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应对策略

2019-03-28张瑞鋆

祖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早恋应对策略中学生

摘要: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现中学生早恋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且正处生理与心理的急剧变化期,早恋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四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正确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提供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   早恋   应对策略

“早恋”是一个源于我国本土的概念,是指发生于青春期或是青春期以前的过早地对于异性产生爱慕情感并以恋爱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对于“恋爱”的概念并不清楚,“早恋”严重影响着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分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预防早恋的负面影响具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中学生本身处身体快速发育阶段,进入中学以来,学生正值第二生理发育高峰期,身体外形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身体机能迅速发展,同时性发育不断成熟。生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学生性意识的发展,尤其是荷尔蒙的产生,导致学生极易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希望能接近异性、探索异性,这本属正常心理现象,但却有部分中学生未正确认识到这种现象,将自身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错误地认为是对异性的爱慕,是自身产生的爱情,从而引起早恋[1]。另,中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从众和逆反心理,从众心理让学生“跟风”,一旦群体当中有人恋爱,就会有很多学生也会加入“早恋”的队伍。据相关调查研究,部分学生甚至觉得“中学不恋爱是异类”,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的从众心理非常严重。而逆反心理也会让学生产生“早恋”现象。伴随中学生的成长,其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其渴望独立不被束缚,父母与教师越是反对的,他们就越是要干,早恋即是中学生与教师和父母对着干的表现之一。

(二)家庭原因

据相关调查表明,多数早恋的中学生其家庭环境往往不是很好。中学生早恋与其家庭因素也有着直接的联系。有些中学生是单亲家庭,其长期缺乏父爱或是母爱;或是父母关系不好,家庭不和谐,学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致其将对爱的渴望转移至异性身上,希望在异性身上寻求安慰,从而引起早恋。另,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若未及时沟通,学生的需求未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也会导致学生走向歧途,转至异性寻求心理慰藉从而产生不正当的情感;有些家长过分干涉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未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就横加指责,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学校原因

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却忽略了学生的德育,而德育的缺乏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无法正确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学校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给予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也会让学生产生早恋现象。据相关调查显示,不少中学生早恋就是因为学业压力太重,却又无法找到其他排解方法而导致的。还有部分学校对于男女生的交往现象过于敏感,过分地夸大“早恋”细节,甚至还有学校领导或老师“乱点鸳鸯谱”,一旦发现有男女生关系密切,便认为是“早恋”,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2]。此外,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对“性”也是避讳不谈,缺乏对学生的性教育,致学生对“性”产生好奇心,最终以“恋爱”方式实现对“性”的探索,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四)社会原因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文化倡导“谦逊”、“含蓄”,对于“性”更是隐讳不谈,对于“性”,通常是与道德的好坏进行联系,这在无形之中加强了中学生对于“性”的好奇。而当下,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中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性”,西方的“性”自由文化也不断涌入我国。然而中学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其是非辨别能力有限,对于各种“性”文化无法正确辨别,极易被带入歧途。电影、电视当中的“性”镜头越来越多,致学生产生朦胧的性爱感,甚至产生模仿心理。社会不乏一些没有职业道德的商家,为中学生提供黄色音像、光盘等,极大地刺激着中学生的性冲动;网络上也有很多不良网站;社会娱乐场所当中的丑恶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爱情观,导致中学生产生早恋现象。

二、中学生早恋的应对策略

(一)中学生自身

所谓意识决定行动,中学生早恋的问题,首先最应重视的是中学生自身。面对自身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中学生应正确认识,了解到生理与心理变化的正常性,避免对其产生误解而将自身带入歧途。其次,中学生应正确认识到早恋对于自身的危害,其不仅会影响自身学业,而且还可能会对自身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了解过早的恋爱更多的带来的酸涩,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自控能力。再次,与同性与异性建立良好的友谊,与他人相处时应落落大方,避免羞怯扭捏。最后,坚定自身的信念与理想,避免“模仿”、“跟风”,对待自身被追求的事件,应正确处理,意识到自身的优先任务是学习而非“恋爱”。

(二)家庭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的重要成长环境。要想有效治理并预防中学生的早恋,家长的努力与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必不可少。首先,家长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孩子关心和照顾,使其能感受到源于家庭的爱,让孩子能处于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当中。其次,及时发现孩子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面对孩子所提及的敏感问题,应采取客观的态度进行回答,消除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相关知识有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再次,正确面对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给予孩子个人空间,对于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问题,避免过于敏感,但若发现孩子存在“早恋”现象,应及时与其进行交谈,让其認识到早恋的危害,循循善诱引导孩子,避免强力制止,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三)学校

学校是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与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要重视授予学生知识与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针对中学生早恋问题,学校一方面要治,另一方面要防。首先,学校应鼓励男女生之间进行正常交往,消除彼此的好奇心,使其能产生正常友谊,而非其认为的“爱情”。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应鼓励男女生进行合作,教育学生彼此尊重、谦让和帮助,避免杜绝男女生之间的正确交往。其次,重视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学校可采取各类手段,如黑板报、主题班会、知识讲座等方式,让中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生理方面的变化,并让学生正确认识“性”,破除“性”的神秘感,让学生能正确面对自我,加强自我意识,学会自我约束,并提高自身控制能力[3]。再次,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枯燥的学习生活是引起中学生早恋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此点,学校应重视劳逸结合,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帮助学生将自身青春期情感者迁移。如男生爱好运动,女生爱好工艺活动,学校就可定期组织运动比赛,或是文艺类、手工类比赛等,鼓励学生参加,以帮助学生将情感迁移至其他方向,同時不评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个别对待,正确引导。针对确定存在早恋情况的学生,应给予关怀和引导。教师可私下找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具体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早恋可能会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至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鼓励学生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但没必要发展至其他方向。注意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地走出“早恋”的泥潭。

(四)社会

有人曾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在偌大个社会环境当中,什么人都有,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而中学生也处于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受社会不良风气与不良现象的影响,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早恋现象。而要有效治理并预防中学生的早恋现象,社会这一环也不可避免。党政各级管理部门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整顿,包括线上与线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彻底肃清“垃圾文化”,避免不良文化影响我国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中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应大力宣传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避免中学生误入歧途。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其自身原因,其还受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学生早恋的问题,应避免过度抑制,而要正确引导。早恋要治更要防,中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共同努力,中学生自身要正确认识并接受自身身心变化;家庭与学校应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及其与异性交往的环境;社会应强力肃清“垃圾文化”,净化社会空气,为中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杜兆义,康维娜,温志旺.学生早恋问题的分析及矫治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4,(01):71-74.

[2]陶玉萍.试析中学生的早恋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17-18.

[3]杨忠兰.高中学生早恋问题的研究探讨[J].新课程(下),2016,(01):210.

(作者简介:张瑞鋆,沙市中学高二(1719)班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早恋应对策略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