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
2019-03-27张思彧
据说英文里的一月一词源于古罗马传说中的门神雅奴斯,他长着前后两张面孔,可以同时向过去和未来瞭望,象征了空间中的过道和时间上的新旧交替。
去年暑假某黄昏,我在家里捣腾外公的旧书箧。听母亲说外公酷好文藝,藏有许多旧书。他在我出生的那年便去世了,书箧十几年没人打理,我闲来无聊,一时心血来潮,想找找里面有什么诗词选,可以拿来读读。随手抽出一本灰扑扑、边角长了霉斑的薄册子,原来是《孟子》。翻开来,书页中夹着张薄如蝉翼的纸片,页面上一句话被整洁的红色波浪线划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守望”的下面还画着两个圆圈,特意标出。拈起纸片,上面用刚健挺拔的笔迹录道:“守望:守主内,延续旧的,已经逝去的,着意坚守和传承;望主外,预示新的,将要来到的,倡导开拓与创新。守是望的基础,没有守,望便会迷失自我,成为非望奢望,免不了大失所望,最后只落得绝望;望是守的源泉,没有望,守便会堕入绝境,成为墨守死守,一味地闭关自守,最后不得不失守。守和望对立而统一,相生相灭,相反相成,合乎《老子》所曰:‘反者道之动,切于《易经·睽卦》所云:‘天地睽而其事同也。”一小段话把中国古文化中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借守望二字淋漓尽致地阐述了出来。我心中一动,守望兼顾内外,涵盖新旧,不正和雅奴斯的寓意相符吗?可见文化不分地域时间,是古今中西相通的。
而且,守望还代表着一种风貌,透露出几分坚韧,传递了满腔赤忱。我不由想起矗立在边疆的一座座烽火古堠,眺望着茫茫无际的荒漠古原,肩负守卫的重任;又想起操劳了一年的乡村妇女,岁暮天寒,殷殷期盼在外打工的丈夫回家过年;还想起在校园里时常遇见的高三学长,日日孜孜苦读,渴望考入理想的学府……细细体味下来,这两个字真似《红楼梦》里香菱所道,是个千斤重的橄榄,含在嘴里,咀嚼不尽,余香满口。
这时窗户外红阳欲沉,一道余晖从几幢高楼间投射进来,通过室内衣柜玻璃镜的反照,洒在布满尘埃的旧书箧上,给书籍们镀上了层金色,灿烂而温馨。但这光转瞬间便消逝无迹,房间里渐渐昏暗下来。
我心中突然感到一阵怅然,掩上书卷,静坐冥思良久,想象着外公,以及更多老一辈的人。他们一生阅历丰富,手不释卷,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思想该是如何的洞明睿智,内心又是怎样的深厚宁静,就像诗人布莱克所说,能够从一粒沙中见到整个世界,可以持永恒于指掌之中。
转看眼下,传统文化经过近几十年的没落,无人问津的处境有如眼前这堆被束之高阁的旧书。而当今社会中,处处充斥着浮躁的物欲和愚昧的扭曲。这两者之间似乎也不无关系吧。如今社会,不计其数的人每天为生计操劳、被金钱充斥的大脑沉溺在浮夸的娱乐节目中,哪还能欣赏含蓄隽永的传统文化之美?而每天疲于应付学业的青少年们能在备考之余,稍稍读读辞典中的赏析,已经算难能可贵。即便如此,粗略地扫过,得到个浮光掠影的印象,对他们又有多大的帮助呢?这样的想法像一道屏障,硬生生地将人们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人们渐渐地也就忘了传统文化本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部分。
掐指算算,不到十年光景,我们这一代中的大部分人就要完结学业,步入社会,到那时候,又该如何承担起振兴传统文化,倡导社会新风尚的重任呢?
答案也许就在守望二字吧。
张思彧,江西省萍乡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