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赋》之“构思”
2019-03-28贾璐娜
贾璐娜
【摘 要】《文赋》是由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所作,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的一篇最早的专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赋》虽篇幅不大,但其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尤其关于“构思”的文学理论,更是以理论总结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独特论述方式,使其在文学思想史上拥有不朽的生命力。本文也通过对《文赋》文章的再探,从用心、想象、灵感与创作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陆机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这无疑对我们的具体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用心;想象;灵感;创作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239-02
一、为文之用心
陆机在《文赋》原文中写道:“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精妙。”①清楚地写出其创作《文赋》的宗旨就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指出自己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会感到苦恼的是:意念和语言有时并不能够准确地表达所见、所感与所想,因此想在借鉴前人优秀作品、探究写作奥妙的基础之上,用自己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去阐述作文的利害所由,进一步描述和分析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让我们对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更加了解,对一部作品的核心把握得更准确。
《文赋》开篇就提:“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②可见对其“用心”的重视;不过陆机所言为文之用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写文章所欲达到之目的;二是从构思、技巧上来说文章写作中的甘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谓指“用心之所在,与心之如何用。”③告诉我们用心去做才能知道心的源头及所在;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矣。”④以上种种都在告诉我们用心的重要性,這种观点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先了解作文之用心,再探讨文章之构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构思中的想象、灵感与创作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使文章具有层次感,下面将详细述之。
二、想象
《文赋》充分肯定了在艺术构思阶段想象的重要性,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完全进入艺术想象。《文赋》中写道:“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⑤就要求我们敢想、善想,想象天地万物中一切能想的事物,不要将自己束缚在某一个小角落中,所谓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⑥的磅礴之势也正是由于我们大胆的想象才给人以大气之感。不可否认,写作虽充满乐趣但也有利弊,有时提笔心里会茫然不知所措,煞费苦心却总感觉言不尽意;但有时又感觉到文思泉涌,天地万物能任由自己想象、描绘、抒写,内心情感也能尽情宣泄。而这一切的缘起正是因为想象,正是由于想象才有了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⑦一种在虚无中寻求形象,在无声中寻求有声的境界;正是由于想象才有了《文赋》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⑧的层次;正是由于想象,才让我们的情感和作品都具有了鲜活生命。
三、灵感
陆机《文赋》中说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⑨他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特点,我觉得说得很中肯,本来灵感就是一瞬间,灵感到来时文思在胸口荡漾,立马能出口成章;但当感情凝滞,神志堵塞的时候却绞尽脑汁也难以写出令人满意的东西,好像受到某种阻碍,无法冲破,奇妙的是有时信手拈来的随意创作能够辞意贴切,尽心尽力构思反而错误很多,这就与“灵感”有了莫大的联系,但是灵感何时到来,何时离去,何时畅通无阻,却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不仅我们如此,圣人和大家亦会如此。所以陆机创作《文赋》时也独自感叹:“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⑩
四、创作
创作是构思的最后阶段,或者说是构思的最高境界。《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文章的主题只有一个,写文章进行创作要能够有“画龙点睛”之笔,才是好文章,点出创作中“文眼”的重要性,这也是《文赋》之“警策”对于创作构思的重点所在。
在中国古代诗文评中,最早使用“警策”一词的就是陆机。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明代的谢榛也谈到“凡起句当如爆竹”?就是说写文章就应该有纲领,就应该有中心句作为统率和引领全文的出发点,起到“警策”的作用。明代的杨慎曾有一段话专论“警策”,其云:“陆机《文赋》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盖以文喻马也。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益明也。夫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聚以众辞,若策驱驰,故云警策。在文谓之警策,在诗谓之佳句也。若水之有波澜,若兵之有先锋也。《六经》亦有警策,《诗》之‘思无邪,《礼》之‘毋不敬是也。”?都认为“警策”在文章中具有推动的作用,刘良注曰:“警,驱动貌,策,可以击马者。谓片善之言光益一篇,亦犹以策击马,得其警动也。”?都在证明如果让自己的文章出众,让自己的文辞有条不紊,鲜明地突出中心内容,必须依赖“警策”之语的统摄作用。
大多数作家都在称颂陆机的辞藻华美,文章秀丽,而刘师培却认为陆文最精彩的地方在有“警策语为之提空”。说道:“今人评骘士衡之得失,每推崇其炼句布采,不知陆文最精彩处,实在长篇大文中能有提空之语。盖平时之文易于板滞,陆文最平实而能生动者,即有警策语为之提空也。”?有了警语的提炼帮助使得文章更加有光彩,焕发出生命力。刘师培所言再次说明文章中“警策语”的重要性。当然,“警策语”的位置和使用都是很灵活的,它可以是一句话,分布在文章中的各个段落,也可以集中起来具体概括,构成深刻透彻的议论文段;可以用于叙事后,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也可以在议论文中,揭示观点得出结论,使文章显得富有哲理,提高深度,让文章因为它的出现而锦上添花。
以上从四个小的方面来谈陆机《文赋》之“构思”,希望能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当然,陆机《文赋》绝不仅仅谈构思,它对于文体的分类、文章的主体、文章的风格、文章的语言等很多问题都多有涉及且论述精辟,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学无止境,希望以后能不断学习积累,多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注释:
①②⑤⑥⑧⑨⑩?张怀瑾.文赋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③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④黄霖.文心雕龙彚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⑦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杭州: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
?杨慎.丹铅总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李善,等.六臣注文选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A].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4.
参考文献
[1]邹晓霞.论刘师培对陆机之文的推崇[J].湖南社会科学,2011(4).
[2]杨慎.升庵诗话[M].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李金秋,白建忠.文质文法与警策/杨慎文章学又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
[4]郭丽平,陆机.《文赋》的感物观及其诗歌创作[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5).
[5]张坤晓.从《文赋》看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