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探索绿色畜牧业发展新路径
2019-03-28欧阳艳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文│欧阳艳(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刘风光(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畜牧业实现长足发展,在保障供给,保障食物安全上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但传统畜牧业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成本上涨、价格严重倒挂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此,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尤其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一条适合宜昌市绿色高效现代畜牧业新路径。
一、绿色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
1.优势分析。
(1)资源环境容量足。按每亩土地消纳3头猪粪便计算(100头生猪排泄物分别相当于15头奶牛、30头肉牛、250只羊、2700只家禽的排泄物),全市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共可消纳猪当量7770.16万头,而2016年全市的畜禽年饲养量折算成猪当量仅为1376.92万头,占17.98%。常年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260万吨,酒糟、豆粕、棉粕、菜粕等饲料资源总产量约90万吨,白菜、卷心菜、白萝卜等蔬菜废弃量约50万吨。
(2)适合经营主体多。在精准扶贫政策、惠农政策的驱动下,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大量涌入,专业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及畜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扶贫户等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相对于种植业、林业等产业而言,生态畜牧业更具有“短、平、快”的优势,可以做到当年投资、当年受益,是部分贫困户实现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不仅对环境影响小,而且生产出的畜产品质量优良。
(3)增收致富效益好。宜昌市作为湖北省养殖大市,养殖业是全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与种植业相比受自然条件制约小,特别是小型养殖户具有投资少、回收快、技术要求不高等优势,畜牧业已挑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梁,承载着许多贫困户脱贫的梦想,依托畜牧业可以实现“不离土、不离乡、照样奔小康”“家有十头牛、三年一座楼”的致富奔小康的愿景。
2.劣势分析。
(1)养殖用地不易。宜昌市是七三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条件,养殖用地资源紧张,规模养殖存在一定的用地难问题,特别是畜牧养殖场用地对防疫及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导致用地难问题尤为突出。有的地方在三区划定过程中过于严格,很多地方面临无畜牧业养殖用地。
(2)养殖密度不均。部分规模以下养殖户沿溪流河沟随意建设养殖场,粪水等养殖废弃物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汇入较大流域中,特别是一些具有传统养殖习惯的乡村,没有按照标准建设畜禽舍,养殖场小、散、乱,过于集中,发展严重错位。
(3)环保意识不强。畜禽粪便历来是最好的农作物肥料,但是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养殖场粪污没有可供足够消纳的农田或林地,粪污处理技术也不够完善,一部分养殖场业主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就置法律于不顾,有环保设施不用或完全不配套建设环保设施,直接将畜禽粪便偷排,有的甚至直排。
(4)种养结合不紧。畜牧业养殖污染问题与其能否获得足以消纳粪污的土地直接相关,但实践中大型养殖场都远离耕地,导致粪污处理以及还田费用增加。加之化肥施肥速度快效率高, 施农家肥耗时间费体力,且农家肥目前还不具备明显成本优势。这种种养主体分离、种养布局错位、种养依存关系弱化、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不够等情况,已经成为绿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二、绿色畜牧业发展路径
1.推进结构优化。
(1)畜种结构抓牛羊。补齐牛羊生产能力不足的短板,推动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可持续集约发展,增加草食畜牧业在产业中的比重。普及奶制品知识,推介国产牛奶,增强消费信心,培育奶业发展新动能。
(2)布局结构抓特色。根据环境容量、农牧结合、产销顺畅、循环发展的要求,统筹调整区域养殖布局,逐步引导畜禽养殖向宜昌市西部山区、丘陵等环境容量大的地方转移。平原地区猪禽控量提质,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扩大种草圈养牛羊规模;丘陵地区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力度,广辟饲草来源;山区则充分利用林地草地资源,着力打造牛羊母畜供种基地和生态畜禽产品养殖基地。
(3)种养结构抓牧草。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粮改饲为突破口,调优种养结构,推广高效的种养结合生态发展模式,提升畜牧业发展空间,积极争取粮改饲补贴试点,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种植。
2.保护养殖环境。
(1)提高粪肥综合利用水平。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解决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重要手段,要把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做成一个大产业。组织召开各种现场会,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集中开展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科技攻关,通过项目支持规模养殖场试点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示范带动其他养殖户,全面推广可复制、有效果的处置利用模式。
(2)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优化无害化处理运行程序,做到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既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又能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新型环保处理技术,既能从根本上杜绝违法抛弃或销售病死畜禽问题,又能全面提高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水平。
(3)推广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按照“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以地定畜”原则,积极发展“畜禽养殖+有机肥+绿色种植”等种养结合模式,构建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扶持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生猪、家禽、肉牛、肉羊和中蜂等生态养殖模式,逐步实现精准脱贫。
3.提升产业竞争力。
(1)推进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按照部级标准化示范场要求,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全面引导示范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进大型农牧企业围绕圈舍设计、自动饲喂、环境调控、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发展标准化养殖,带动符合条件的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提升畜禽标准化养殖水平。
(2)推进畜禽养殖科技化。聚焦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奶业恢复发展。依托科研院所、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企业等,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适用技术模式研究与推广,积极破解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广泛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全市统一的畜牧业信息资源综合服务和智能分析系统,衍生和嫁接各类应用系统平台,全面加强畜牧业生产管理、市场预警、安全监管,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大力培养基层科技能人,通过科技下乡、办班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大力实施养殖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基层养殖从业者的技术水平。
(3)推进畜禽养殖产业化。加强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制定激励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促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使得养殖户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发展收益。国家要重点推动有机肥的使用,鼓励养殖户以各种方式实现畜禽粪便就近还田,减少畜禽粪便处理成本。鼓励公司、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要积极拓展畜牧业多功能性,与养殖户建立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全面提高生产效益。
4.突出保障能力。
(1)守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创先争优活动,推广“监管网格化,责任可追究;评估常态化,风险可管控;服务多维化,安全可保障”的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开展“查责堵漏,从严监管”专项行动,坚持在源头治理、隐患排查、风险预警等方面创新机制,示范推动。建立完善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补齐屠宰行业管理工作短板,推动屠宰行业健康发展和屠宰监管制度更完善,做到监管无死角、安全无漏洞。
(2)抓好疫病防控关键环节。扩大动物疫病监测面,加大流行病学调查力度,适时研判疫情形势,做到谋划在先、防控在前。开展种畜禽场重点疫病净化,推动规模养殖场疫病净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鼓励开展动物防疫机制创新,推动村级动物防疫队伍职业化试点工作。探索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试点成效,摸清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试点工作的措施建议。
(3)优化畜牧产业发展环境。畜牧业绿色发展需要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调动各环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应着眼当前畜牧业供给安全保障,坚持绿色生态导向,细化绿色发展方案,研究制定差异化担保费用、风险代偿补助政策,进一步加大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倡导和扶持畜牧业与旅游、教育、餐饮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制定适应畜牧业发展新形势的产业政策体系和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