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思考去写作
2019-03-26张仁平
■张仁平
今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到多个省份进行专题视察,接受人大代表检阅。7月23日至26日,应最高检邀请,20名来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赴闽,与一名福建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深入福州、龙岩、泉州、厦门等地,围绕“做好公益诉讼检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开展视察。
在三天多的时间,我随行采访报道,记录代表所见所问、所思所感。7月29日,检察日报《声音周刊》刊发我采写的通讯《检察公益诉讼答卷 请您检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团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视察福建检察工作纪实》(以下简称《纪实》),全面展示代表实地视察成果。
代表们对此次视察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视察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触动思想,引发思考。反映代表视察之行,我梳理采写过程,也有三点“思考”供分享。
如何谋篇布局,安排文章结构?
一般来说,反映视察调研类工作情况,以时间为序去组织材料,介绍代表视察过程中看到了什么,问了什么,有哪些印象?如何评价?并无不可,也比较好操作,但容易陷于“流水账”的叙事方式。视察结束后,我对视察时间、地点、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文章结构紧紧围绕主题和代表之问展开更为适合。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考虑——
做了什么?全面展示。7月23日上午,代表视察的第一站是福建特色检察展示平台——设在福州市长乐区检察院的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该平台立体展示福建检察公益诉讼从试点到全面推开以来的探索实践与经验成效。25日上午,在泉州的视察中,代表专门听取了惠安县检察院和鲤城区检察院探索在“等”外领域开展公益诉讼的情况汇报。把代表在两地视察情况组合在一起,作为第一部分,可以更加集中完整地展示全省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的特色亮点。
做得怎样?看山看水。福建依山向海,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聚焦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检察不仅在治山方面创造出“复植复绿”的模式,在保护海洋环境上,首创沿海检察机关建立“海岸线生态检察联盟’,开创公益诉讼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赢局面。由此,把24日代表视察紫金矿山生态修复、与25日上午视察惠安县检察院开展涉海公益诉讼,以及26日上午视察厦门筼筜湖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联在一起,从“山之绿、海之蓝”中,看检察机关如何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奏响公益诉讼“山海交响曲”作为第二部分。
能否多赢?回答主题。把代表25日在晋江视察检察机关服务非公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文章第三部分,回答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能否共赢的课题,同时也契合了本次“做好公益诉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视察主题及内在逻辑。
如何起承转合,衔接流畅自然?
《纪实》这篇通讯每个部分开头都以代表所思所问写起,在起承转合上比较自然通畅。试举其中的三段:
第一部分——当好公共利益守护人,公益诉讼检察要做实做强做亮。“公益诉讼线索是怎么来的?”“公益诉讼姓‘公’,边界模糊,办理案件遇到难题,检察机关是怎么解决的?”视察中,王海龙、王树等代表把思考的问题提了出来。
第二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代表们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绿水青山、碧海蓝天。“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美画卷的背后,与检察职能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三部分——打造检察特色品牌,助力经济发展与优美生态共赢。“来福建时,我在想,南方的营商环境为什么这么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来到非公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泉州视察,胡昌明代表有了自己的答案。
每个部分以代表所思所问开启,并以代表所见所感及检察官的回应,有问有答,有启有合,叙述与概括,开头与结尾,上文与下文相呼应,形成了闭合——
视察中,代表们所到之处,看机关看企业,看城市看乡村,看山看水看蓝天,在天蓝、水秀、地净、岸绿的美景中,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福建的实践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在上下部分之间的过渡,也以代表之思进行衔接。如第二部分,代表在紫金矿山视察结束后,接下来前往泉州、厦门视察:“矿山绿了,那江河湖海呢?代表们把目光投向沿海地区。”
如何点面结合,立体呈现成效?
在写稿过程中,我始终秉执客观理念报道公益诉讼双赢多赢共赢效果。如在长乐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福建省检察院检察长霍敏陪同视察中,当起了讲解员,回答代表关心的问题,既介绍公益诉讼的福建特色亮点、经验做法、相关背景,又对典型案例进行生动解读。文中选取了其中的三个方面:
“地方党委政府为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提供了良好的履职环境。”“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和线索移送机制。”“长乐乡村多年堆积起来的4000多吨垃圾,由检察院牵头,召开公益诉讼诉前圆桌会议,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仅半个多月就全部清理。”从党委政府、机关单位到具体个案,有点有面,三个层次回答代表之问,传递出公益诉讼赢在共识、赢在机制的信息。
工作做得怎么样,应当由当事者或第三方来评价。例如,李运田代表看到坐落在青山绿树环抱中的矿山企业随地就问:“修复的理念是怎么落到实处的?”矿业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紫金山矿区“开发一片、恢复一片、成效一片”的生态修复模式,离不开检察机关的监督支持。从第三方的角度说检察工作,而不是检察院自说自话,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代表专题视察属工作性报道,仅仅体现专项工作吗?在采写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一问题。我认为,对工作之外做一些恰到好处的延伸,或景物的描写,或情感的抒发,不但不会冲淡主题,反而丰富了主题内涵,提升文章主旨,立体展现检察形象。
——“从惠安县崇武海洋科普馆里生态检察宣传基地走出,代表们登上崇武古城墙,只见碧波万顷,海天一色,对检察蓝守护海洋蓝的成效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代表认为,这次视察之行,“见证了福建检察工作的新作为新成效,看到了检察队伍良好的精气神,感受到了检察机关和老百姓对人民军队的特殊感情,是一次难忘的红色之行,绿色之行,收获之行。”
把代表看到、想到、感受到的细节写进文章,工作性报道有了这些细节,会显得丰满且活色生香,也多了一些气势,少了一些“工作味”。
当然,《纪实》这篇通讯也有遗珠之憾。在代表视察结束的反馈会上,我归纳梳理了代表饱含情深的两句话:“回到军营,我会向我的战友们讲述检察故事。”“明年春天,我会把福建经验带到全国两会上。”这两句话作为视察结束的收尾,可起到语尽而意不尽的传播效果,但忘记写到稿件里。29日编发微信稿时,我把这两句话加上了,算是弥补了遗憾。
《纪实》这篇通讯我从27日上午开始动笔撰写,到送审、修改、校对,其间与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人、检察日报社部门主任及编辑,发了57个微信,通了13次电话,直到28日晚10点正式定稿编排上版,赶在“八一”建军节前刊出,以此致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
“文章见报太及时了,倍感珍惜。”“连续作战,攻坚克难,确保时效。”“有气势,接地气,很提气。”“高质量的报道,留下了深刻印象。”参加本次视察活动的多名人大代表以及检察同行,在我微信朋友圈里给予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