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及有效防控措施
2019-03-29田文杰
田文杰
摘要:受小麦品种、肥水条件与栽培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率日渐提高。因其为土传病害,若不能进行有效防控,不仅会对麦区造成较大危害,甚至还会影响同区其他作物。本文由此针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及有效防控措施展开了相关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危害;防控
小麦纹枯病因其为土传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等特点,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虫害之一。小麦纹枯病若不及时防控,严重的会导致小麦穗粒减少,甚至减产绝产。因此,重点了解发病机理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控是减少病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1 小麦纹枯病的传播途径与发病原因
小麦纹枯病发病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发病期、越冬期、增长期和枯白穗期。①发病期:小麦发芽以后,因接触土壤中的叶鞘而被纹枯菌侵染。病症形成于土表面,或者是高过土表面的位置,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②越冬期: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略有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的病原体。③增长期:多发生在5月上旬至6月上句,此时由于气温升高,病菌的侵染范围和植株基部间的不断扩大,病害会传染到茎秆,节腔与茎秆上的病斑会相继扩大,致使分蘖枯死,病情不断加重。④枯白穗期:多发生在5月中旬,发病温度约为20℃,此时病叶鞘位、发病的高度和受害的茎数基本稳定,但病情严重的植株会因为疏导组织受损而迅速失水枯死。在冬季温度偏高、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比较严重,反之则较轻。若小麦播种早,此时病害过冬指数高,则极易被病菌感染,如果晚播种,那么发病情况就会相对较少。
2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2.1 合理选择品种
虽然我国现阶段还没有高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但选择本地高产、抗性能强的优良品种,在同种条件下,也可减少发病概率,是一种经济可行的防控方法。
2.2 农业防治措施
①改善低洼潮湿的田地,有效清理田间积水,减少田间湿度。②合理实施轮作,降低播种数量,掌握好田间密度,保证田间通风和光照度。③使用酵素菌所沤制的肥料,或是使用有机肥料,利用配方施肥技术,在搭配氮磷钾肥料的前提下一起施用,不可以进行偏向性的施肥,由此提升小麦根系的牢固性和抗病能力。
2.3 药物防治措施
针对小麦纹枯病,可先用药物对种子进行喷洒,起到防治的作用。①针对因早播而形成病变的种子与植感病品种的一类麦田,需采用粉锈宁来拌和种子,之后再完成播种。但药物拌种会影响发芽率,因此每50公斤的种子,需使用7毫升赤霉素。②针对晚播种的麦田,若病株率达到10%,或者已达到2~3级的时候,在小麦生长期,每亩可以使用8~10克的井冈霉素掺加50~60克的水,喷洒到麦苗的基部,过7天以后再进行二次喷洒。如在此同时有病虫害出現,可与麦蚜和黏虫农药一同混合着用,达到一同治疗的目的。
3 结语
小麦纹枯病作为一种常见真菌性病害,因其不仅会导致小麦大量减产,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为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实施有效防控措施。在充分了解其发病与传播途径下,对各阶段实施有效防治技术手段,由此避免发生颗粒无收的严重情况,并确保小麦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