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践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心得与反思

2019-03-27宋阳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进校园诗词创作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作为一名国语的传授者,倍感责任重大。我与我校的几位同仁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这条路上也曾浅尝,只是深感举步维艰,现作为个例与大家探讨。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自1999年成立一个校园文学社——赧水文学社,在校园文学活动及创作方面尤其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做了一点浅尝。众所周知,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历史上的“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曾在历史的不同阶段辉煌灿烂着华夏文明。由于新体诗的风靡,我们的古体诗词创作日渐捉襟,在诗词的传承方面更让人担忧。我去年加入了潇湘散曲社与潇湘散曲社雪峰分社的散曲创作学习,见到的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师,稍年轻点的也是五、六十岁的老师。据说,全国从事散曲创作的只有几千人,我深感到:我们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若再不传承,那真的会真的造成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岂不让人扼腕叹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名传承人,我想:我能做点什么呢?我与我校几名志同道合者开始了我们的一个课题设想——农村中学诗词进校园模式化实践与研究。想凭借我校有利的师资:3-5位诗词创作颇有研究的教师,在诗词进校园方面进行一些实验探究。诗词进校园,这呼声业已好几年了,但见诸众多者是:古诗词句的环境宣传:学校走廊、黑板报诗词名句、故事宣传;经典朗诵、或编辑成韵律操等等形式,气氛倒也热烈,但热烈之后呢?……如一阵风过去,没落下根。孩子们或许多多少少受到一点感染,难道这就叫“传统文化进校园”?愚以为:非也。传统文化进校园,一定是一个植入灵魂的系统工程。不能如此轻描淡写,我们得沉下心来,做点实际的事情。于是我们试着在我校找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切入点:诗词创作。写新诗、吟诗者比比皆是,但会写诗词者就寥寥无几。我想,我们可以尝试下,教我们的孩子们学写诗词。因为我校教师在诗词创作方面已有一些小小的成绩:诗词(旧体诗)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700多首,如《中华诗词》、《中华散曲》、《诗词报》、《湖南诗词》……于是,我们利用我校校园文学社——赧水文学社这个平台,每周四第七节课进行诗词及文学讲座,吸引了不少孩子,不到3年,学生的诗词创作也有了小小的收获,一些学生基本掌握了五绝、七绝的创作常识,能独立创作了,还有一些学生毕业升入高中后,仍坚持诗词写作,更有甚者,我校每周四的文学讲座,还有毕业的学生来听课,这是我们倍感欣慰的。我想,我们的诗教行为,虽然还很幼稚,而且还很不成熟,但我们欣喜看到,诗意之花已在孩子们心中萌发。现共有20来首学生诗词在《诗词报》、《邵阳日报》、《邵阳晚报》……发表。但我们深感效果不佳,故有点滴反思与诸君探讨:

一、我們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环境的熏陶很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系之大、内涵之大,它的传承,首先得从学校入手,学校教育又得从小学教育入手。所以这个源头抓好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另外,家庭、学校、社会传统文化环境的宣传与熏陶也很重要。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种教化,与“孟母三迁”异曲同工。试想想,若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开始就能在“声律启蒙”“三字经”等的吟诵声中学习、熏陶中长大,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他们还会不会想或者贪恋游戏机的快乐?抑或忠、信、孝悌、美丑……不分?倘若这一功课真做到位了,那我们就省了许多课程的教化了,如:美术、音乐、品德……,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我以为,从小学开始,就要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经典,让我们的孩子在经典阅读中甄别善、恶、美、丑,厚积才能薄发。如我们在初中阶段来实施诗词创作教学,颇感:学生积累太少(读的太少),没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运用时就会深感“词穷”,这就是我们在从事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所以,要想传统文化进校园,得从源头抓起,而环境的熏陶非常重要,这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贯性,不致造成“缘木求鱼”的尴尬局面。让我们祖先留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这种教育得贯彻于孩子们的终身。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缺乏师资

现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正风起云涌,形式多样。但大家看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师资缺乏。仅从诗词文化教学来看,从小学到高中,能从事诗词教学的老师,真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即使是中文教育或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会诗词创作的也很少,即使有几人会,也是后学者,没几人经历正规学习的。在大学学习期间,只进行了一些诗词常识知识学习,很少有从事实践创作的,但理论与实际创作是有一定距离的。我校之所以能在全校开展“农村中学诗词进校园模式化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探究,这得益于我校有3-5位能从事诗词创作的老师,否则就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之事。“要给孩子们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才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师资的储备。其他类传统文化进校园也一样,没有或缺少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所以这是摆在传统文化进校园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值得深思。迫切希望有关职能部门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当前尴尬之局面。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得实现“课程化”

现传统文化进校园,仍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进入我们中小学常规教学课程当中。没进入课程,在如今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带给学生、家长乃至老师的定是“可有可无”、选修课而已的感觉。所以,要想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一定要实现“课程化”,且要有教材,而且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的各门学科当中去。在教材的编订、学科传统文化的渗透等多方面做文章,做到“进课堂”“进作业”“进考卷”等实际性环节的落实。要让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注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每个层次、每个教学环节,特别是每个师生的灵魂深处。就我校个例来看,我们每周四第七节课进行文学活动:经典范文欣赏、专题文学讲座(如诗词知识)、师生诗词作品互评……同时组织文学采风活动,进行创作。特别是,教师的率先垂范、学友的引领作用(如诗词创作及作品的发表),无形中,极大地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我们感觉到,如此每周一节(偶有因事不能正常开展的)的课程,也是属于边缘化课程,属学校的少年宫活动的“兴趣小组”的范畴,无法普及,这就是我前面所讲到的 “举步维艰”症结之一。倘若在每个班级每周都有一节或者每天有5-30分钟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那就真能实现“课程化”了。

四、传统文化进校园得剔除教育的功利性

教育,本应是一个纯净的词,但在世俗、特别是中、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无不“利欲熏心”。一个充满功利之心的教育,又如何让其高尚、纯粹起来呢?举个个例,某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某优秀班级无一人来参加,去问,答曰:班主任说,要看书做作业,不准来。呜呼!真是无语!似乎只有考个高分,就是个好学生,老师只有所教的学生考了高分就是个好老师。因为社会也是如此评判学生、教师优劣的。你看,教育的功利化让我们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变成了什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果真如此吗?愚以为,世俗可以“俗”可以“利”,惟我们的教育不能!现在我们教育者无不深刻的感觉到: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叛逆、自私、无感恩之心、高分低能者、经不起丁点风吹雨打……比比皆是。是什么造成眼下教育的尴尬局面?我想,虽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传统文化的教育的缺失定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无不包含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文化自信、勇于探究……这些优秀的核心素养。而这些素养的拥有,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同样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倘若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从教育的源头做起,不信不会枝繁叶茂。在如今应试教育的铁蹄下,“功利性”让我们的教育者短视、偏见——“一叶障目”一点不假。要想剔除教育的功利性,首先得从授教育者做起,对待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得少点花架子,少点形式主义,多点实际,多点长远发展观。只有我们传授者,以正确的观念对待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为我们的孩子导好航。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时,更应多点纯粹,少点功利,把眼光放长远点,着眼于孩子们的终身教育才行,以“初心”“本性”对待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这舵掌对了,教育这条大船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航向。那我坚信,传统文化这缕春风定会吹拂在我们的青青校园。

宋阳玲,湖南省邵阳城步西岩镇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进校园诗词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创作随笔
诗词之页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