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黑除恶标语口号的话语修辞策略

2019-03-26惠东坡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专项斗争标语愿景

■惠东坡

标语口号是以文字的、简短的、醒目的、句子化的形式,在户外发布的旨在让社会公众接受的言语行为。①在中国,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标语口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扫黑除恶标语口号是各级政府主体为了完成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体目标而进行的公开话语实践活动。旨在广泛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目的、意义、任务和工作重点等,提高基层组织扫黑除恶意识,提升全民关注度,壮大扫黑除恶声势,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取得成效,扫黑除恶标语口号制作很注重运用话语修辞策略,为传播特定信息、态度和意见而有目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②

隐喻:生动化的表达

隐喻,是人类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话语修辞现象,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模式。通俗地讲,隐喻就是帮助公众用“熟知的、容易理解、比较直观的”概念去理解和把握“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的”概念。我们都熟知的、容易理解、比较直观的概念范畴称为“源域”,我们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的概念范畴称为“目标域”。隐喻通过“跨域映射”,即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我们就可以通过一类概念或现象来理解另一类概念或现象。

在所有隐喻类型中,最常用的一种类型是战争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话语现象,战争隐喻以真实的战争类比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非战争行为或事件,赋予“非战争行为或事件”以强烈的对抗性、紧迫性和修辞认知张力。战争隐喻也广泛使用在扫黑除恶标语口号中。在笔者收集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200条标语口号中,战争隐喻达28次,其中“人民战争”9次、“斗争”16次、“硬战”1次、“攻坚战”2次。如“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坚决打赢扫黑除恶这场硬战”“全民动员、全党动员,打一场扫黑除恶的人民战争”“全民参与,打一场打击黑恶霸痞违法犯罪分子的人民战争”等,“源域”都是战争,目标域是作为“非战争行为或事件”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使用与其有相似语境的具有强烈冲突和对峙感的战争术语,形象、生动、贴切,广大群众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除了战争隐喻,还使用了农业隐喻、环境隐喻、医疗隐喻、建筑隐喻等。如,用于环境清理的“扫”,现在用以描述对黑恶势力的“清除、消灭”,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对黑恶势力进行追根溯源,彻底清除黑恶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对其进行根治”这层意思,同时也彰显了国家的强硬态度,以及党和政府为维护老百姓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强国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愿景建构:有效的激励

修辞作为一种说服艺术,常常通过话语和构想创造愿景,并以此说服别人根据话语和构想采取行动。愿景,指受众希望看到的情景,即理想蓝图或意向描绘。标语口号建构的愿景是对国家、社会、党派及个人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它会引导或影响相关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聚焦在一个核心任务或工作上,是话语修辞的一个重要手段。

扫黑除恶标语口号中,很多是通过“愿景建构”激励、唤醒群众参与意识,转变他们的态度,实现其价值观内化的。像“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扫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扫黑除恶,净化社会,构建和谐,创建平安”“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依法严打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标语口号就是通过明确扫黑除恶这一专项斗争的目标、任务从而给群众建构了多种愿景,这些愿景主要有社会和谐、平安、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正气、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等。这些愿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具有心理、利益的接近性,片言千钧,春风化雨,既满足了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对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多方面、多层次期待,也满足了群众的期许和诉求。这些愿景是政治主体和群众共同期待的,通过标语口号这一形式,周而复始地与群众协商交流,才会贯彻落实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层面。

对立认同:唤起强烈共鸣

话语修辞的目的是利用语言实现相关主体间的对话和认同,在意见的交换中寻求共识。“对立认同”是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博克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通过分裂而达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这是由于大家共有某种共同反对的东西而形成的联合”。③“对立”是作为一种凝聚的力量而存在的,它可以是人、物,也可能是黑恶势力、环境污染、网络诈骗、道德沦丧等。

话语修辞有时会根据特定的情景或需要,有目的地进行分散或排他化操作。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主体间的“认同”,先建构一个“共同的敌人”,然后再呼吁相关主体共同“御敌”。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村霸、行霸、市霸”就是作为党和人民的“共同敌人”存在的一种黑恶势力,这就为形成合力提供了“同一”的条件和基础。“严厉打击地痞地霸、车匪路霸、欺行霸市,与一切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黑恶分子”“坚决打击黑恶势力,严惩乡霸、路霸、村霸、市霸、行霸”,这两条标语中,地霸、乡霸、路霸、村霸、行霸、市霸等黑恶势力因其恶劣行径为老百姓深恶痛绝,党和政府的扫黑除恶行为深得人心。各级政治主体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为这些“共同的敌人”而联合起来,这些标语口号也会引发群众共鸣,他们会自愿认同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安排,并与党和政府形成合力,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坚定支持者。

诉诸法理:彰显严肃和公正

话语修辞是唤起和实现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政治认同,政治主体可以针对不同的政治内容、政治对象和政治情景,选择不同的话语修辞类型。在扫黑除恶标语口号中,最常使用的是诉诸法理,也就是通过有关法治的理念赋予传播内容合法性,从而获得认同。在扫黑除恶标语口号中,诉诸法理主要体现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准确表述和解读中。“依法严惩黑恶痞霸犯罪,共建和谐平安社会”“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决依法严惩黑恶霸痞犯罪分子”,这些标语口号的语言风格客观、精确、清楚,既能反映公共意志,也明确了强制性。借助法律话语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增强了标语口号的政治功能。

扫黑除恶标语口号通过诉诸法理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影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于法的权威性实现的。党和各级政府机关在标语口号中对中央有关扫黑除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进行了解释,并在标语口号的话语表述融入了“法”的元素,增强了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认同感和信服度。

总之,扫黑除恶标语口号具有简洁、准确、通俗等特点,是各级政府部门宣传激励、警示动员、引领导向的重要舆论载体。很多标语,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话语修辞策略,彰显了标语口号作为政治话语的力量,收到了极强的政治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有些标语的使用场合欠妥,与语境不适切,如“坚持‘打早、打小’的方针,决不让黑恶势力犯罪分子做大做强”等标语悬挂张贴在幼儿园门口;一些警示标语采用命令式、强制式的表述方式,过于生硬、冰冷和居高临下,缺少人文关怀,影响了公众的认同与信任。因此,扫黑除恶标语口号在制作时应该考虑国家治理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公民主体意识觉醒和媒介社会化的现实背景,体现正当性和文明性、协商性,实现由“命令—管制”向“指导—互动”的转变,才能有效配合中央相关工作,在实现善治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胡范铸:《中国户外标语口号研究的问题、目标与方法》,《修辞学习》2004年第6期。

②惠东坡:《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修辞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页。

③[美]肯尼斯·博克等著:《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猜你喜欢

专项斗争标语愿景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标语变变变
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攻坚战
标语变变变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滥挂标语”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坚持稳、准、狠原则 确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信阳市检察机关扫黑险恶专项斗争纪实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始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