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尼泊尔修“九层神庙”
2019-03-29赵觉珵
本报记者 赵觉珵
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文物保护工程师郭倩如而言,每年在尼泊尔待上200多天已经变得很寻常,因为她正在与中国团队共同帮助当地修复一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宫殿。2015年4月尼泊尔里氏8.1级地震中,杜巴广场古建筑群中的14座重点建筑遭不同程度毁坏,其中有12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尼泊尔历史上重要的宫殿建筑、杜巴广场的地标之一,“九层神庙”也被震塌陷了一部分,成了“六层神庙”。2017年8月,中国政府援助九层神庙震后修复工程正式开启,预计2022年完成修复。
四个大字:中国援建
站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入口,脚手架和防护网已经遮住大部分古建筑,游客们小心翼翼地穿行其间。而只要经过九层神庙,远远就能看见一个悬挂的圆牌上写着四个大字:中国援建。
九层神庙的修复是中国在尼泊尔开展的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外项目,尽管此前在柬埔寨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对于郭倩如和她的6名同事而言,挑战依旧比想象的多得多。当中国团队第一次来到九层神庙勘察时,建筑倒塌后的破损构件跌落一地。根据文物修复的原则,除非是完全腐朽或者丢失,否则修复时都要利用旧构件。这意味着,中国工程师们需要将震后收集的每一块木料、每一块砖石都编号记录,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地的宗教建筑习惯,让它们恢复原位。
在尼泊尔国家博物馆内部,九层神庙的修复团队搭建了一个大工棚,专门用来“搭积木”。工匠们需要先将一块块木料拼接成完整的一层,然后一一拆解、编号,再把这些木料运往九层神庙的工地,根据编号再次在倒塌的神庙上完成组装,一丝一毫的误差都不能有。
九层神庙的斜撑与门窗上都刻有大量精美木雕。有传闻称,在欧洲拍卖市场,地震后流出的斜撑一根就能卖到50万美元,而这种木雕技艺只有当地人才掌握。“我们不需要告诉他们如何雕刻,经验丰富的木匠自然知道符合传统的雕刻逻辑,知道哪里应该雕什么”,郭倩如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九层神庙的工地上共聘请了80多位本地木匠与泥瓦匠,其中一位木工大师还是郭倩如从加德满都之外“三顾茅庐”请来的。
“工匠们来自不同民族,有不同信仰,而尼泊尔一年有100多个节日,我们只能给他们分批放假,遇到宗教活动还要全部停工”,郭倩如说,当地人的工作节奏比较“悠闲”,通常是上午10点开工,下午4点收工,中间还有1小时的午餐时间,更多的时间要去“享受生活”。与当地人相处久了,郭倩如也开始理解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家为何有着世界领先的幸福指数。她也开始与工匠们一起庆祝节日,一起唱歌跳舞,也经常收到婚礼的邀请。“在尼泊尔,婚礼上有中国人是件很有面子的事”,郭倩如说。
古建修复:“软实力”的展现
中方团队在项目初期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与尼方修复原则的差异。“修旧如旧”“最小干预”,这些是在行业内被广泛接受的文物修复理念,但最初却很难获得尼方的认同。“在我们看来,文物有一些受损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而尼方却坚持所有受损部分都需要修复”,郭倩如介绍称,此前在对神庙墙面进行修复时,尼方就要求把已经坑坑洼洼、近40年没有修缮的外层墙砖全部抽掉重砌,让九层神庙焕然一新。但根据中方团队的评估,虽然神庙的外墙看上去破败不堪,但墙体却依然结实,按照最小干预原则,不应该更换墙砖。如果更换,不仅会使文物价值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结构安全。
为了说服尼方,中国团队赶制了一面实验墙,展示了根据最小干预原则修复的墙面也依然美观,且具有历史感。最终,尼方同意了中国团队的方案,也开始慢慢认同相关维修理念。后来,尼泊尔方面还找来不少旧瓦片,提供给中国团队用于修复工作。
海外项目的高风险让中国团队每天都如履薄冰。郭倩如每天到工地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下检查一遍,看看工匠们有没有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是不是在现场偷着抽烟了。在工匠入职前,郭倩如还会给他们买好保险。
文物保护是一种国际合作,也是各国软实力的展现。在将九层神庙的修复工作交给中国同时,尼泊尔也将杜巴广场上受地震破坏的其他古建筑,分别交由来自美国、日本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团队修复。围绕着面积不大的杜巴广场,不同国家的文物修复团队每天也都在关心着“邻居们”的进展如何。就连尼泊尔的媒体都注意到,加德满都宫殿建筑群的重建已经成为各国软实力的展现。
文保合作:大国的担当
曾经,中国也是在文物保护领域接受帮助的国家。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就曾得到来自日本的帮助,法国、意大利等国也都在技术与资金上为中国提供过帮助。直到1998年,中国的文物保护团队才第一次走出国门,承担了中国政府第一个文物保护援外工程——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修复工程。这一工程也是由“国家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的。
回忆起周萨神庙的修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团队的一次试水,所以选择了一座在大吴哥城外、规模比较小的神庙进行修复。经过近10年的维修保护工作,损坏严重的周萨神庙得到了良好修缮,中国团队的工作也得到柬埔寨方面以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就在周萨神庙的修复接近尾声之际,中柬两国政府正式确认茶胶寺为中国在柬埔寨开展文物保护合作的另一处古迹。经过8年多努力,茶胶寺的保护修复工作也基本完成,今年即将完成交付。
“经过周萨神庙和茶胶寺两个项目,柬埔寨方面看到了中国文保团队过硬的技术水平”,柴晓明告诉记者,目前,柬埔寨方面已经决定将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中最核心的部分——王宫遗址继续交给中方进行修复保护。王宫遗址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包括整体保护修复、展示、考古及建立石刻保护实验室等内容,这对中国团队又将是一个新的考验。“在国际文物保护领域,我们从跟随者变成了参与者”,柴晓明强调,“而且是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参与者”。
除深度参与柬埔寨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国的国际文物保护合作开始沿着“一带一路”延伸。截至2018年底,我国参与的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已覆盖6个国家8个项目,在埃及、沙特、伊朗、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已或计划开展联合考古和修复合作等项目。“国际文物保护合作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举动”,柴晓明认为,文物保护又是不分国界的,“中国有数千年伟大文明,但我们也应尊重、了解、共同保护其他国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