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9-03-27
现在短篇小说的稿费一千字才150块钱,20年前就这价了,你想想一个短篇小说2万字,一年能写多少篇?你靠这怎么生活?谁不想专业去写?但没有办法,只能业余的去写,你说让把作家撵出来,让他专门写作,生活是很艰难的。
——《流浪地球》大红大紫,原著小说作者、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创作与生活也随之来到聚光灯下。曾供职于娘子关发电厂的刘慈欣表示自己经常在上班“摸鱼”写作,并坦言全职创作根本无法支撑一位作家的生活。
谁规定一个作家不能这样生活、这样创作?李渔、张岱、孔尚任、蒲松龄,都是想写小说的时候写小说,想写戏曲的时候写戏曲。他排一部戏,造一座园林,对他来讲都是文人在创作。
——知名作家李修文在贺岁档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中担任监制,在他看来,文人不应该畏惧“跨界”,不要被学科细分构成的座座牢笼所囚禁,以为自己只能呆在某处。
从诗词曲赋到散文,文体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它只能以“历史”的方式获得存活。今天的长篇小说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
——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认为,长篇小说的辉煌时代即将成为历史,未来读者对这一文体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将基于今天之前而非之后的作品。
我能大概看出来这段是表扬,那段是批评,但有时候评论家的话我真的有点看不懂,一个句子好长,不太知道他们这一句话到底主语在哪,我还得找半天。
——“80后”作家笛安表示,自己不會主动看关于自己作品的文学批评。
我们的知识都是从粗糙到精细,从模糊到准确,从入门到高级,知识付费给人提供的是台阶,是进步的过程。《史记》里商王世系表和甲骨文里的不完全一样,你能说商朝人写错了吗?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可能有不周全的地方,你能说《史记》没有价值吗?
——凭借在知识付费平台上的活跃,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已成为当下最火的知识“网红”之一。谈到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河森堡表示它们虽然粗糙、入门,对于一般民众的求知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