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真正成为儿童的阅读导师
2019-03-27谢海燕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雷夫·艾斯奎斯说,“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那么,阅读兴趣与习惯、品位与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成人在其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知名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令人瞩目的“阅读循环圈”理论。
此循环圈由“选书”“阅读”“回应”三个环节组成,一本好书,一段愉快的阅读经验,将为读者开启下一段阅读旅程,周而复始,帮助孩子的阅读视野、兴趣、品位与能力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只是开出书单,只是精心打磨一两节完美读书课在某个论坛上展示一下是不够的。将整本书阅读带入日常语文教学的课堂,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导师该做的事情。
在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中,我们提炼出其中几个重点环节,初步探索出读书课的大概模样。
一、读书课不是一节课,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流程。
读书课不是只上一节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入的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的样子是这样的:
现在有很多老师误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锤子买卖的事,实际上,师生共读一本书是一个不断深入的动态的过程,并且总是在结束的时候会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去。
二、几种常见的读书课课型的大概模样。
(一)引发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期待的导读课。
导读课的目的是激活儿童强烈的阅读愿望,唤醒阅读期待,引领儿童推开整本书阅读之门。好的导读就像写文章时好的开头,或设下悬念,或定下基调,给孩子们推开一扇门,愿意去奔跑,去探索一个广阔而新奇的世界。导读课是什么样子的呢?恰如《爱丽丝梦游仙境》,“迟到了!迟到了!”如果一只穿着马夹的兔子一边看着怀表,一边从你眼前急匆匆跑过,你会如何?好的导读就应该这样,在最短的时间迅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像爱丽丝一样追着兔子,跳入那个无底洞,开始有趣而神奇的漫游。这是上导读课的最重要的目的。同时,导读课要把最后进行的主题探讨巧妙地隐含其中。
导读一本书的常用方法有:大声读给孩子们听,读最精彩,最具悬念的部分。如《小猪唏哩呼噜》;分享一些孩子熟悉的名家的读后感受与读书评论。如《绿山墙的安妮》;从课本出发。从一个片断到整本书,从一篇文章到一个作家。比如: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从《跨越百年的美丽》到《居里夫人传》……
(二)确保尽可能多的孩子读完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课——细节问答活动课、持续默读课等。
导读之后,老师还要确保学生认真地进行阅读。推荐了好书,进行了导读,不过才跨出第一步,我们还得确保孩子的阅读。请注意,是确保,而非仅仅鼓励、提倡或期盼。“确保”,意味着时间上的保障、环境的打造以及气氛的营造。
制定简单的阅读计划,让全体师生有一个共同的时间轴,知道什么时间进行细节问答、小剧场表演,开班级读书会……把这样的计划张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上,可以形成一个很浓烈的氛围。制定这样简单的阅读计划不需要一节课,一般放在导读课的最后,花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细节问答赛活动课,由学生自己出题,活动的形式有趣又轻松,小组成员互相督促,可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并确保他们的阅读是完整的,认真的。这一课型既适用于文学类的书,也适用于科普类,人文类的书。“持续默读课”也是阅读推进的一种有用的课型。默读课上,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教师要做的是保持教室内庄严郑重平和喜悦的感觉并关注孩子的阅读困难。
(三)抓住关键事件的“精彩情节小剧场”表演活动课。
“精彩情节小剧场”活动课,它的意义在于让全体学生参与,再次熟悉整本书的内容,他们选择表演情节的水平,往往就是他们抓住书中关键事件的水平,通过一次次训练会不断得到提高。多次训练之后,学生会明白,实际上,再长的小说,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就是几个关键事件。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来说,将选定的情节改编成小剧本的过程,就是将书中场景“视觉化”的过程,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参与自己小组的表演,欣赏别的小组的表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关键事件来加强对书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纯科普类或百科知识类的书不适用此课型,但一般来说,优秀的童书都是有情节的。)
(四)对孩子的阅读做出回应的深入讨论课——“班级读书会”。
很多语文老师的读书课的概念就是从“班级读书会”中来的,班级读书会是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一种读书课型。一节好的班级读书会大概是怎样的呢?
1.课中的讨论是有浓郁的文体意识的。讨论一部童话故事、一部儿童小说、一本散文作品集与一部人文百科类的书籍,课堂设计的思路、课堂结构、讨论的形式完全不同。以儿童小说为例,班级读书会中讨论的问题要紧扣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来讨论,同时鉴赏小说在表达方面的特色,比如讲述角度、虚构与现实等等。
2.课堂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明确要讨论的问题的,不慌张的,所以要用讨论提纲来指向讨论的焦点。好的讨论提纲成形有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进行加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最后是结合具体文本,进行阅读策略地引导。讨论提纲可以让学生先就自己感兴趣的話题深入的思考,同时能明白别人分享的内容是关于什么。
3.课堂中的讨论是平等的,讨论的都是儿童真正关心的内容,应该是充满儿童视角的。班级读书会中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孩子们读完一本书愿意分享的是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困惑以及书本与他的生活的关联性。比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上《城南旧事》一书的讨论课时,将讨论焦点指向“生命中的伤逝感”,让学生想想自己“突然长大的感觉”,结果发现根本讨论不起来。而孩子们的困惑是“秀贞母女俩到底哪儿去了?”“为什么英子看到爸爸拉住兰姨娘的手心里突然觉得一阵难受呢?”
4.读书会是充满智慧的,孩子在讨论中可以得到阅读策略的引领。注意儿童视角并不是就只讨论学生关心的问题,而是通过讨论解决困惑、分享感动,提高阅读的能力。好的讨论,将促进学生各种阅读能力的提高,包括整体感知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推断解释能力、评价鉴赏能力、联结运用能力等。
5.读书会是安全的、富有探索性的。在班级读书会中,老师的语言应该是真诚、自然的,给参与讨论的孩子以安全感,常是用的是探寻、邀约的语气,如:“说来听听”“你的意思是……”同时,老师的语言是富有解释智慧的,毕竟小学生有时候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所想,老师要认真倾听,并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做出解释。
(五)辐射更遥远开阔的阅读世界“延伸活动课”。延伸活动可以根据每本书的內容的进行。比如可以写信给作者,如《狼王梦》;可以组织影片欣赏,如《城南旧事》,可以讲讲我自己的相关故事,创作自己的童年书,如《小公主》……还有其他延伸活动形式:藏书票、阅读存折、辩论大赛、上网找书评、超级演一演、作家进校园……通过这些延伸活动,引出下一本书,引出接下来的阅读计划。
至此,我们完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圈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儿童阅读状态,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循环圈的中心,站着一个有能力协助儿童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步的老师。正如钱伯斯所说“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成的……一位虔诚的成年阅读者,一位懂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他才是阅读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读书课是什么模样?它应该能向儿童展示绚烂多姿的文学世界、应该能引领孩子用一颗开放柔软的心去阅读去感受、应该充满欢乐与智慧……愿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不断学习,逐渐具备推荐读物、指导阅读、组织阅读活动、引领儿童探索阅读策略的能力,真正成为儿童的阅读导师。
谢海燕,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