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职场人:不要老和我谈理想,我的理想是不工作
2019-03-26秃秃小象
秃秃 小象
自从95后成为职场萌新主力军以来,就被贴上各种“标签”:“玻璃心”“有创造力”“爱闪辞”,还因此上了微博热搜榜。热搜话题#95后平均几个月就离职#的数据出自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这份以15万领英用户为统计分析对象的报告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在职的平均时间基本上呈代际递减趋势。70后平均超过4年才换第二份工作,80后是3年半,而90后驟减到19个月,95后则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这份数据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对新生代而言,工作不只是“谋生”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内涵丰富、与生活关联重大的词。求职者所追求的不再是安稳这么简单,更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工作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环境和搭档,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对此,亦有网友表示,其实求职者的想法早就如此,没必要强调所谓的95后。95后之所以比前人更肆无忌惮,那是因为上无老人需要赡养,下无小孩需要抚养。
我们和几位95后简单聊了会,听她们自己怎么说?
1
毕业季找工作,去了一家文化传媒类公司,这家公司很有潜力,核心业务也是我未来想走的方向,环境也非常好。
面试结束后,HR给了我两个选择,“直接过来实习,毕业后转正;写篇文章,达到要求可签,没过直接再见。”我想了想,觉得实习不太划算,衣食住行都是成本,于是选择了写文章直接签。我的运气很好,提交的文章不仅达到了要求,而且阅读量还是月度最高。
很快,我接到了通知,HR问我愿不愿意过去实习,只需要一个月,会承诺给相应的实习补贴。虽然心中不悦,但思虑再三后,我选择了实习一个月,就当给自己一个试错的机会。
上班的第一天,公司给了我一份实习生合同,我问能不能签三方,对方拒绝了。随后,我又被领到部门所在地,安排在一个没有电脑的桌子办公。当天,我接到了一个写软文的活,麻利交稿。大概是好使的缘故么,我在那的几天,被要求日更。
说好的外出采编变卦,申请跟组困难,也没有多少交流机会,就是用自己的电脑埋头干活。目测成长空间不大,也很难接触到核心业务。
一周后,我果断闪辞,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大饼一点也不好吃。挺讨厌画大饼和各种谈情怀理想的,和我谈理想,我的理想还是不工作呢。
2
我专业学了幼教,遂了长辈的心愿进了铁饭碗的教师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跳槽很受限制,职称评定,论资排辈都是调动考虑的因素,没个三五年很难熬出头。我很幸运得到帮助,这个暑假完成了跳槽动作。
幼教的好处在于它是公办单位,相比别的职业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一般都不会有很大风险丢掉工作。尽管在工作上会碰到头疼的情况,但为了“生存”,我会说服自己坚持下来,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可如果是“生活”的话,我也想要跳槽到其他行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大学的时候,我很喜欢跳舞。如果还没毕业时,我能够坚定自己的梦想,在这方面发展自己,也许现在会做跟视频舞蹈教学相关的自媒体。可问题在于,幼教出身的背景,工作很对口,期间自己没有尝试过别职业。除此之外,我也不知道自己能胜任哪些事情。
时代变化得太快了,我预测自己抢不到未来。这几年工作告诉我的是,不能着急,要沉下心做好眼前事。在各方面都准备好的时候,我会考虑换个行业。
3
修飞机这个事儿,看起来是个不寻常的工作,但其实该遭的罪一点儿都少不了。如果可以选择,我真的不想当机务。
上海的黄梅雨有好几个月,一下雨就是淅淅沥沥十几天,出了梅太阳又冒出来了,白晃晃的阳光落满机场。这种天气,在机场里兜兜转转,露天进行飞机的维修保障、飞行检查不是一件易事。
我所在的职位和普通的职场不同,无法预知的工作环境(下雨和不下雨都不怎么好),工作对体力,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要求,是我们这些勤务人员的主要压力源头。顶着硕大的黑眼圈和同事通宵一晚后,冒着雨做完工作之后,累到精疲力竭时,我也会冒出跳槽的念头,但最终还是老老实实为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体力和脑力。
不跳槽,没办法,是生活所迫。我高职时学的就是这方面的专业,技能所限,跳槽也不过是从这个航空公司跳到另外一个航空公司,本质上不会有什么区别。
不过,人还是要快乐地生活,我选择用买买买的方式来缓解压力——穷并快乐着。
4
毕业后,我加入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当时的招聘说得很好,什么轻松的氛围、实现你脑洞的机会、成长空间很大,我冲着这些来了,发现压根不是一回事。
公司的管理感觉乱七八糟的,员工岗位被调来调去,工资少活又多,美其名曰“培养”实为打杂。而且,我越来越感觉公司的业务偏离我的兴趣,整个公司一种种唯利是图的感觉。
我不太希望工作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还让人产生不悦。理想的工作是借工作完成自我实现,同时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不是只谈价值不谈自我。所以,这份新的工作依旧和我的兴趣相关,薪资依旧不高,但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5
工作以后,我和哥们儿的聚会里,“工作不容易啊,生活不容易啊”成为了我们常常感叹的话。
一到周三周五,我就头疼。因为公司周三周五晚开例会。其实有时候压根没事,但还是要把办事处一百多个人聚在一起,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政策的不完善,研究如何完成业绩。大会完了开小会,最可怕的一次,连续两周周五开到半夜三点。
除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会议外,这份工作加班多,压力也很大,还需要喝酒应酬,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相比上一份需要全天待在办公室里的工作,目前工作的自由度对我很具有诱惑力。我的岗位不需要坐班,只需要做完手上的项目,保证业绩。除此之外,公司的氛围也不像上一份工作那么官僚气。
我对下一份工作的考虑,不会像上一次跳槽那么洒脱和轻松了。现在选择公司,会更看重公司前景。再过几年,我就要到所谓的“三十中年”,要考虑照顾父母,是否成家,成家的话在哪里买房。最重要的犹豫是,下一份工作我应该留在当前有经验的行业,还是换到新领域重新从一个小白开始?
從受访者的反馈来看,95后并不是“任性”的闪辞者,相反,他们比想象的更加务实,也更明白及时止损的道理。去年9月,领英以2122名正处于第一份工作的90/95后年轻人为样本,整理出“第一份工作职场观”的报告显示,他们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是“工资及福利待遇”,其次是“企业文化和团队氛围”,最后才是工作内容本身的价值。
跳槽的机会,意味着在职者的新一轮的职业选择。对某些对目前工作并不十分满意的人来说,是洒脱走向新生活,还是将就在原来的位置上继续打拼,沉没成本也许是阻碍他们做出变动的原因。已经跟老板搞好关系现在离职太可惜吧?眼看就要升经理了不如再忍一忍?现在换一个新工作真的就会更好吗?
已经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放下手头的东西,不过,告诉你一个秘密,做选择最理性的方式是——放弃沉没成本,let it go!
在这个处处都开始讲用户体验的时代,钱很重要,职业里的“用户体验”同样重要。95后自有一套体验的标准,拒绝遮遮掩掩,山路十八弯的沟通,在乎公司气氛和文化,不迷信领导权威。毕竟,“宫斗”的时间成本太高了,不如花时间做点实事,变身超级赛亚人。
这样看来,跳槽不跳槽的选择,就变得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