的研究表明创业心理资本与创业机会能力显著正相关,[40]心理资本中的积极成长、主动应对、热情创新、敏锐卓越、自我效能、社交智慧及乐观希望对于创业者机会搜寻、识别和评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创业机会能力进而对于创业绩效的实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拥有积极心理资本的创业者能够发挥出最大潜能去识别商业机会进而实现创业绩效.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 创业机会识别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搜集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户口在农村、外出打工后返乡进行创业以及一开始就在生活地进行创业的两类新生代农民工人群,包括返乡创业和就近创业.本文设定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诸如注册公司或者开办企业、个体经营(夜市或者摊点等)等活动均视为创业.选取调研区域包括渭南市经开区、临渭区、富平县,安康市石泉县,铜川市王益区5个陕西省农民创业典型地区.调研对象包括小业主(无固定地点的小摊贩和有固定店铺的小业主)、种植养殖大户、公司老板、私营企业主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入户访谈,共发放问卷571份,回收525份,其中有效问卷446份,有效回收率为78.1%.调研样本的基本信息状况分布见表1.

3.2 变量测量

本研究全部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进行测量,回答者按“1~5”之间的数字来衡量问题所述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并做出判断,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较不符合”,3表示“中立”,4表示“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3.2.1 心理资本

借鉴马红玉(2016)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的诠释和测量方法,从自我效能感、冒险与创新倾向、创业幸福感3个维度进行测量.其中自我效能感5个题项,冒险与创新倾向3个题项,创业幸福感5个题项.例如自我效能感题项“您相信自己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创业幸福感题项“您为当前的事业打拼时感到愉悦”等.

3.2.2 创业机会识别

借鉴黄洁和买忆媛(2011)对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测量方法,采用3个题项来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进行测量,例如“您打算创业时,自己非常清楚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去做”,“您打算创业时,自己已经拥有或者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足够的资源”等.

3.2.3 创业绩效

借鉴丁高洁(2012)对农民创业绩效的测量方法,采用4个题项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进行测量,例如“您所创事业盈利状况很好”,“您所创事业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大”等.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SPSS 19.0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绩效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从表2、表3、表4可以看出,各量表Cronbach’sα值均在0.8以上,同时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70,AVE 均大于0.50,CR均大于0.80,说明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表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表3 创业机会识别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表4 创业绩效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本研究采用AMOS 22.0统计软件和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所有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各项拟合指数见表2.三因子的拟合指数χ2、df、χ2/df、CFI、GFI、TLI、RMSEA均达到标准.与单因子模型、二因子模型相比,三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好,则说明本研究采用的三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5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指数

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及相关系数矩阵见表5.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绩效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6,表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验证理论模型以及研究假设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

表6 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系数矩阵

4.4 假设检验与结果

本研究采用AMOS 22.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研究假设.模型1为检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直接作用模型(见图1),模型2为检验创业机会识别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见图2).选用一组拟合指数衡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效果,由表6可知模型1与模型2拟合度良好,且同模型1相比,模型2具有更好的拟合度.

表7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

图1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直接作用模型

图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间接作用模型

表8 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效应

由图1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标准回归路径系数为0.44,在显著性水平为P<0.05的范围内显著,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

由图2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创业机会识别的标准回归路径系数为0.77,在显著性水平为P<0.001的范围内显著,由此假设2得到验证.创业机会识别对创业绩效的标准回归路径系数为0.33,在显著性水平为P<0.01的范围内显著,由此假设3得到验证.在加入创业机会识别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不再显著,因此创业机会识别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假设4得到验证.此外由表7可知,创业机会识别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间的间接效应为0.256,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的直接效应为0.228,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的总效应为0.484,创业机会识别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52.9%,假设4进一步得到验证.

5 结论和讨论

(1)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是由自我效能感、冒险与创新倾向、创业幸福感构成的高阶核心构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Luthans等人提出的“心理资本是由积极心理能力合并而成的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这些心理能力不仅以累加的方式,并且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所谓“整体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在一定程度符合多元资源理论的观点,认为资源之间是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整体的作用要素大于各个部分单独作用的总和.[42]

(2)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创业的过程中面对高风险、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拥有高心理资本的新生代农民工充满自信、进取开拓和冒险精神,且在遇到众多阻碍因素时勇于坚持、不怕吃苦,能够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应对创业中不断变化的形势,这些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的产生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认为,今后对农民工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干预方面加大投入,帮助他们树立希望、培养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耐受能力,进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的实现.

(3)创业机会识别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和创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促成创业绩效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创业机会识别来实现的.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的基础,只有识别到有效创业机会的存在并且感知到机会中所蕴含的价值时创业者才可能获得商业利润.在调查中发现,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普遍较低,创业成功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未能搜寻和识别到有价值的创业机会.一方面,结合中国农民工创业实践来看,尽管目前已有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过渡的趋势,[43]但仍有大量农民工依旧是出于生存目的,为提高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而从事创业(即生存型创业),并非出于抓住市场机会的强烈愿望,通过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以追求事业更大发展空间而选择创业的形态(即机会型创业)(刘美玉、李哲,2013).另一方面,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个人能力、外部环境、创业资源等方面相比传统农民工有着较大提升,但受制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制度,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者相较于其他创业者(如城市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创业表现出更多的跟风性创业、较少地原生性创业等特点,即创业的“羊群效应”[44],由此导致创业成功率与创业绩效“双低”现象.本研究对于打算创业、初始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应该注意虽然模仿性创业、跟风性创业在短时期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绩效实现,但是,从长期来看当超过市场饱和点时,利润空间就会缩减,则很有可能导致所创事业难以维持,引发创业失败.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不应该盲目选择创业项目,而应该系统地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搜寻有潜在价值的市场机会作为创业的切入点,发挥创新精神与创造力,突破原有的商业模式,打造创新性与独特性兼具的新型创业模式,从而促进绩效提升和竞争优势的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新生代创业者机会
“新生代”学数学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给进步一个机会
新生代“双35”09式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没机会下手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