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印一世界

2019-03-28王颖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篆刻

王颖

【摘 要】篆刻,其主要内容就是篆与刻。它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之一,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和独立的艺术语言。篆刻讲究线条、结构、章法、布局。经过篆刻者的艺术处理,通过对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的加工,给人们精神上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传统艺术;篆刻;篆法

中圖分类号:J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150-01

篆刻,篆是指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中的篆书,而刻是指字法与刀法相融合,把笔画线条之间的形态,字与字章法上的对立统一、印面整体与镌刻后形成的红白对比表现出来。通过不同个性或心境有别的篆刻家的创作,来阐释书法艺术及刀法的价值之所在,力求在刻印过程中,创造独具匠心的作品,才能引人入胜,富有艺术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而一个完整的印章,除了最基础的挑选石头、打磨印石的准备过程外,字法、篆法、章法、刀法这四个方面是决不可忽视的。

第一方印的释文为:“中卫司马”。这方印风格属于汉印中的一种类型,总体上较为规整。汉印,在印章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总体风格表现为堂正大气、法度严谨,主要以缪篆入印,字法严谨、笔画厚重、章法平正是其主要特点。篆法是在字法准确的基础上,吸收篆书特有的艺术风格,按照篆刻家的个性思想,对印文不断改进的技巧和方法。当字法与篆法保证了单个入印文字的规范性与艺术性后,就需要章法来解决多个字在一方印章里的结构与组织。章法是指入印文字按照一定的法则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艺术化的安排。从此印中可以看出,印面上的笔画排列紧凑,线条之间留红的间距变窄,特别在“卫”、“马”字中,横竖线条排列紧密,有各不相让之势。因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对比中才显露出其特点的,所以“留红”对于“满白”就至关重要了。比如印面上四字之间的界线较清晰,边缘都留有较为规矩完整的红线。而“卫”字笔画排列紧凑,与其他三字在空间上,形成疏密对比,使空间变化更加丰富。

在字法选择、篆法设计、章法安排完成之后,最后想完美的体现在印面上,就必须通过丰富的刀法来表现。刀法不仅将我们精心设计的字法、篆法、章法之美淋漓精致的表现出来,同时它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在镌刻实际操作中,刀法并不只是简单的刻掉印面上多余的部分,它还要把笔墨味、金石味等的审美价值表现出来。而在满白文印中,圆弧转角留红的形式特别重要,刊刻时一定要留出转角位置,衔接处要自然流动。下刀时切忌一直运刀至笔画尽头,使转折处成了直角或锐角,失去了留红的可能。

第二方印的释文为:“开方之玺”。此方战国古玺线条厚重有力,使印章的整体呈现出浑厚古朴之气。篆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只有作品的创作独具匠心,方能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古文字不断变化的形式,笔法的丰富多变,字形的繁简结合,为古玺增添了一丝艺术魅力,为篆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国的古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本身没有固定的字法结构,所以其结构多变,造型多样,使得艺术美感更加强烈。因此,古玺所散发出的独特艺术魅力与造型多变的战国文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印整体风格较为工整严谨,又不失丰富的变化。在章法布局上,采取斜对称的方法。“开”字和“玺”字笔画较多,空间较密;“之”字和“方”字笔画少,所以留红较多,使整方印留有透气之处。古玺中,不同形式美的变化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古文字的变化。金文之后,小篆顺应而生,此时小篆的笔画粗细更加平均,结构更加合理,线条更加顺畅,人们对印章的规矩性和秩序感更加重视。就一个字笔画的多少论,有繁有简。古文字成为世界上各种文字中可以被选来当作载体,就是因为它有无限的可塑性,为古玺的形式美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而在这方印中线条元素又成了主要成分,“玺”字的竖画排列整齐均匀又不失变化,线条光洁而不随意顿挫,秩序性极强。但如此印中,古玺的章法并不如汉印一般,一味求平正,而是在秩序中寻找变化,静中有动,来造成结构上的穿插,表现出平中见奇,奇而复平的艺术效果。

在欣赏吴昌硕的篆刻作品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生“浩然正气”的品格和对篆刻艺术“激情澎湃”的热情。而在欣赏齐白石一生的篆刻作品时,感受到了他对刀法和章法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拓展,他将生活中的境遇和心中的感情用篆刻的方式表达,让后人们感受到一股自然呈现出的蓬勃生命力。另一位风格与前两位截然不同的篆刻家黄牧甫,他治印时的篆法、章法和刀法与平常人迥乎不同,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别有风趣。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传统文化艺术,深入探讨其背景、历史发展过程等,再传承和借鉴其优点,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创造适合当代社会的的形式美,培养出新的审美观。在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适应当代社会的艺术需求,创造富有个性的艺术审美,这不仅是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沙孟海.印学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2]中国历代篆刻集粹——官印私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篆刻
篆刻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