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年味儿

2019-03-27安华

共产党员·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里乡亲喜气邻里

安华

久居他乡30多年,说起最近一次回家乡过年的事儿,本想领略一下故乡过年的风俗,却给我留下了不少遗憾。大年初一那天,我起得老早,和父亲一起放完鞭炮,就在家等着邻居的孩子们上门来拜年,等到太阳冉冉升起,还没有见到孩子们,我有些沉不住气了。等到9点过后,才有一个孩子进门喊:“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我抱起天真的小男孩,走进我的卧室,一个劲儿地给他拿好吃的,问长问短一阵。因为这孩子没见过我,开始有些发怵,没一会儿就跟我无拘无束了,我和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最后我们成了“好朋友”,才把他送出家门,可是一上午就稀稀拉拉地来过几个孩子,比我预想的冷清了很多。下午,按计划我和父亲到左邻右舍家去拜年,转了一下午,也找不到以前过年的那种热热闹闹、情意浓浓的氛围。这个年过得似乎有些冷冷清清,我好生不快,向父亲讨教这是为什么,怎么现在过年不像我小时候那么有意思了,感觉不到年味了。父亲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对我说:“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各家各户都住进了楼房,但人与人之间似乎被这钢筋混凝土隔离了,邻里之间的情谊远不如以前了,原来的那些很好的习俗也慢慢地丢了。再说,有些人认为现在家里什么也不缺,孩子拜年得几块糖和一些点心,也感到没意思了。”听了父亲的解释,我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在家乡过年的一些故事。

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真是应验了“孩子盼过年”的俚语,一年到头盼着过年,这似乎就是我们的精神寄托,过年不知心里有多高興,都说过年“财发精神长”,又祥和又快乐,我们还要穿上新衣服,吃好的喝好的,玩得又开心,还可以无拘无束地到乡里乡亲家里去拜年,围着邻里的老人们听有关过年的故事。拜年在我们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习俗,孩子们的想法虽然幼稚,但却是真实的,一是穿上新衣服可以出去炫耀炫耀,好让人家瞧瞧我们过年的风采;二是父母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过年见到人要说好话,把喜气和福气送给每个人,到乡里乡亲家里把喜话送过去,让人家图个吉利,讨个好口风,让人家有个好兆头。大人们总认为,我们小孩子是吉利的小使者,这样我们也从中受到不少的教育,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每逢大年三十晚上,都抢着第一个跨进人家家门。好的习俗还不止这些,还要跟邻里的伙伴约好一起行动,早早把最好的词语想好,到时好送出去。晚上睡在床上,还要将想好的好词儿在脑子里过一下,强记好多遍,生怕自己在大年初一说错了话、犯大忌。

记得有一年,我和小伙伴们到一个乡亲家拜年,因他们家那时很穷,年货都买不起,我们到了他家说了好多好多发财的话,可他家就是不给我们拜年的“彩头”,后来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心里有数了,无意中耳语说出了他们家穷没“彩头”。这话虽是无意的,回家后却都被父母惩罚。那时候我们虽然很小,但我发现,有一些乡里乡亲平时有些小矛盾、小摩擦,结下了小疙瘩,过年时通过我们这些小使者传递了友谊的信息后,大人们也消除了尴尬,消除了误解,重归于好,很快就会忘掉以前的不快。在我心里从小就记下了拜年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通过孩子们的闹腾可以给邻里添些喜气和欢乐。现如今,人们富了,日子过好了,孩子们也确实不在乎通过拜年去得到“彩头”了,可邻里之间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于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淡漠了,这还有什么意思呢?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最讲礼仪和礼数,人与人之间多一点感情,多一点友好,多一点帮助,多一些关爱,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猜你喜欢

乡里乡亲喜气邻里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春节颂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遵义年事
乡里乡亲三题
喜气盈门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养猪致富不忘乡亲邻里遂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