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文本 实现有效阅读
2019-03-27宋士林
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由“未知”而向“知”转变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读而不断获取信息、不断汲取知识、不断获得体验的过程。阅读,更多的是学生和文本互动的过程。在阅读中,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文本的内容、内涵,而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读中去尝试感知、揣摩,思考、理解、体验的过程。为此,要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还得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能真正去读并体验。
一、喜欢,才会主动
阅读,更多的是学生和文本交互的过程,而要让学生能主动接触文本,主动去阅读,首先还是得让学生喜欢。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觉得那是老师给自己的任务,不得不完成,是被动的参与,这样的阅读效果自然不佳。而结合对课堂实践和对教师的调查来看,阅读教学方式单一、练习任务繁重、阅读方式不多等都是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因素。阅读,是通过视觉材料的输入而获取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不应该是单纯的文字,而应该是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也正是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首先,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在导入中,要切实结合文本内容、学生实际,以话题、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导入。如《蟋蟀的住宅》《爬山虎的脚》等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课文,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说起,以话题的方式导入。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则可利用影视作品来导入。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则可让学生充当小导游介绍景区活动导入。其次,课堂中的活动也不可少。在活动中应用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表演活动,如《小摄影师》中通过引导学生表演高尔基的动作而体会他对小朋友的关心和呵护。
当然,要让学生对阅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也不能以单纯的书面练习来进行,而要结合课文内容,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神话类课文的阅读后以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如富有戏剧性的课文阅读后进行角色表演活动,如景物描写类的课文阅读后进行实地观察活动。
二、主动,才会自主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无论是在低段还是在高段,方法的引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结合阅读课实践看,课堂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让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构建,目的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能自主阅读文本,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提出疑问,这样方可为课堂中的探究奠定基础。
首先,要以任务形式而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前解决生字词,否则,课堂中还需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对生字词进行探究,势必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实践中,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认读、识记生字、生词。对不能理解的词汇,可先查阅自词典,然后再提出疑问。其次,课前要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课文。如通过小组内相互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当然,课堂中也应多留时间给学生读,并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堂中,为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读而获得感知和理解,读的方式一定要多样化。配乐朗读是较为不错的选择。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选择以课文相符的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朗读。也可从网站上下载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同时,也可让学生选择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勾画,如重点词汇,不理解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
三、梳理,才会明了
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进行梳理是尤为重要的。结合阅读课的实际看,很多教师在该环节容易越俎代庖,以讲授的方式把文章的结构告知于学生,然后开始逐层逐段的讲解。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定的顺序;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把握住课文的结构,掌握其脉络,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自主初读中,学生解决了生字词问题,对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脉络还不一定清楚,那么,接下来就需要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行文脉络,弄清结构。以《爬山虎的脚》为例,作者先写了爬山虎的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弄清了结构,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容易了很多。同样,在《童年的发现》的教学,围绕“发现了什么”而引导学生阅读,叙述出发现的经过,自然也就抓住了重点。
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中,对于记叙类课文,要引导学生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课文的结构进行梳理。如《记金华双龙洞》中围绕游踪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在该环节中,虽然学生的用词可能不够准确,但应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对于写景类的课文,则要引导学生围绕主要景物和其特点进行归纳。对于说明文,则要引导学生找出说明对象,再结合对象就其特点进行阅读分析。
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结合课题而让学生知道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的是威尼斯的小艇,那么,小艇是什么样的、船夫的技术如何、小船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抓住了这几点,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可先引导学生读,读中划分层次,教师结合学生的划分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归纳其主要内容。如此,学生自主进入阅读过程,效果会更好。
四、合作,才会生成
阅读课并不是授受课,相反,阅读课是生成课,是学生在读中不断积累和生成的过程。提倡合作,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在教师问题或活动的引导下,让学生更深入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究,从而理解其含义。为此,在阅读课中合作也就必不可少。
首先,要以合作方式而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在思考和交流中更好地理解课文。以《老人与海鸥》中对老人形象的探析为例,先引导学生结合自主阅读兴趣,找出表现老人关爱海鸥的句子和段落。接着,以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让学生深入体会。课件呈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老人动作的词汇并交流,如“扫”,表现老人动作熟练,写出了海鷗吃食时的样子。接着教师围绕“和谐”、“美好”关键词精讲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引出“在海鸥的鸣叫声里……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问“哪个词让你印象深刻?”(引出“亲昵”)追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点拨:老人对海鸥的关爱)过渡:老人和海鸥如此亲密,海鸥就像他的子女一样,那么,说其自己的子女(海鸥),老人心情如何?由此而引导学生勾画出相应句子,分角色朗读并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如此,逐层深入,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思考、交流、体验,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不同的人,因经历、知识、经验、感悟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会不同。同样,小学生客观上也存在差异性,他们在读课文时,所获得的感悟、体验也会不同。语文阅读不要求千篇一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解读。为此,在阅读课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梳理课文结构和归纳内容时,通过分享,让学生彼此学习长处,弥补不足。在对课文的句子、段落、内涵进行探究时,引导学生分享,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如《穷人》的教学中,为人学生更好地理解桑娜和渔夫的纯朴和善良,以“他们真的很穷吗?”为引子,让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感悟谈一谈,在分享中,有的學生就说,他们虽然生活很穷,但精神很富有。
五、拓展,才会丰富
结合以往阅读课看,拓展方式还是较为单调,多是书面练习。在课堂中,通过探究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内容、内涵等进行了探究,学生在阅读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感悟,通过课后拓展,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中所学,丰富学生的体验。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首先,拓展阅读不可或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后,课后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要选择和课文内容相近、写作手法相似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课后阅读。如《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的教学后,选择和该类作品相似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在课后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尝试用课堂中所学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写出心得体会,这样效果会更好。
其次,要尝试以多样化的课后拓展方式进行延伸。如查阅并观看相应的资料。当下,互联网已已经普及,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后,课后可根据课文内容而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搜索并观看。如《颐和园》的学习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如实地观察、调查活动。如《爬山虎的脚》的学习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同时,要发挥小组的作用,以团队形式进行拓展。如结合课文进行角色表演。
阅读,重在读,关键在体会。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堂中多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交流、多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阅读课变得更加有效。
宋士林,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李福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