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利尔的幽灵》导学设计
2019-03-27周启
【学情传真】
面对课文如此丰盛的“精神大餐”,学生并不愿“埋单”。大都抱怨“不想读”“没得劲”“读不进”“读不懂”“太杂”“太乱”,很让人意外。
【导学构想】
“不想读”“没得劲”者,是因为篇幅长,内容多;“读不进”“读不懂”者,是因为说理强,思想深;“太杂”“太乱”者,是因为读不得法,“进”“出”无方。本文的优点,居然成为学生的难点。此情此状,倒逼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方案。
【操作实践】
一、攫其“神”——整体感知
1.本文把马克思学说比喻成幽灵,作者笔下幽灵有什么特点?(探究第1段)
[示例] 幽远神秘 缥缈不定 威力无穷
[评述] 学生只需粗浅阅读,就能正确作答,似乎没有思维含量,却是全文之“神”,全課之“纲”,后边文本内容和导学活动都紧紧围绕这句话进行,乃“牵一而动全身”的“牛鼻子”!
2.全文从哪些方面表现马克思学说这一特点的?(浏览全文)
[示例] 在欧洲的际遇、在中国的传播、用伟人进行类比、作者直接评述……
[评述] 此问题似乎仍只需粗浅阅读,旨在让学生知内容,明结构,获取整体印象,但需要提取整合信息,思维因之有了深度广度。
二、探其“形”——局部探究
1.马克思学说在欧洲有怎样奇妙的际遇?表现了马克思学说什么特点?(探究第5自然段)
[示例] 际遇:“手忙脚乱”——“神圣围剿”——“汲取养分”——铸币纪念——赞美有加
特点:威力无穷
[评述]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掘墓人”,对手“害怕”“围剿”,不足为奇。奇妙的是,对手不再害怕,而是学习汲取,铸币纪念,赞美有加,拱手垂剑,平心静气,心悦而诚服!马克思学说是多么的“威力无穷”!
2.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传播遭遇了怎样的磨难?是什么原因?体现马克思学说什么特点?(探究第6、7自然段)
[示例] 磨难:痛苦的争论——王明的左倾——文革的劫难……
原因:马克思主义太“博大高深”,我们太“天真”“心急”,知其“皮毛”,就“生吞活剥”。
特点:幽远神秘 缥缈不定
[评述]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国找到了指路明灯。但由于中国习惯“崇神拜上”,不习惯“思考的痛苦”,简单照抄照搬,结果导致革命道路坎坷不平。照抄照搬,看似非常“马克思主义”,却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幸好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在关键时刻,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马克思理论在中国历经波折坎坷而最终生根茁壮,更能证明其“幽远神秘,缥缈不定”,也“威力无穷”!
3.文章写爱因斯坦、开普勒两个自然科学家的目的是什么?(探究第8自然段)
[示例] 写两位自然科学家是为了证明“先驱者的思想,总是要留给我们一段长时间的理解和等待”,从而进一步证明马克思学说的特点:幽远神秘,缥缈不定,威力无穷。
[评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作者是用一种伟大崇高衬托另一种伟大崇高,用一种深邃宏博类比另一种深邃宏博,从而突出马克思学说的特点:幽远神秘,缥缈不定,威力无穷!
4.作者在文中穿插许多精妙的评述,请找出来,并赏析其作用。(重览全文,提取整合)
[示例]
(1)“世界仍在马克思脑海运行。”——说明马克思学说伟大的预见性、科学性,显示其“幽远神秘、威力无穷”的特点。
(2)“他们就像一位输在对方剑下的武士,拱手垂剑,平心静气地讨教技巧。”——通过写对手的心悦诚服,反衬马克思学说这一幽灵的“威力无穷”。
(3)“常人之心,年月可观;哲人之心,也纪方知。”——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富有哲理地突出马克思学说“高深博大”,“幽远神秘”的特点。
……
[评述] 此环节形式上仍属“局部探究”,但实施路径由专题探究(分段探究),转向了对全文提炼、整合,学生思维活动,是螺旋上升的,并非单一的线性走向。
【设计反思】
主问题统帅,小角度切入,既可以实现长文短教(用时短但容量大),深文浅教(问题浅但思考深),还可以避开教学表浅化、碎片化之泥淖。让课堂拥有灵魂,思维训练深广皆备。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学生可能是只见其“形”,未抓其“神”,只拾得零星的“珍珠”,未提起串起“珍珠”的“红线”。至此,导学思路明晰:攫其神,探其形。
周启,重庆开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