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想北平》中蕴含的老子思想
2019-03-27王郁
老舍的《想北平》总是给人一种朴实自然、返璞归真之感。他对北平的描写总是淡淡的,但却不是寡淡无味。读着读着,脑海里出现的并不是那个带着眼镜的和蔼老人,而是那个坐在牛背上缓缓走出函谷关的老人——老子,平平淡淡,与世无争。不管是《想北平》的具体内容,还是《想北平》的视角、语言,我们都可以透过老舍的文字看到老子的影子。
一、《想北平》字里行间暗含的老子思想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一切都应该归于自然,归于平淡。他的那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正是对老舍《想北平》的真实写照吗?再加上一个“大爱无言”,想必也是符合老子的思想的。这三个词就大概就可以将老舍的《想北平》解读透了。因此,教学时可以围绕着这三个词展开。
(一)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就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那么北平这个城市特有的音乐是什么呢?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像老舍这样在北平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的语言里深深地浸透了北京话的那股子京味儿,这种声音无需多言,学生读老舍的文字就能够体会到。
其次,本文的某些片段中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北京的声音,首先是那个“红酸枣的老城墙”。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的特色便是那与北京城融为一体的老城墙,老城墙边上长着老树,老树上立着许多的乌鸦。它们从北京的老城墙上飞过,不时也会发出特有的叫声,这正是这座城市独特的声音。而后便是那些胡同里喝着香片茶的人,他们不仅仅喜欢侍弄那些“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也喜欢养一些鸟,比如画眉、鹦鹉这些随处可见的鸟儿,给北京城增添了一抹趣味。
所以,虽然老舍全篇并没有特别去写北平的声音,但是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北平的音乐,那种自然和谐的声音。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去补充一下北平的音乐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更能感受到老舍语言的朴实自然以及他笔下景物的稀松平常了。
(二)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就是指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其实并不是没有形象,而是这些形象可以蕴含在所有的自然平常事物之中。老舍笔下的北平便是这样的,他没有写世人眼中那些所谓的风景绝佳之地,比如陶然亭。他写的是“雨后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老城墙”“积水滩”“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青菜、白菜、扁豆、毛豆、黄瓜、菠菜等等”“韭菜叶上的雨点”“北山带着白霜儿的黑枣、柿子”等等。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平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自然的世界。虽然老舍笔下的北平是由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组合而成的,但正是这样平平常常的事物才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北平,而不是像海报宣传册上那样气势恢宏的北平。自然的北平才是真正的北平!正是这样的北平才能接纳像老舍这样平平凡凡的人,毕竟这样的人才是绝大多数,他们的衣食住行中所体现的点点滴滴才是北京人真正的生活状态。
所以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老舍文章中“大象无形”的写法,将一切情感注入所有细小平常的事物中,这样才更有真实感,也是最能够打动人的。许多高中生在写散文时常常会犯一个毛病,就是一味追求散文语言的形式美,他们常常会读不出老舍文章中那种寄寓在其中的感情。结合老子的话,可以让他们更加能够感受到,一切最深沉的情感如若由最平淡的语言、最平凡的事物表现出来,其实更加具有感染力。
(三)大爱无言
老舍对北平的爱和想念是说不出来的,老舍是语言大家,他对北平的爱定然是说得出、写得出的,但是老舍却这样去写自己的故乡北平。其实情到浓时,往往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所以大爱是无言的。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說不出的。这个句子用的是句号,是对自己爱的一种淡淡的陈述。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后面用了个“而已”表示某种语气,相对于之前的陈述,感情已经开始有所加深了。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诗也是可以表现爱意的,但诗的表达更加热烈而且受格律的限制,所以老舍只希望能够用最普通、最自然的语言来诉说自己对于北平的爱。这是一种最原始的表达,也是最真实的表达。这种爱是由“音乐”和“图画”引起的,这正好可以对应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两个方面。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情感是难以抑制的,但老舍却要把控自己的感情,这一切不合理的表达源于老舍对北平的热爱。最后一个感叹号,表现出老舍内心的情感越发浓郁,想要伸发出来,不吐不快。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最后,这一切浓烈的感情归于平淡,化作了点点热泪。其实,老舍的感情是有一点变化的,并不是没有起伏的情感,而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句子把握老舍的感情变化,由起初的平淡的表达,到热烈的申发再到最后无言落泪。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一个平凡人最深沉、最真挚、最朴实、最原始自然同样也是最动人的情感。
二、《想北平》两大视角下体现的老子思想
其实,《想北平》整篇文章是笼罩在两大视角之下的——一个是游子视角、一个是平民视角。结合老舍的生平以及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信息,学生一定能够概括出来。从这两大视角去重读老舍的《想北平》,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这篇文章,跳出文字本身的限制之后再去重读老舍的文字,学生一定能够领略老舍的语言魅力以及他身上独特的平民意识。
《想北平》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应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老舍作为这样一个关注“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老北平人却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的动向,这是何等的爱国!国家战乱,这个“游子”身份是不得已的,老舍并不是为了谋求一个更好的前程而离家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老舍对故乡的想念就更加迫切了。老舍是一个充满平民意识的人,所以他会用平民视角去看家乡、看世界。老舍的文字散发着老北京特有的香片茶儿香,一定不是像普洱茶那样馥郁浓烈,或是像茉莉花茶那样清新淡雅,它有着自己的温和。他所关心的是和自己一样的北京人,他不羡高官或是富人,而是自得其乐。确实,平民也有平民的快乐。其实,万千读者更多也是平民,因此老舍的《想北平》更能够产生共鸣。
不看《道德经》,就看老子这个人本身,其实是有很多相像的地方。首先,老子春秋战国时期,那也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国家动荡不安,这和老舍写下《想北平》的时代背景差不多。其次,我们从他骑牛出函谷关的事情也可以看出老子也是一个游子,而且是一个身处动乱年代的游子。虽说老子没有抒写对自己故乡的爱,但是从他与母亲的故事、与邻里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一个心存大爱的老子。他的《道德经》体现的正是对自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如此深沉浓郁的广博之爱,他却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抒写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和老舍非常相像的。老子是一个游子,千年之后的老舍也是这样。其次,老子的思想和孔子不同,也是充满平民意识的,他的许多文章也是以一种平民视角去写的。孔子的思想其实是远民众、亲帝王的做法,他提倡入世,无非帮助帝王驾驭万民。老子恰恰相反,他提倡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的。因此老子和老舍一样,心里、眼里关注的必然是平民而非统治者,关注的是平民的生活状态而非如何驭万民。
因此,老子和老舍都是以这两大视角去关注世界、关注国家、关注人民的。他们的经历、思想、文风都有很多很多的相似点。或者说,老舍是千万年后老子的继承人。通过老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老舍,了解他的《想北平》。
参考文献:
[1]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3]陈亚春,试解《想北平》的文眼——“想”[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王郁,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