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巨头垄断,国产科研仪器怎么办
2019-03-30张盖伦操秀英
文/张盖伦 操秀英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核磁共振中心向全国几十家核磁用户和仪器供应商发出一份声明。这像是一次忍无可忍之后的反抗——该中心宣布终止与相关仪器供应商中国区的业务往来,指出该供应商大幅提高售后服务费用和零配件价格,而且遭此对待的不止北大一家。
“声明发表后引发了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共鸣。”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4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来自全国多所科研机构的用户普遍反映,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维护维修领域,部分仪器供应商在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存在严重垄断问题。
截至发稿,此次北大的维权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国外仪器商的垄断地位,短期内恐怕难以撼动。
我们能怎么做?
可开展反垄断调查,成立协商议价小组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关亚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包括质谱、色谱、光谱、电镜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高端仪器都被国外垄断。
“经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学仪器开发重点专项)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支持,我们的国产仪器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但横向来看,与国外的差距依然很大。”关亚风说。
蓝闽波提供了一组数字:截至2018年,全国共约有1800台核磁共振波谱仪,其中1400多台是一家国外供应商的产品,国产的仅有50台。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仪器供应商可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肆意涨价,阻止第三方供应商维修,设置“只换不修”等不公平条款,并以这些方式获得高额利润。
被动局面如何打破?
“对部分在科研仪器行业影响恶劣、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仪器供应商,我们应该开展反垄断调查。”蓝闽波建议,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研仪器领域反垄断和采购人保护立法。
他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科研仪器设备维修市场开放制度,允许和鼓励第三方企业进入维修市场。仪器供应商应向第三方公开维修信息,开放零部件销售;应禁止供应商在供货合同或维护合同中设置排他性条款。
“对科研仪器这种应用领域窄、专业性极强的商品,建议由同领域主要采购人组成专门的价格协商小组。”蓝闽波说,这样的小组可以按照公平合理原则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供应商协商,确定合理的维修维保价格标准。
要加大投入,也要重视仪器人才
其实,根据过往经验,一旦某个领域的国产仪器取得了突破,该领域进口仪器的价格也会应声而降。“甚至求你来买。”蓝闽波说。
科技部、基金委都设有仪器专项,这几年也投入不少。“能不能把可以更新换代的、跟科技发展相关的仪器,重点解决几项。咱们通过几年的时间,把大型国产仪器搞上去。”他这样期待。
“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大在科研仪器开发上的投入,更加重视科研仪器的设计。”关亚风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了67亿元,但“十三五”期间的投入就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我们希望,‘十四五’至少能维持在‘十二五’的水平。”
有了仪器,还得有人用。关亚风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政策,规定政府采购应以国产科研仪器优先。为了鼓励国产科研仪器生产商,还可对其实行减税政策,让他们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
核心部件难攻关,短期内难出成果;仪器整机则可以购买国外零部件集成组装,更容易做出。过去,仪器研发生产者主要追求整机性能,忽略关键核心器件的突破。关亚风说,科研仪器属于品类多但单个品种销量极小的产品,追求整机的突破并没有太大意义。他透露,“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评审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开始关注关键部件的攻关,“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关注关键部件的研发。“要是关键部件被攻克,生产科研仪器就可以像攒电脑那样进行组装了。”
但是,还有一个现实问题——谁来开发科研仪器?
关亚风说,在现行的以论文和SCI影响因子为主的评价机制下,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一行。“要是我年轻时也被这样考核,估计我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在这位科研仪器领域的老兵看来,国产科研仪器要崛起,首先还应改变评价体系。“不要认为搞仪器的就低人一等,要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吸引更多人进入科研仪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