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探寻语文课堂的文化因素
2019-03-27丁玮
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总体上看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水平提高并不能让人满意,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语言和文字的书面联系,语文课堂仅限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教授方式让语文课堂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深厚的哲学思想、丰富的价值观内涵、美学思维、科学的思维方式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更多的止于字、词、句的表面层次上。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取得更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掘语文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没有从浅薄的思想境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探究。
语言是文化存在基础,文字是反映文化的基本单位。语文和文化之间本来就拥有一种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交流方式之一。语文的高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具有相应的高度。故这门学科要继承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知识在应试中的应用而忽略了自身精神对文化的追求,语文应该还有诗和远方。
一、历史使命的文化因素
近年来,更多的人倾向批判传统文化,而忽视我国古典文化,这样的现象也体现在了语文教学上,课堂教学中缺乏历史背景或文化因素,导致了人们对语文学习的印象更多是对课文和名句的背诵,而缺乏了色彩。我们需要知道一个事实是,文字繁衍至今,如唐诗宋词多种文化形式的发展,无不是根植于历史基础之上,经过以百年计的时间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文化瑰宝,没有历史,没有这样的时间沉淀是不能形成的,没有历史的文化就不是优秀的文化。语文经过了历史的传承,才更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并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延续,在现实与未来中逐渐发展,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不变的特色,也是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问题,不断把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相交融,植根优秀文化传承这一重要的因素,并不断发展。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其自身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发展潜力也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可取的,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得以繁衍至今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在相同的文化血脉之中不断传承,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漫长历史沉淀的文化因素才能让我们文化纽带更加紧密。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
教育首先应该实现的是对学生“人”的教育,而不是对其知识文化的传授,对“人”的教育应该从其自身的精神领域开始进行。语文课堂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为“人”的因素,营造良好的精神教育氛围,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知识培养,还需要更多营造健康的精神世界。人文气息在现代语文课堂中最为缺乏,但其又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更多的人文因素需要多加注意。
人文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融洽学习的人文氛围也更能够催生学生更好地上进,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多注重营造一个较为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场所,促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良性影响,交流是人与人相处的根本,知识的交流是促进自身知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需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并实现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的有机融合,更多注重发展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体现,使文化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展现语言魅力
语文的范围十分广泛,我们必须清楚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范围的界定,不能面面俱到。文化不一定是语文,不能把所有拥有语文背景的各种文化都当做语文来看。语言作为文化工具和承载体而存在,因而真正重要的是语言中所承载的东西,语文课堂中更需要对语言承载方式进行运用,而不是本末倒置。通过优美的文章去浸润学生,更好地唤醒学生作为人的一面,通过语言中承载的感情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其文化素养,讓学生在阅读和品味中得到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怀,体味意境的高雅,感受不同的人生。
语文与其它科目有着一定区别,在体现语言教育,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需要突出语言的文化性,体现语文的整体教化。充分感受和利用语文课堂中的各种文化因素,把语文教学从单一的知识教授中解放,老师应更多把语文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更多看重学生的整体塑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丁玮,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理务关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