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阿富汗“体面”撤军:和平依旧遥远
2019-03-26胡欣
胡欣
2001年,美国发动了针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阿富汗战争,在阿军事部署及行动迄今已历17年,成为美国史上“最长的战争”,驻阿美军人数目前为1.4万人。去年12月,特朗普宣布将从叙利亚和阿富汗撤军,这一决定不仅导致了持反对意见的国防部长马蒂斯的辞职,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早在竞选时,特朗普就将从叙、阿撤军作为对选民的承诺。尽管2017年他曾宣布向阿富汗增派4000人,但依然认为美国大量的战略资源被消耗在阿富汗,增加了美国的财政负担,制约了美国进行全球战略调整的灵活性,特别是在美国更多聚焦新的战略对手的时候,重新调配战略资源显得更为紧迫。如何体面地从阿富汗撤军,也正是特朗普一直试图寻求的脱身之法。
去年底开始,美国与塔利班进行接触,在多哈达成框架性共识:一是在阿富汗各派签署和平协议后,外部军事力量将在18个月内全部撤离;二是塔利班将保证阿富汗不会成为“基地”组织或“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的藏身之地,更不会利用阿对美国及其盟友发动恐怖袭击。美国阿富汗问题特使哈利勒扎德今年2月初访阿期间在阿富汗和平研究所发表演讲时表示,美国的总体目标不是撤军协议,而是和平协议,“因为只有和平协议才能促成撤军”。这也正是特朗普的构想,即首先调节各方实现停火,然后促成签署和平协议乃至成立“混合”政府,最后实现全部撤军。
不过,美国国内外反对撤军的声音都不小。尽管塔利班目前在阿富汗控制的地域缩小到了只占国土面积的约12%,但依然拥有较强的实力。而即使得到美国等国的军事支援,阿政府政府军也仅能做到和塔利班势均力敌,双方僵持不下,目前在阿拉锯争夺区域已由国土面积的30%回升至34%。反对贸然撤军的人相信,塔利班的承诺无以取信世界,更像是在诱骗美国撤军,然后重整旗鼓恢复在阿富汗的绝对优势。曾任美国驻阿富汗、伊拉克大使的瑞恩·克洛克尖锐指出,同塔利班进行谈判是“投降主义”。今年1月多哈会谈后,塔利班高调宣布美国将在未来数月撤走约7000人,但美国务院和国防部官员则谨慎表示,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撤军时间表,国会参议院还在1月底通过修正案,反对特朗普的撤军计划。
特朗普撤军的决定也让跟随美国向阿富汗派兵的盟友国家感到不满。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现在谈论北约撤出阿富汗为时尚早,因为北约的军事存在是遏制阿富汗冲突的关键。美国的一些盟国认为,当前阿富汗政府无论是在政治认同、国家治理还是军事能力上都明显缺乏掌控力,离开了美国的空中优势、后勤保障和情报支援,难以应对塔利班的军事反攻,阿富汗可能再度“城头变幻大王旗”。
特朗普力推美国自阿富汗撤军有他自己的逻辑和权衡,既体现了“美国优先”的执政原则,也有“釜底抽薪”的意味。
说“美国优先”,是因为撤军的前提是美国能得到塔利班的安全承诺,阿富汗的未来命运恐并不在特朗普的考虑中,也许他想的是“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在反对者眼里,特朗普政府与塔利班的谈判是在把自己的虚弱和焦急暴露给极端分子,美国也极可能重演当初奥巴马政府从伊拉克撤军的错误,那个决定让“伊斯兰国”寻觅到崛起空间。
说“釜底抽薪”,是因为特朗普不仅忽视了和平的政治环境,还可能给和平进程制造更大的麻烦。目前的谈判主要是在美国、塔利班及部分阿富汗政府中的反对派之间进行,真正的阿富汗政府尴尬地缺席了。塔利班视加尼政府为美國操纵的“木偶”,且阿富汗大选将于今年7月进行,因而不愿与其进行“权力分享”。加尼政府的高官多次表示,对美国撤军的决定事先并不知情。特朗普政府主导的谈判因而被讽刺为“没有阿富汗人参与的关于阿富汗未来命运的谈判”。这种先天的政治缺陷无疑会留下重大安全隐患。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阿富汗的安全形势重新恶化,将导致恐怖主义、战乱等挑战再次向周边地区外溢,刺激这一地区的极端主义力量扩大势力范围,并形成新的极端恐怖主义大本营。对地区乃至国际安全而言,这显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