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到京都
——散乐《苏莫者》的旅程
2019-03-29渡边信一郎
[日]渡边信一郎
在现行的日本雅乐中,有一种被称之为《苏莫者》的舞乐。从曲名也可以看出,这种舞乐是从西域经中国传入日本的散乐之一。在从西域传到唐代中国的过程中,这一舞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唐玄宗天宝十三载(574年)曲名变为《感皇恩》《万宇清》,北宋时成为教坊乐中的龟兹部大曲。而另一方面,传入日本时仍保持着原曲名苏莫者,在日本成了流传至今的舞乐。本文的目的是,探究苏莫者传入日本的过程,并据此阐明苏莫者最初的形态和日本雅乐的源流。
一、日本现在的雅乐
首先,对现存的日本雅乐做一番概述。目前的雅乐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舞乐,有左舞与右舞。左舞包括唐乐、林邑乐、新制乐(日本平安时代用唐乐的方式作曲的舞乐),乐器有笙、筚篥、龙笛、羯鼓、太鼓、钲鼓。右舞只有高句丽乐,乐器为筚篥、高丽笛、三之鼓、太鼓、钲鼓。
第二部分被称之为管弦,只剩下唐乐。乐器有笙、筚篥、龙笛、羯鼓、太鼓、钲鼓、筝、琵琶。
第三部分名为国风歌舞,有“神乐歌”“久米舞”等,是日本原本就有的音乐。
第四部分称为歌物,如诞生在日本的名曰催马乐、朗咏的乐曲群等。
其中舞乐(左舞)和管弦(唐乐)是从唐朝的宴会音乐(燕乐)和散乐演变而来的。
关于隋唐时期宫廷音乐的概况如下:
隋唐时代的宫廷音乐,由①雅乐、②燕乐(多部伎乐)、③军乐(鼓吹乐、卤簿)、④散乐(百伎、杂伎、假面舞)四个部分来组成。
其中,雅乐是指举行祭祀、仪礼时所用的音乐。燕乐、多部伎是祭祀、仪礼结束后举行宴会时所演奏的宫廷音乐。含有多段结构,每段由十名乃至数十名的演奏者一起演奏。多部伎的沿革与构成见表1。军乐中有很多来自鲜卑音乐,用鲜卑语演唱。散乐中假面舞如苏莫遮(浑脱)、兰陵王(大面、代面)、拨头、还城乐等均出自西域。①[日]南谷美保:《四天王寺圣灵会的舞蹈》,日本大阪: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5、107页。
表1 隋唐时代多部伎沿革表
二、日本雅乐中的苏莫者
苏莫者属于左舞之一,由一人独舞。面具为年老的猿猴形象,白发,作吐舌状。一说为山神形象。衣着打扮是,两裆上着替代毛皮的蓑衣、头上戴着名叫“牟子”的帽饰。
图1 现在的苏莫者舞蹈表演(大阪四天王寺精灵会每年4月22日举办)
乐曲为盘涉调,在序、破、急三个曲式中、现存的是序、破。
图2 苏莫者面具·蓑衣①
三、日本古代的苏莫者
接着将追溯时代的演变,考察日本古代的苏莫者。首先介绍狛近真(KOMA Chikazane)所撰的《教训抄》。
《教训抄》是日本最古老的综合乐书,天福元年(1233年)成书。狛氏出身于南都奈良的乐家。狛氏撰写此书是因为当时雅乐受到破坏,面临传承的危机。
《教训抄》卷四中记载“古乐序二帖、拍子各六。破四帖、拍子各十二”,进而叙述了关于苏莫者起源的三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役行者从大峰山往下走时吹起了笛子,山神为其笛声所感而舞,不料被行者发现因而吐出了舌头。
第二种,圣德太子路过河内龟濑时在马上吹奏尺八,山神闻声起舞。
第三种,据说有位僧侣在六波罗蜜经中见过苏莫者的相关记载,属于天竺乐。
关于苏莫者起源的说法,我认为第三种比较正确。
在图像资料方面,现存“舞乐·散乐图(旧称《信西古乐图》见图3)”,属于写本,原图作于八九世纪左右,其中表现苏莫者舞蹈的部分有两处。
图3 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所藏花山院本《舞乐之图》(《舞乐·散乐图》,旧称《信西古乐图》)
表2 东大寺大佛开眼供养会奏乐次第(天平胜宝4年[752]『东大寺要录』卷2)
舞者头戴有一个或两个犄角的面具,身着替代毛皮的蓑衣,头戴面具舞蹈时面具之下戴着被称为牟子(帽子)的头巾。
这比现行的苏莫者的装扮更加朴素,可见更多地保留了苏莫者最原始的形态。
继而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时的情况。日本奈良时代天平胜宝四年(752年)4月9日,举行了东大寺大佛开眼供养法会。法会上表演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和舞乐。这张表展示的正是当时演出的顺序(见表2)。
在东大寺的正仓院,保存有此次大佛开眼供养法会上奏乐时使用的服装残片,而且舞乐中所使用的相应服装的信息也由墨书铭文记录并留存了下来③[日]关根真隆:《奈良朝服饰研究》,日本东京:吉川弘文館1974年版。。依据关根真隆所移录文,现整理如表3所示。
表3 从正仓院古裂铭文看东大寺大佛开眼供养奏乐内容
其间,在唐散乐的表演中进行了浑脱戏的表演。所谓浑脱,是指将动物的骨肉剔出之后形成的皮囊,用来制作帽子等器物。④[日]羽田亨:《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下巻(附有舞蹈的名称),日本京都:东方历史研究会1957年版。散乐中的浑脱舞与佩戴帽子的苏幕者有很深的渊源。因此,我们了解苏莫者大概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
那么,苏莫者是怎样传到日本的?其起源又如何?
四、苏莫者的源流——天竺、龟兹到高昌
描述苏莫者的源流和发展的史料有四则。依次介绍如下。
第一条是,慧林所著《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中的“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麿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由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霑洒行人、或持羂索、搭钩捉人为戏。毎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攘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啗人民之灾也”。⑤[唐]慧林:《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十四,日本东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24年版,第576页。
其大意是:苏莫遮是西方夷狄之语,正确的说法是飒磨遮。这种歌舞来自西龟兹国,现在(唐后半期)仍在表演,是与唐朝浑脱、大面、拔头类似的歌舞戏。(1)舞者头戴兽面、鬼神等各种形象的面具;(2)向行人泼洒泥水,或用绢索捉人,以此为乐。每年7月初公演7天才结束。
其特征为:(1)兽面、鬼神装扮与日本雅乐的苏莫者一致。(2)以泥水泼人、绳索捉人为戏的驱病攘灾的民间祭祀活动。(3)据该资料可知,苏莫者来源于龟兹。
第二条是,《一切经音义》〈苏莫遮冒〉的出处《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中的“云何老苦、……又如苏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诸有情、见即戏弄。老苏莫遮、亦复如是、从一城邑、至一城邑。一切众生被衰老、见皆戏弄、以是因缘、老为大苦”。⑥[唐]三蔵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八,日本东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24年版,第867页。
其大意是:何谓老苦?……如苏莫遮帽,戴上后遮住脸部,人们见了就会戏弄之。年老的苏莫遮亦是如此。他们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人们见到苏莫遮的老态之后都会戏弄他们。因缘际会,老为大苦。
据此可知,苏莫遮是指戴着帽子表演的舞伎。而印度也有这种歌舞戏。这是以上述《教训抄》第三种说法为依据的史料。不过,究竟是从龟兹传入印度,还是从印度传入龟兹,这一点尚无定论。
第三条史料是,《酉阳杂俎》前集卷四〈境异〉条中的“龟兹国、婆罗遮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焉耆国、元日、二月八日婆摩遮、三日(月)野祀、四月十五日游林……”⑦王云五主编:《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第10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53页。这其中,龟兹国的婆罗遮、焉耆国的婆摩遮应为娑摩遮即苏莫遮之误。龟兹国的苏莫遮是一种佩戴狗头猴面等假面具、男女一起不分昼夜载歌载舞的民间习俗。苏莫遮在焉耆国也是正月初一与二月初八进行表演。龟兹国、焉耆国属于吐火罗语雅利安人种。
第四条史料是宋代高昌的苏莫遮。《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高昌国条中的“雍煕元年(984年)4月、王延德等还、叙其行程来献、云……乐多琵琶·箜篌。……妇人戴油帽、谓之苏幕遮。用开元七年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余二社·冬至亦然。以银或鍮石为筒、贮水激以相射、或以水交泼为戏、谓之压阳气去病。”⑧[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四百九十,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版,第14110-14112页。
由此看来,油帽是一种皮革制成的像囊袋一样的帽子,形同浑脱。在高昌,妇人所戴的皮帽子被称为苏莫遮。除了佩戴苏莫遮帽以外,还有泼水嬉戏的习俗。
根据以上所引史料,将苏莫遮的传播路线标记在地图上,如图3所示。
图3 隋唐散乐苏莫遮传播路线图
在考察西域的苏莫遮之际,另外有一则重要的图像资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地方出土的“舍利容器”。这个容器为木造蒙布,高32.3cm、直径38.3cm,即6世纪末~7世纪初制造,目前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⑨田边胜美、前田耕作编:《世界美术大全集》第15巻〈中亚-东方篇〉,日本东京:小学馆1999年版,第267页,插图285。
图4 库车出土“舍利容器”
本文所附的是其图像的一部分。“舍利容器”中舞者装扮独特,在蒙住头面部的帽子上佩戴猴面狗耳形象的面具,让人不禁联想到“舞乐、散乐图(信西舞乐图)”中舞者的装束。这种蒙住人脸部和头部的帽子(头罩)应该就是苏莫遮帽。
在苏莫遮戏中,与面具舞蹈一同举行的还有泼水戏。马尔罕也有以泥水相互泼洒的习俗。《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下康国条中记载“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泼为戏。”这里的乞寒戏是康国(撒马尔罕)粟特人祭祀时的表演节目。8世纪初被称为乞寒戏,曾风靡中国。
据《唐会要》卷三十四〈杂录〉所载:
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疏曰、……何必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景云三年(712年)、右拾遗韩朝宗谏曰……今之乞寒、滥觞胡俗。……至先天二年(713年)十月、中书令张说谏曰、……且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愿择刍言、特罢此戏。至开元元年(713年)十月七日、敕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已后、无问蕃汉、即宜禁断。⑩[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四〈杂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1年版,第733-734页。
据《唐会要》卷三十四〈杂录〉所述,我们了解乞寒戏是粟特人在其故乡撒马尔罕,裸体边舞蹈边泼洒泥水以驱散寒气的习俗。而在中国,于街头裸体跳舞便成了问题所在。于是据张说的提议,在713年被禁止。
“泼水”习俗是在亚洲各地都可见到的习俗,也被苏莫者戏所引入,另外撒马尔罕也有同样习俗,被称之为乞寒戏。舞者在街头裸露身体,泼泥水乞寒,与需戴上面具起舞的苏莫遮戏不同。乞寒戏与苏莫遮虽然在泼水习俗这一点上具有共通之处,但可以说是完全迥异的舞戏。
五、唐长安、洛阳的苏莫遮——苏莫遮戏的变异
从西域经河西走廊,苏莫遮开始进入中国。苏莫遮戏于北朝末期传入中国,盛行于隋唐时期的各大城市。
《唐会要》卷三十四〈论乐〉条记载了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3月上呈的并州清源县吕元泰的奏疏,其中写道,他“比见都邑城市、相率为浑脱。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之势也。腾逐喧譟、战争之象也”。⑪[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四〈论乐〉,第730页。
其大意是,最近各地人们成群结队地跳浑脱舞,骑马胡服,称为苏莫遮。锣鼓喧天,旗帜飘扬,犹如军队出征;奔腾跳跃,喊声震天,就像战场一样。
据此可知,浑脱戏与苏莫遮有互换性,民众在表演中作争斗厮杀状,歌舞狂欢。这让人联想到库车地方出土的“舍利容器”所绘图像上的群舞。
然而,进入开元年间,容易使人想起战斗场景的苏莫遮戏=浑脱戏非常华丽地转变了形象。唐玄宗时的宰相张说曾作苏莫遮诗5首,赞颂皇帝美德,希望政权永固。张说诗如下。⑫[唐]张说:《张说之文集》卷十〈苏莫遮〉五首,内四首,王云五主编:《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第139册,第70页。
摩遮本出海西胡 琉璃百服紫髯须
闻道皇恩遍宇宙 来将歌舞助欢娱
臆岁乐
绣装怕额宝花冠 夷歌骑舞借人看
自能激水成阴气 不虑今年寒不寒
臆岁乐
腊月凝阴积帝台 齐歌急鼓送寒来
油嚢取得天河水 将添万寿万年杯
臆岁乐
寒气宜人最可怜 故将寒水散庭前
惟愿圣君无限寿 长取新年续旧年
臆岁乐
该诗描绘的正是西域胡人骑骏马、唱胡歌、跳胡舞、泼水乞寒的舞蹈场面。截至当时,苏莫遮仍保留着原本的形式。但却一变为宣扬玄宗皇帝皇恩浩荡、祈愿天子长命百岁之戏。苏莫遮戏在此从民间音乐舞蹈向颂祝皇权永固的歌舞戏转换。
自天宝年间开始,这一变化更加明显。天宝十三年(754年),太乐署选定了为玄宗皇帝演奏的“供奉曲”。有三种调子不同的苏莫遮入选其中。(1)太簇宫调(沙陀调)苏莫遮改名为《万宇清》,(2)金凤调苏莫遮改名为《感皇恩》,(3)南吕商调(水调)苏莫遮保持原名。比张说在苏莫遮诗中歌功颂德更进一步,连曲名都改成了祈愿君王长寿、宣扬皇恩浩荡之意(见表4)。
表4 唐天宝十三载太乐署供奉曲
在这里,让我们稍稍回顾一下河西走廊的情况。敦煌文书中留存了《感皇恩》《苏莫遮》等曲词。首先介绍敦煌曲中的《感皇恩》。
《感皇恩》四首
四海天下及诸州 皆言今岁永无忧
长途欢宴在高楼 还海内束手愿归投
朱紫尽风流 殿前卿相对列诸侯
叫呼万岁愿千秋 皆乐业鼓腹满田畴
当今圣寿比南山 金枝玉叶尽相连
百僚卿相列排班 呼万岁尽在玉阶前
金殿悦龙顔 祥云驾喜悦两盘旋
休将舜日比尧年 人安泰真是圣明天⑬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年,第45页。
四海清平遇有年 黔黎歌圣德乐相传
修文偃格习农田 钦皇化雨露溉无边
瑞气集诸贤 群僚趋玉砌贺龙顔
盘石永固寿如山 梯航路相向共朝天
万邦无事减戈鋋 四夷稽首玉阶前
龙楼凤阙喜云连 人争唱福祚比金璇
八水对三川 升平人道泰帝泽鲜
修文罢武竞题篇 从此后愿皇帝寿如山⑭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上卷,第46页。
与张说的《苏莫遮》相同,《感皇恩》宣扬的也是天下太平。
《苏莫遮》曲词则残留了两首。
聪明儿禀天性 莫把潘安
才貌相比并 弓马学来阵上骋
似虎入丘山 勇猛应难比
善能歌打难令 正是聪明
处处皆通顺 久后策官应决定
马上盘枪 辅佐当今帝
聪明儿无不会 只为红鳞
未变归沧海 几度龙门点额退
所有红波渌水归潭再 摆金铃摇玉佩
常有坚心 洒雨乾坤内
稍有行云□顶戴 猛透强波 直向青云外⑮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上卷,第46-47页。
《苏莫遮》描绘了才华出众、武艺高强的男子上马征战、辅佐皇帝建立功勋的事迹,保留了曾盛行于中原各都市的浑脱戏(苏莫遮)的某些情状。
六、北宋教坊乐中的苏莫遮
进入北宋之后,宫廷燕乐由教坊掌管,教坊分立为四部,即胡部、法曲部、龟兹部和鼓笛部(散乐)。⑯[日]渡辺信一郎:《唐宋时期的胡部乐——燕乐的唐宋变革》,《唐宋变革研究通訊》第8辑,日本京都:唐宋变革研究会2017年版。教坊四部的大曲中不再有苏莫遮这一曲名。但是,教坊四部龟兹部大曲有二:皆中吕商调(双调),一曰《宇宙清》,二曰《感皇恩》。《宇宙清》应该就是唐《万宇清》。可见苏莫遮作为赞颂天子的宫廷音乐一直延续到北宋。《宇宙清》《感皇恩》被列入龟兹部曲,也正说明了苏莫遮出自龟兹国(见表5)。
表5 北宋教坊乐·云韶部大曲一览表(『文献通考』卷146)
仲吕均仲吕宫万年欢·剑器降圣乐·新水·采莲宇宙清·感皇恩万年欢大定乐商角羽双调双角调仲吕调绿腰林钟均道调六么·道人欢梁州·薄媚·大胜乐胡渭州·嘉庆乐望瀛献仙音泛清波·喜新春商角羽小食调小石角平调南吕均南吕宫普天献寿(无大曲、小曲无定数)瀛府·薄媚伊州·君臣相遇乐·庆云乐商角羽水调歇指角高平调无射均仙吕宫六么·罢金钲梁州·保金枝·延寿乐贺皇恩·泛清波·胡渭州商角羽林钟调林钟角仙吕调黄钟均黄钟宫六么·彩云归梁州·中和乐·剑器伊州·石州彩云归欢乐胡渭州商角羽越调越角调黄钟调计千春乐40 2 2 13
结 语
从龟兹到长安、洛阳、再到日本,这就是苏莫遮走过的旅程。
苏莫遮、浑脱戏是龟兹、焉耆等吐火罗语雅利安人的一种祭祀习俗。表演时众人头戴假面具,相互以水泼撒,目的是为了防病祛灾。
6世纪末即北朝末期传入中国。初为民间群众性歌舞戏,唐玄宗时期演变为向君王歌功颂德的《感皇恩》《万宇清》。北宋时成为教坊所用龟兹部大曲,透露出该舞乐来自龟兹。
8世纪左右随遣唐使传入日本,一直延续至今。保留在日本的苏莫遮从众人舞变为一人独舞,也无泼水的内容。但是保留了舞者在牟子(苏莫遮帽、浑脱帽演变后的形状)上佩戴猿猴面具这一出自龟兹的苏莫遮的原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