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序渐进 建设数字北外

2019-03-27杨光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据中心信息化建设

杨光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大目标与小细节兼顾,方能成事。

2009年,数字北外建设有序推进;

2015年,北外官方网站开始建设,

适配全球50种语言;

数据集中在2015年就已部分实现,

数据图表可以实时进行“下钻”(多级检索)。

未来,这些数据必将撑起学习师生数字画像、

精准教学、智能决策等应用的落地。

北外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

1998年底杨红波到北外从事信息化工作,北外第一版的英文网站设计就是出自他的手。今年是他在北外工作的第20年,这期间他见证了信息化发展的风云变幻、突飞猛进,参与了北外数字化校园三期建设,感受到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澎拜。杨红波无疑是幸运的,他出生在这样一个技术为王的时代,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数字北外到智慧北外蓝图变为现实。

幸运是必然,这份幸运来自他对北外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精准理解,对数字北外精髓的洞穿,面对纷繁复杂的头绪时,庖丁解牛般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直抵要害。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目标与小细节兼顾,方能成事。从2009年开始,数字北外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北外官方网站开始建设,风格独树一帜,并能适配全球50种语言;数据集中在2015年就已部分实现,数据图表可以实时进行“下钻”(多级检索)。未来,这些数据必将撑起学校师生数字画像、精准教学、智能决策等应用的落地。北外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搭乘大数据的快车,推动学校国际一流外国语大学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首批 “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外、特、精”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3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有1000多人,北外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每年有近3000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友好交流。无论是与最尖端的学术思想交融,还是与五彩斑斓的世界连接并创造价值,他们在学校养成的信息素养将伴随其一生。杨红波强调:“让师生无感知地享受到高水平的信息化服务,进而提升信息化素养,这才是北外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每天有幾万人次访问北外的网站、微信,查看留学信息、招生信息、合作信息等,高效便捷地安排未来的学习生活;每分钟,在北外的每个角落,都有师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查看课表,观看教学视频,享受数字校园建设带来的种种便利。这一切便利都离不开北外信息技术中心的支持。

北外信息技术中心,经过资源整合、重组,成立于2008年,办公地点设在北外校园东校区中部一座四层、灰白相间的小楼里。小楼并不惹眼,1983年修建,由联合国捐赠部分设备。楼内有千人礼堂,国际学术报告厅,几十间教室和办公室。

穿过校园,走进小楼,能够感受到古朴典雅与朝气蓬勃交相辉映;沉稳大气与活泼灵动相得益彰。北外信息技术中心素有“全业务中心”之称,服务内容覆盖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机房管理、主机托管、网络基础信息服务、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基础扩展服务、一卡通、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摄录编、多媒体制作、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管理等方面。目前有在编工作人员46人,中心下设6个科室,为全校的信息化工作保驾护航。

体系化思考 循序渐进

从软硬件建设到大数据、云数据中心,从数字校园建设到智慧校园,北外信息化工作不断自我超越,未来任重道远。“感觉信息化建设者非常疲惫,投入的资金和心血很多,但是离师生和领导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也在反思,是不是过度依赖技术更新或者发展的方向不对?或者说我们过多地借鉴国外高校和国内顶尖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还没找到适合北外的建设路径。目前高校的建设重点还是基础设施,离师生预想的云计算、云服务、云流程还很遥远,未来我们一定要争取做到最好。”杨红波有感而发。

高校 I T 部门主要面临的困境来自建设资金、信息化人才、部门定位、网络安全四方面。

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尽管北外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全部来自国家和学校投入,但分配不太均衡。杨红波说:“充足的资金是建设高校信息化的重要条件。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网络出口带宽、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租用都是年度基本采购服务,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设备的采购、更新、维护都需要定时定量地投入,发电车、精密空调巡检、UPS维护外包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人才和团队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北外信息技术中心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包括事业编和非事业编人员,还有各单位兼职信息员、外包公司驻场人员、学生助理等。将不同单位、不同身份、背景、专业、经历的人组织在一起,拧成一股绳,需要智慧。待遇及发展空间问题,给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两大难题:第一是留不住部分核心人才,第二是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我们在体制内默默坚守,支撑日常忙碌繁杂的工作。杨红波感慨道:“走出体制的人是勇士,为了心中的梦想远行;留在体制内的人是英雄,保持着走上工作岗位时服务师生的初心。”

高校IT部门受体制灵活度、部门协调、历史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在推进工作时会遇到很多阻力,这成为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高校IT部门日后会以怎样的形式存在?怎样定位?信息技术中心、数字校园建设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一路走来,部门的定位与职责不断调整,杨红波也在困惑,技术更迭演进,会走进唯技术论的死胡同吗?怎样用技术改变管理?怎样用有限的人力、物力满足无限的信息化需求?高校CIO模式怎样开启?作为信息技术中心负责人,学术、管理与技术如何兼顾?

网络安全是各高校信息化部门面临的最大工作挑战。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三方面:信息泄露、网页篡改、远程控制。北外信息技术中心运营、管理着校内320个网站及各类服务系统,服务全校各部门150个微信号,其中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的二级系统5个:学校中文主页,一卡通、数字北外、财务和图书馆系统。杨红波说:“我们谨记三条‘安全宝典:1. risk = probability + outcome。2. trust = knowledge (weak) reduction 。3.风控模型=成熟度+量化能力+持久性。控制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所有可能性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大于治疗,防患于未然永远是上策。”

对师生而言,信息化离“触手可及”还很遥远。杨红波一直在思考:社会提供的信息化服务与师生的需求存在差距,如何提供强大、多样化的服务?如何打造刚需业务并和学校的核心工作无缝衔接,解决应用痛点?这些都需进一步探索,毕竟推进信息化建设需要循序渐进。

用前瞻性思路 构建数据中心

北外互联网数据中心是该校“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发展重点工程。本着“开放、互联、智能、融合、创新”的建设原则,该工程于2012年开始调研,经过专家论证并立项,2015年初开始建设,8月试运行,11月正式验收。数据中心是学校信息化的核心,怎样契合学校的发展建立数据中心?杨红波认为:“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把顶层设计的美好信息化蓝图分解成一个个项目去实现,让师生有获得感,这是建设数据中心的初衷,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数据中心又分为软件和硬件建设两部分,硬件数据中心建设相对容易。北外数据中心整体为B级机房,位于西院国际大厦负一层,建筑面积497平方米。按功能划分为八个区,包括运行维护监控区47平方米、核心机房区200平方米、扩展机房区93平方米、UPS机房27平方米、电池室23平方米、ODF配线区23平方米、消防钢瓶区27平方米、参观巡查区57平方米。一期安装64个标准机柜,二期将达到96个标准机柜。数据中心项目创新采用了风淋室、冷风通道封闭、热管空调等先进节能技术,绿色环保、安全节能,堪称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样本,为北外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杨红波提到:“当时是按照使用20年甚至30年的规划设计的,可以和运营商合作开展云服务。云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方向。软件数据中心实际上是以基础数据库、数据仓库、各种流程引擎包括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为代表,推动下一代智慧校园建设的平台。我们更关注各应用厂商的整体设计,毕竟软件和硬件密不可分。”

在技术相差无几的前提下,用户更愿意选择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合作伙伴。“服务的优劣是重要的考量目标,哪怕多增加些投入也是值得的。”他举例说,“近几天学校停电,有个云平台的服务器断电了,学生早晨8点上课时还没有恢复服务,这就构成重大事故。我们更关注业务的连续性。在断网断电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硬件数据中心需要采购的产品最多,有服务器集群、刀片服务器、存储、基础架构、智能机柜、智能环境监控、智能运维等。杨红波强调:“除了服务,我们更关注机器的适用性和契合度。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比如,如果院校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可能就倾向选择超融合一体机作为基础数据的支撑体系,将刀片服务器、存储、数据库、存储一体化在一个机框里全部解决。但是信息化建设经验丰富、资金充裕的高校,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时,更倾向于选择通用型服务器、存储、数据库,通用型设备性能更好,不会受一体机束缚,在性能扩展和多业务方面更具价值。”

北外数据中心架构于2015年完成,软件建设逐步完善,从一站式服务大厅、数据总线、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到扩展的云服务、移动式服务,这是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的支撑。

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经历很多阶段,从前期的建设、选型、采购到后期的实施、推广,是一条龙工程;从立项做前瞻性规划,到招投标、验收、运维,哪一个环节缺失都不行。在问及数据中心的选型和实施经验时,杨红波反复强调一个词:前瞻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好前瞻性规划十分必要。“北外数据中心在规划之初,就顶住重重压力,力主一次建设到位,下沉式设计,B+机房,为未来20~30年的教学管理工作服好务。数据存储选型也是一样,当时很多高校质疑为什么要用700~800T的全闪,事实证明我们选择的明智。虚拟化应用是IO密集型业务,传统存储由于 IOPS 不足,在生命周期的后半段常常出现容量足够且能扩容,但 性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过早地降级使用的情况,评估投资效率不如直接使用能够显著节能,节约机柜空间的全闪储。北外购买的刀片服务器和存储,与之前相比,性能和存储空间大大提升。高校结构性数据少,非结构性数据多,我们就将核心业务、虚拟机放在闪存上;非结构化数据放在磁盘上存储,这样就能一次到位。无论是硬件數据中心,还是存储,在其生命周期中,都达到利益最大化,也能对扩展业务起到支撑作用。数据多份存储、异地容灾都省心省力,可抵消停电或意外带来的不便。”

在数据中心建设、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数据迁移的问题。杨红波表示:“在新的存储和刀片服务器到位之后,虚拟机很容易完成业务的迁移,但数据存储的迁移是非常复杂的,之前北外选择的产品需要停机进行数据迁移,代价太大。因此,这次选择的是能够提供不关机数据迁移虚拟机服务的,从底层高效率地迁移数据。高效、便捷的数据迁移服务更受青睐。”

针对很多学校遇到的缺少资金和技术人员,很难买到好产品的问题,杨洪波建议,可以选择性价比高的超融合一体机,进行微创新,让高校的服务不过分依赖技术人员和提供商。据介绍,北外的微创新团队在北京市高校小有名气,在网盘的制作、移动服务号的运营、底层数据安全的防护方面颇有心得。

数据中心是随着学校业务需求的变化和信息化建设目标的推进而不断迭代式演进的。2009年北外发布第一版基于SNS平台的数据中心,侧重于社区运营、互动交流,符合年轻人的需求,后期做了多项改版。2015年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北外建设开启,在核心业务积累传承的基础上,融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构建基于校务数据治理的全业务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彻底实现互联互通。

经过了这三个阶段的建设,北外数字校园数字中心完成跨越式变革。通知、应用、网络电视、一站式服务大厅、财务报销,各个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平台;个人信息、人事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体检信息、图书借阅、科研信息,全都历历在目。

北外数据中心令人赞叹之处就是数据全部“下钻”,校情分析一目了然,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杨红波举例:“比如英语学院,编制内的教师有95人,基本情况仅需几秒钟就可以查询到;2019年入学新生中,山东籍学生有41人,分布在哪些专业,可以立即知晓;填报少数民族学生情况时,无需每个系提交,再累计,一查数据便知。”各级部门负责人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校和部门情况,为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多语种网站:适配全球50多种语言

北外著名学者王佐良曾言:“语言之有魅力,主要是因为后面有强大的精神世界。”外语学习虽然开始于语言的技能训练,但更要借助语言去领略背后蕴藏的精神世界。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北外将语言魅力和文化精髓传播得更远,覆盖得更广;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北外的优质资源,让世界领略文明古国的神韵。

何为北外信息化特色?国际多语种版网站首当其冲。外国语言文学是北外最具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一直以来受到全球各地的关注。北外官网成为所有海外人士了解北外的第一平台。打开北外官网,国际化的视觉设计映入眼帘,向世界展示北外风貌,传播中华文化。目前,北外官网适配全球50多种语言。既有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常见语种,也有斯瓦西里语、僧伽罗语、豪萨语、拉脱维亚语等小语种。

在网站设计上,力求简约内敛,使用扁平、视差滚动等先进设计理念,精心打造四款主页模板效果,各

语种可以根据各自的语言、文化特色自由选用适合的模板,既不会有千篇一律的刻板,也不会有各不相同的松散,整齐不失个性,个性中又彰显北外风格。除了为网站主页提供四种模板,也为二级部门提供了四种风格一致、不同特色的模板以供选择。同时提供自定义区域,满足各院系部门的个性化业务需求。这样从首页到二级部门网站,可以保持同一种设计风格,使整个网站浑然一体。

在开发实现上,北外选用了国际通用的最新技术架构,使用响应式设计支持多终端设备的跨屏浏览,保证网站页面对多种语言的自动适配,同时为后期增加更多外国语言及模板的扩展提供支持。页面设计上采用国际主流的扁平化设计风格,简约现代,清新自然。并且遵循栅格化设计理念,使页面框架清晰明了,能够为国内外访客提供更为舒适流畅的浏览体验。技术架构安全稳定,使用通用语言及安全平台开发,既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又可以让开发变得更为灵活和简单。

北外信息技术中心在提高国外用户的访问体验,优化访问过程中的细节方面颇费了些心思:充分发挥Ajax技术的优势,将访问处理尽可能放在用户本地完成;将所有动态网页都解析为纯静态页面,减少动态脚本所需的执行与响应时间;优化数据库结构,精心设计表关系,让数据处理更高效;仔细分析中国ISP之间的关系,使用CDN技术,设置最佳访问路由。

写在最后

数据“下钻”背后的故事

数据的集中和“下钻”绝非易事,如不“下钻”,数据就只能展示,不能追踪。直到今天,许多学校仍只有“望洋兴叹”的份,无解决良策。北外历时两年,将所有散落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

数据全部打通,说起来容易,但过程非常艰辛,杨红波坦言,这是管理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数据是学校的资产,信息化办公室代表学校把数据集中、融合,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就是数据打通的意义。数据打通后,人为干预减少,“造假”就失去生存的土壤,数据的真实性就更毋庸置疑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力求数据的准确。

早在2008~2009年,信息技术中心就有打通并集中学校数据的计划,“阻力非常大。平台系统已经建好,但是各部门就是不愿意单独填报数据,那时大家的信息化素养还不高,不能完全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但杨红波认准的事,绝不会退缩。他自下而上地干了起来,与各部门沟通,逐一讲解数据集中带来的便利,请各部门支持。“让对方充分理解,数据集中能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以及不这样做产生的损失。”

他以自助报到、注册系统上线为例讲解:“如果学生开学时不注册,就不能选课和借书,这解放了所有院系的教师,无需教师再核对学生信息。這台报到注册机器还可以自动打印成绩单和在校证明,这在以前是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精力的。信息化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让机器完成简单、重复、可复制的劳动,提高效率,这样学生方便了,老师也解放了。”

任何成果都是在阵痛中产生的。有了之前的铺垫,经过两年的努力,2015年学校各部门的数据全部打通。关于数据集中的经验,杨红波用“经验可以借鉴,但成功不能复制”这句话做总结。各高校环境、情况、信息化基础、人员的信息素养都大相径庭,还是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寻找突破口。

在记者问到,是否会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时,杨红波这样回答:“数据石油已经找到,数据分析的方法也比较成熟,但是师生的观念还需转变。信息化建设一定要遵循需求引领的原则,在师生和领导提出进一步诉求时,数据平台才会更新。我们的职责是支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越俎代庖。利用数据做预警分析等应用我们可以做,但利用数据指导决策,目前大环境还不成熟,或者说算法还不够合理。另外,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不高,也影响数据的使用。”

的确,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忌喧宾夺主,牢记定位,清醒做事,静待花开,方为良策。

猜你喜欢

数据中心信息化建设
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航绿色云数据中心PUE控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云计算的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实现与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