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市畜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

2019-03-28王利春山西省天镇县畜牧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同市畜牧业畜牧

文│王利春(山西省天镇县畜牧服务中心)

近年来,山西省大同市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较为顺利。在畜禽饲养总量、畜牧业规模园区建设、畜牧龙头企业和畜牧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队伍建设滞后、加工能力薄弱、产品竞争力弱、粪污污染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同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年底,大同市草食畜禽存栏达40.75万头,牛饲养量达到48.15万头,其中:奶牛存栏10.17万头,羊饲养量652.95万只,猪饲养量296.27万头,禽类饲养量1035.4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62万吨、7.17万吨和24.35万吨。奶牛和肉羊饲养总量、增幅及园区标准化程度均居山西省前列,质量效益水平有了跨越式提升。畜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大同市畜牧业主要成就

1.畜牧业规模园区建设形成新格局。大同市立足区域优势,规划了奶牛、肉牛、肉羊、生猪、蛋鸡和牧草六大优势产业区,并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了十大高标准畜牧标杆园区,构建产供销加四位一体综合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到2017年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场达到1950家,标准化养殖小区超千家,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园区建设新格局。

2.推进粮改饲三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坚持强化生态优环境,种草种粮强基础,突出重点抓畜牧的思路。统筹结合粮改饲、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2017年,大同市完成粮改饲任务24万亩、72万吨,项目总资金2880万元,惠及230个草食畜养殖场和2.4万户种植户,仅粮改饲项目即可带动农民增收0.72亿元。在推进过程中形成了产业联盟、中介服务、龙头带动、低产田种草和生态种草五种推进快、效果好的典型模式,粮改饲实现了九县区全覆盖,累计完成粮改饲53.3万亩。集中打造了大同市天镇县百草农牧和大同市南郊区双河流域两大万亩苜蓿基地,实现了草业发展“五大突破”,即:苜蓿连片种植面积突破万亩、苜蓿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苜蓿平地堆贮量突破万吨、苜蓿生产投入突破亿元、草牧业和粮改饲参与人数突破万人。全市种植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趋势加快。

3.畜牧龙头企业带来新动力。大同市南郊区牧同乳品加工集团、白羊牧歌雁云白羊养殖基地、政通万只黄芪羊场、北方四季牧场中华黑土猪养殖园区、天镇中地牧场、新荣伊磊万头奶年养殖园区等龙头企业已步入正轨,产生较大示范效应;大同市云州区周士庄百万蛋鸡园区已形成高标准产业聚集区;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为大同市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围绕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打造了2个市级产业项目聚集区:一是年销售40亿元的现代奶业产业聚集区(以四方高科、伊磊、中地、承厚、恒升奶牛养殖园区为核心,以首创、农医生、田园牧歌等饲草加工销售企业为支撑,在大同市南郊、新荣、阳高、天镇、大同5县区31个乡镇,规划面积1500平方千米,打造存栏15万头现代奶牛养殖园区;依托牧同、夏进等乳制品加工、销售企业,2020年基本形成年加工25万吨鲜奶的现代奶业产业园区),二是年销售60亿元的现代生猪产业聚集区(以阳高县正大集团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鹏程小店2个万头育种、育肥养殖园区,北方四季牧场万头马身猪产销基地为中心,规划1200平方千米区域,2020年基本形成年出栏量2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以大同市阳高、天镇、大同县6个生猪屠宰企业、北方四季牧场等加工企业为支撑,通过北京新发地、山西万昌国家物流等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销售全国各地),预计在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两个项目聚集区的建设任务。

4.畜牧业提质增效推动新发展。近几年,大同市以科技兴牧工程为核心,调动科技力量从成本、品种、产品三方面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以调研为根据,以培训为基础,以现场会为主导模式的三轮驱动。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狠抓“五项技术”(以人工授精为核心的良种繁育技术、以全株青贮为核心的饲草基地建设、以TMR机应用为核心的机械化生产、以标准防疫为核心的疫病防控和以分娩隔离为核心的分群饲养)和“三种模式”(肉羊肉牛生态养殖、科学管理、高端品牌)的体系化推广,拉动全市畜牧经济实现由单纯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积极为养殖企业引入良种和实用新技术搭建平台,提供资金和服务渠道,推广成果突出。

5.畜牧品牌建设得到新发展。统筹推进畜产品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建设、有机肥生产等,使畜牧业由单纯数量增长向产业链延伸,打造名优特产品的纵深方向发展。全市现有雨润晋宁百万头生猪屠宰线、春润公司生猪屠宰线和政通肉羊屠宰线。大同市南郊区新建成的牧同乳业已初步得到市场认可,进一步弥补了乳业加工的短板,引领畜牧业升级换代。

6.草牧业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是发挥地区优势调整养殖重点。针对大同市高寒、缺水、山地众多、牧草丰富的区域特点,将发展重心由猪牛羊鸡调整为羊牛猪鸡,大力发展以羊、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二是牛羊养殖水平迈上新台阶。奶牛基本实现全机械化现代牧场养殖,肉羊和肉牛形成了大同市特色的科学精细饲养模式,以粗放散养和填鸭式育肥为主的原始养殖方式有了较大转变。三是草业与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围绕国家粮改饲和玉米结构调整工程,出台了粮改饲补贴方法,草业投入不断加大,人工种草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规模场承包土地连片种植牧草成为新风尚,草牧循环的生态模式逐步深入人心。鼓励秸秆加工再利用,对青贮、黄贮给予补贴,极大地促进了草牧业综合发展。

7.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体系。2017年大同市紧扣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目标,利用国家、省、市农业资金8500万元培育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牧业生产。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6800个,成员数超过10万人,合作社年经营收入9亿元,其中:家庭农场614家,经营土地6.97万亩,年销售农产品总值2亿元,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三、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队伍建设滞后。市、县、乡三级畜牧部门普遍存在缺编、人员老化、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全市畜牧兽医中心站人员平均不足三名,养殖企业更是缺乏实用型技术人员。由于经费短缺,基层难以留住人才,村级防疫员补贴不能按要求兑现,使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

2.加工能力薄弱。目前,大同市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肉品加工企业,养殖产出多以活畜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畜牧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加工产品缺乏市场认同度,新建的牧同乳业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发展时间不足,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制约了上游产业的发展。

3.畜牧产品竞争力不强。当前畜牧产品只能够满足低端消费者需求,但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等中、高端本地畜牧产品无法及时跟进,叫得响、知名度高的畜牧产品并不多。

4.畜牧业发展与污染治理矛盾凸显。大同市发展草食畜禽已成为培育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随着饲养量逐年增加,也给环境污染治理带来较大压力。各级对环境污染治理虽很重视,但从畜牧养殖状况来看,资金投入不足、补助力度不大。

猜你喜欢

大同市畜牧业畜牧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映像畜牧业
大同市云州区:开展农资市场监管检查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畜牧业环境》征稿函
映像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