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花鸟画创作中肌理技法的实践运用

2019-03-28杨娣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践运用花鸟画

杨娣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介入,传统花鸟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国画样式。丰富的外来绘画作品使人们的审美观不断变化,国画作为我国珍贵的艺术载体,如果不能够加以创新,其发展将会受到严重阻碍。为了寻求国画新的出路,肌理技法不仅能够满足人们高标准和多元化的要求,也逐渐成为国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关键词】花鸟画;肌理技法;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144-02

国内学者对国画肌理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文章多以理论为主,大多归纳总结已有作品中出现的花鸟画技法,而鲜有对实践加以论述。如薛军在《浅议国画技法中的肌理运用》中对现有技法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但并未结合创作的实践论述;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石慧青在《美术大观》中发表论文《肌理技法在国画中的运用》,也系统地阐述了肌理的概念、发展,并说明肌理在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但同样缺少创作实践的研究说明。

本文以自身花鸟画学习过程为例,从初期的临摹实践得出肌理技法的表现效果,也通过对自己在观画和临摹的感受进行处理,将临摹的作品通过实践总结出肌理技法从而运用到创作中。

肌理,是画面的结构纹理,是美术作品绘制过程中一定的材料与技法结合而形成的画面纹理,它是材质与技能的结合。中国花鸟画本身具有尺幅小、描绘物象小的特点,使它形成了固定化的传统程式一级传统技法。宋人小品的临摹中,因时代久远,宋人小品真迹的纸张泛黄发旧,纸张甚至看起来有点脏,在临摹过程中,为了接近原画,在制作底色肌理上,添加了赭石和二綠。就如我们在色彩初期的教学中,想表现暗面的色彩通常用普兰加深红色调和成近似黑色的原理一样,国画颜料中的赭石加上二绿后会出现与泥土相似的颜色,当然单纯用以上两色制作肌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根据画面和所画事物不同,底色和肌理的制作将有所不同。

临摹江宏伟老师的作品《立夏》,画面通过重起底稿来体会作者构图及绘画的心意,对原作线条的穿插、画面的疏密结合、水草处理方面有很深的体会,所以在开始制作底色的时候,就要思考所画植物和植物所在时节的特点。画面是水边的景色,水底是泛绿的水色,远处是夜幕降临的灰色,所以在临摹这张作品时除了用传统的赭石加二绿制作肌理,还需要在晕染出整张作品之后,在水色的处理上添加绿色,而远处的暮色通过墨块磨出墨色之后用面纸过滤加水调出淡墨,层层叠刷,由此出来的颜色深而透彻,不会有墨色原有的沉重,从而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同样是江宏伟老师的作品《小满》,画面恬淡美好,画面仅有几朵婀娜多姿的虞美人,但却让人过目不忘,在我临摹这张作品处理底色的时候以赭石为主,但是为了避免画面火气,叶子不再是传统的绿色,而且几朵蓝灰色和紫灰色的小花也协调了画面,远处为了体现天空深远而辽阔的效果,也在完成整张作品以后通过皴洗的手法洗出看似不均却能显示画面的特殊肌理。

因在学习花鸟画的启蒙阶段,习惯运用反复平刷底色、经常洗去浮色的作画技巧,所以在后期研习花鸟画创作阶段通过临摹同样以画面效果为特点的江宏伟老师作品,来实践自己想表现的肌理制作手法。第一幅临摹江老师的作品《芒种》,画面以白色的夹竹桃和绿色的大芭蕉构成。白色夹竹桃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画面效果,所以在底色肌理制作的第一步,平铺底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白色的花朵位置用白色的面纸稀释出来,这样当全部肌理做完之后,夹竹桃花的位置依然是白色宣纸的颜色,至于白色面纸超过花朵原有位置的部分,在我的整张作品的肌理看来更是增添了白色花朵的光感,这些都是我想表现出的肌理效果。

通过以上的临摹实践,对肌理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创作《晨沐》的时候,也是结合自己画面想表达的景色,和早上的特殊时间点,所以在刷底色的时候添加了花青,传统国画颜料的花青作为矿物质颜料,杂质较多,所以要经过反复过滤才能当成底色平刷。实践肌理得出,这种方法做出的肌理效果能表现我想呈现的早晨朦胧的景色,花青的蓝色接近于水面经历黎明后的普兰,画面滩涂的位置是水中的一块陆地,虽然经过底色的区分,但是滩涂的肌理通过揉纸法更能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个作为实践创作中的一次实践应用更添加了画面的肌理效果。

探究当代花鸟画肌理盛行的原因,通过对肌理技法的研究,能认识到肌理在花鸟画中的作用及具体实践,在绘画形式上形成个人风格并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置身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工笔花鸟画,承受着新视觉消费时代所带来的冲击,这对于工笔花鸟画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视觉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也引导着社会生产向物质生产的转变。在大众文化流行的当下,人们将原本的传统文化事业转变为文化工业,原本有个性的、独立的文化活动变为流水线、模式化的工业行为,导致人们的审美情趣及审美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中国花鸟画如何做到“笔墨随当代”,顺应时代的发展,突破发展的瓶颈期,找到自身的创作方向,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说到底,绘画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能被人喜欢,应该是一种高尚的存在,而在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传统的花鸟画内容单一,绘画形式简单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肌理技法本应该为画家在表现画面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肌理而肌理,使之失去了真正的魅力。不同的肌理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所表达的情感亦有所不同,所有肌理制作都是为了增强艺术魅力。因此在肌理技法的表现上不应违背艺术创作的本质,画家要在创作中不断创新、变革,不能一味地沿袭前人的经验和做法,要学会在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作画风格,突出自己想表现的画面效果甚至得出新的肌理技法。总的来说,绘画要表现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以更好地发扬国画的魅力和精神。通过对国画肌理的研究从而看到整个绘画历史中人们绘画的另一种状态,去寻求精神层面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猜你喜欢

实践运用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工笔花鸟画
寧靜以致遠——简评张峻民的花鸟画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