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味一体”教学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19-03-27史岩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图画国学中职

中高职接轨是目前中山市中职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学生继续教育的新途径,促进三加二模式的考试改革,语文学科又是必考科目,传统文化学习显得尤其重要,无论对提高阅读、写作、基础知识而言都是重要一环。本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语文教学和活动为媒介,以国学经典为载体,以“三‘味一体”教学法为依托,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应用的内涵

“三‘味一体” 即:音乐味“声”、图画味“象”、情境味“心”,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统一。“三‘味一体”教学法,就是教师从声、象、心三种角度,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内容。课堂上,一“味”——让学生用音乐对国学经典作品启蒙;二“味”——让学生用图画幻其形;再“味”——让学生用情境通其意。从而上升到理解作品情感,引发学生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音乐味“声”。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声”表现背后蕴藏着无限的意义,音乐中会调动全身各个器官,发挥其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音乐的表现形式要以教师示范引领为主,素材作为辅助,使课堂现场产生师生共唱、共情的交汇感应。

图画味“象”。图画是艺术欣赏活动,“象”表现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学经典作品中对景物描写更多突出意象手法,学生恰恰可以从其中独自体会审美情趣,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境味“心”。情境是一种教学中需要特定制造的方法,“心”表现在“动”,只有“心动”了,学生兴趣才会提高,情绪状态才达到最佳,思维想象才进一步得到激发,促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几种主要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在传统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始终强调的是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因此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反复诵读的方法总会被翻来覆去地使用,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单调重复的方法总是很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很难引起他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三“味”一体教学法,运用“音乐带动、图画感悟、情境烘托”,三者科學合理融合,强调通过学生的音乐智能、空间智能带动自然观察智能,刺激语言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达到促进学生自省智能的强化和发展。

二、应用措施

1.深化古代经典文化传播力度,加强课改探索。语文课堂上要坚持做到“一周一经典,一月一研讨,一期一示范”,大小公开课结束后,还要按照“周课互评,磨课互补,优课互教”的原则,使研讨活动理论扎实,活跃度高。

2.课前课后做好图片、歌曲、影视、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搜集和整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并做素材存档,定期总结,形成资源库。

3.结合校“文艺节”开展《唱经典》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可分个人和集体项目,把国学经典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在舞台并录制光盘存档,引导学生们热爱国学经典作品,在欣赏歌曲作品的同时,感受其内涵,逐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4.结合校“科技节”开展《绘经典》活动,国学经典作品百花齐放,有许多景物描写生动而富有意象,由于学生理解层次和角度各有不同,各个专业的不同,开展比赛形式也会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同学可以用电脑软件绘制图片,机电专业同学可以用机电设备进行材料雕刻,升学部同学可开展手绘或者“绘画竞猜”等游戏活动。

5.结合校“读书月”开展《讲经典》活动,用故事演讲和舞台剧的形式开展比赛,强调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之上,赋予时代内涵,改编创作出话剧、小品、相声等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国学经典作品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应用案例

1.用音乐唱出情意。《唱经典》课堂活动。《论语》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强调乐曲和诗歌之间的关系,逐步引发对诗歌教学的思考。学一首诗词,我们可以都用音乐把它们唱出来,或者是学生和老师亲自唱,或者是分享别人唱的视频音频,更或者老师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曲子把所学内容填进去,然后唱出来。当代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对潮流音乐情有独钟,运用这样的方式,在深度挖掘诗词内涵,从而幻化为知识,解析时代人文情怀,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音乐味“声”为例。笔者在授课前,用《卧龙吟》的曲子谱上伟人的词,恰如其分,相得益彰。演唱采用现场的方式,同学们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音乐从起到落,全场由安静到掌声响起,这要比看视频演唱更加真切、真实,现场互动性更强。

教师用自己的音乐智能唤醒学生的音乐智能,在营造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消除了学生们心中“国学经典”“不接地气”的印象。对于原本厌学情绪浓厚,学习兴趣不强的中职学生来说,讲“国学经典”的语文课,首先使其不排斥、不畏难,逐渐到爱音乐、品诗词加以正确引导。同样,在每个内容最后,教师会要求学生,把所学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歌曲唱出来,甚至可以在班级间,年级间搞拉歌比赛,合唱比赛等等。不知不觉间,学生就能读、能背、能唱,我们就达到了通过音乐智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的目的。

2.用图片再现情景。《绘经典》课堂活动。绘画是右脑思维,而右脑对图像记忆比左脑要快,而且记的更牢,这就是思维导图的作用。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图画味“象”为例。在讲解诗词过程中,教师会提前准备好景色描写的图片,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拼图,对所涉及到的意象进行情景再现。而对于绘画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自己来画,每个人理解的不同,画的也不同。画完之后,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和空间智能,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找出与所学内容最为贴近的一幅情景,为接下来的“情境味‘心”做好铺垫。用图片素材再现情景的方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使原本看似枯燥的文字变得活灵活现,焕发生机,加深记忆。

3.用情境回归情致。国学经典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所学内容,反省自身,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最终完成了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国学经典就融入了学生的血液,也就达到了传承国学经典的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情境味“心”为例。在音乐味“声”和图画味“象”的充分准备和酝酿之后,情境味“心”就是最后要突破的一个难点。笔者多次尝试用人物传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省智能的发展。例如把诗歌穿插在作者生平中,作者的各种际遇,让他们在特定的场合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佳作,这就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学生自然就想知道主人公在作品中的想法和志向,穿越千年,他们想倾听古人的对生不逢时的呐喊,想倾听古人对命运坎坷的不满,想倾听古人战场厮杀的哀嚎,更想倾听痛失亲人、国家的哀怨,用生动的故事展现曲折的人生。

通过外化的具体情景,体会情景中的情境,然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致。当学生们体会了情意、看懂了情景、理解了情境,他们就能够用自己的情致,重新构建起个人的精神世界,进而对生命、人生、价值、世界等概念进行重新思考。以人入文,以文化人。这样既强调故事的完整性,又保留了对诗歌的审美教育。同时,就完成了音乐“味”、图画“味”和情境“味”的三“味”一體,完整统一。

四、应用的意义

1.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语文课堂上,有“获得感”。三“味”一体教学法使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打破通过不断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框架,让学生开始从音乐中浸润,然后在图画中感受,最后在情境里回归自身,激发他们对国学的兴趣,明白民族传承至今的根就在文化,从而获得自我的提升。让国学经典的传承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是在情感上,在血液里。

2.让教师在中职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有“成就感”。三“味”一体教学法使老师从茫然的国学经典教学活动中焕发新的教学活力。以名人故事为依托,深入挖掘诗词内涵,不断在实践当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发展,从而让师生共同领悟到诗词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和高尚情操,以学促教,以教助学。

3.让学校以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研究为契机,有“时代感”。新时代下,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以此为契机,立足于国学经典的课堂教学实践,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积极尝试。

“三‘味一体”教学方法,聚焦“三味”路径,由一味生趣,到二味幻形,再到三味共情,逐步推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合运用。教学过程当中,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以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自我体验为基本途径,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热爱研究,传承思想为基本原则,从而成为一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人。

参考资料:

[1][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高正芸.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常识[J].课外语文(下),2014,23(12):29-29.

[3]陈敏华.试论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D].江西师范大学,2016.

史岩山,广东省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图画国学中职
“垂”改成“掉”,好不好?
图画捉迷藏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