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配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分析
2019-03-27房志伟沈海林
房志伟,沈海林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 放射科,江苏 苏州215021; 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放射科,江苏 苏州21500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指临床中表现较为特殊的脑血管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脑损伤,且可伴有枕叶、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等多处呈缺血性损害[1]。研究显示,TOBS临床表现多样、复杂,且极易造成误诊,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预后差,因而如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患者治疗质量的关键[2]。近年来,随着医疗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MRI成像技术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TOBS的临床早期诊断率,为早干预、早治疗提供依据,进而显著提高TOBS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3,4]。但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TOBS进行诊断,而研究显示早期TOBS患者DSA易造成漏诊,导致无法及时准确的进行风险评估[5]。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是近年来临床中逐渐得以广泛应用的血管成像技术,具有经济快捷、无创伤、适应症广等优点[6]。但现阶段MRI配合3D-TOF MRA在诊断TOBS的应用仍鲜有报道,因而笔者对我院收治的TOBS患者进行分析,探讨MRI配合3D-TOF MRA在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130例疑似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就诊时间均在发病12 h内,经CT平扫检查后均未见明显的出血或梗死病灶,后采用MRI成像结果提示其为脑干梗死。其中男82例,女48例,年龄42-86岁,平均(67.43±4.39)岁。
1.2 检查方法
本组研究中采用SIEMENS 1.5T MRI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采用16通道头颅线圈,在入院时及入院72 h时分别行T1WI、T2WI、DSA、3D-TOF MRA检查。3D-TOF MRA检查参数:5个Slab,视野24 cm×24 cm,层厚1.4 mm,激励次数1,扫描矩阵256×192。DSA扫描采用Advantx Dls LC+(GE)心血管造影专用机进行检查,焦点尺寸1.2、0.8、0.6 mm,最大容量1250 mA,影像增强器为4.5、6、9 in,扫描矩阵1024×1024、512×512,前者最快6.3帧/s,后者最快25帧/s,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情况。
1.3 TOBS诊断标准
患者突发意识障碍,并同时伴有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等,轻度肢体瘫痪,影像学检查提示其双侧病灶,影像学检测结果可见中脑、双侧丘脑梗死,并可能伴有脑卒中危险因素。
1.4 3D-TOF MRA(+)诊断标准
相关局部基底动脉顶端2 cm半径范围内可见左、右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狭窄则判定为3D-TOF MRA(+),否则为3D-TOF MRA(-)。
1.5 治疗
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确诊TOBS后,采用导管介入动脉溶栓治疗,并依照患者病情进展采用抗自由基、抗凝、阻止钙超载、脑细胞保护、抗纤溶、脱水等手段进行辅助治疗。
1.6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使用SPSS 17.0存储并处理原始数据,使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并行卡方检验分析组间数据差异,P<0.05则认为结果存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影像学检查表现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DSA影像学检查可见患者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等出现异常病灶,详见表1。
2.2 3D-TOF MRA表现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丘脑、中脑、脑桥、枕叶、基底节等处均可见病灶区,详见表2。
表1 DSA影像学检查结果
表2 3D-TOF MRA表现
2.3 3D-TOF MRA(+)发展为基底动脉尖调查结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3D-TOF MRA(+)患者基底动脉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基底动脉尖(P<0.05),详见表3。
表3 3D-TOF MRA(+)发展为基底动脉尖调查结果
2.4 患者治疗结果
本组研究中,38患者接受导管介入动脉溶栓治疗后,26例患者在治疗3 h内可见明显的血栓溶解再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发病24 h后12例患者动脉溶栓,临床疗效较差,1例患者死亡。130例患者中,3例死亡,17例患者治疗后生活不能自理存严重后遗症。
3 讨论
基底动脉尖指在人颅脑基底动脉中心5条血管交叉部位,其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共同组成的千字型结构,上述血管及分支主要供血区为枕叶、小脑、中脑及丘脑等,但其在中脑及丘脑的分支相对较小,较难建立侧支循环,因而当患者出现缺血性梗死后,患者中脑、丘脑梗死率明显高于小脑及大脑[7,8]。脑桥虽然并非典型的基底动脉尖的供血区,但由于患者出现血脑变异,极易导致脑桥梗死[9]。因而由于其解剖学结构,常导致TOBS临床表现更为多样。
有研究显示,TOBS的临床发病率较低,但其病情复杂、预后差等[10]。在急性卒中的治疗过程中,TOBS患者的基底动脉闭塞致残率或死亡率居高不下。有学者研究发现,现阶段国际公认的脑部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与TOBS并无显著相关性[11]。此外,该病的受累病灶部位较多,临床表现复杂,患者首发症状多样,因而在早期诊断TOBS时较为困难[12]。而早期评估与诊断对TOB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MRI检查是诊断TOBS的主要方法。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仅采用MRI DWI对患者进行检查时,仅可检查脑干梗死,因而仅采用MRI DWI技术进行检查极易出现漏诊,无法及时评估风险[13]。在应用3D-TOF MRA技术进行检查时,可避免使用对比剂,在评价患者血管状态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已日益成为临床中不可避免检查。因而笔者采用MRI配合3D-TOF MRA对TOBS的诊断及预后进行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3D-TOF MRA(-)患者相比,3D-TOF MRA(+)患者后续疾病进一步进展为TOBS的风险几率明显升高。因而在影像学检查时,若结果提示为3D-TOF MRA(+)时,则应注重患者病情变化,在评估TOBS时具有较高的预警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TOBS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而目前溶栓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抢救治疗方法,在患者脑梗死发病3 h以内,采用静脉内溶栓治疗是现阶段最为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治疗窗口较短严重限制其的临床应用,因而有学者提出在发病12-24 h内可作为治疗TOBS的时间窗[14,15]。由于TOBS疾病的特殊性,因而早期诊断及治疗该病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MRI配合3D-TOF MRA对TOBS进行诊断及预后评价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3D-TOF MRA(+)患者则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提示其极可能发展为TOBS。但受制于时间及经费因素限制,导致本组研究临床样本数较少,有待于后续扩大临床样本数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