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写作梦和淑世梦

2019-03-26苏祖祥

师道(人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

苏祖祥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落长江、贺建奎编辑基因、湖南沅江市12岁儿童杀母……看上去,这些事件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如果稍微往教育应有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方面想一下,就会让人反思目前教育在普及常识、培育人的同情心同理心、培养人的完整性等方面的严重不足,而这些不足造成乘客和司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他人密切相关,这是缺乏 “群己权界”的基本常识造成的巨大悲剧;生物学家不知道对生命保持敬畏,这是无知者无畏所造成的狂妄乖剌;12岁儿童杀母之后声称 “我杀的是自己的妈妈,又没有杀别人”,这是缺乏起码的亲情熏陶、法治教育所造成的违情悖理。由此就会想到,完整的教育才能造就完整的人:正常的教育才能造就正常的人,正常的人所需要具备的条件都应该在教育中得到体现;完整的教育意味着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整全的状态。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十分看重整全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并把整全的教育当作我的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一直是我向往的境界。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实生活对人的全面要求给我提供了具体目标。读书、教书、写书,向百科全书式的完整的人这个方向去努力,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理解,对治学的理解。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我的成长背景和精神发育大致是这样的:最先学会写的字是富于时代特色的 “五个字”,没有课本就学习报纸上的社论和新闻,跟着哥哥去看 《红灯记》 《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南征北战》等电影或演出。再就是看连环画,为了看连环画,帮同学写作业、扫地。不过,我的阅读经历有些特殊的是,我父亲1975年开始在村小教民办;于是我就可以借阅村小订阅的 《人民文学》 《解放军文艺》等杂志,以我当时的阅读理解能力,读起来肯定是似懂非懂。还有一个场景记忆深刻:我父亲得到一位返城知青赠送的 《陈毅诗词选集》,在阴雨连绵的冬天,我父亲、我哥和我偎在床上,朗读“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等诗词——这是我对少年时期贫穷寒冬的温馨回忆。后来读初中,也是近乎死乞白赖地找同学借书看:《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等;再就是到镇上的文化站借书:《红岩》 《苦菜花》 《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再后来从初中考上中师,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明显丰富起来,借书看就更勤:《红楼梦》 《红楼梦考证》 《静静的顿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还记得当时特别迷王蒙,他的意识流手法让我着迷。印象很深的是,我委托在上海读书的同村好友,从上海买来四卷本 《王蒙选集》,想一想,当时我应该是想方设法从每月15.5元的生活费里挤出钱来买书的。

接触到意识流手法之后,就把兴趣转到文艺思潮、哲学思想方面,这可以看作是向 “文青”的一种转型。1985年中师毕业的时候,与一位同学邮购 《萨特文集》 《梦的解析》;到武汉配眼镜的时候,在同学的帮助下买到袁可嘉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后来参加工作后就订阅 《当代文艺思潮》 《小说评论》等刊物,阅读面逐渐向思辨方向拓展。这种博览群书的阅读兴趣保持到现在,就更为宽泛了。但我觉得最能给我漫无边际的阅读确定坐标系的是这四种书: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 《中国思想通史》,让我对中国思想脉络有了总体和个别的了解;刘泽华著 《中国的王权主义》,让我提纲挈领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权主义,这本书探幽烛微的批判精神、质疑问难的思维方式对我帮助很大;全增嘏主编 《西方哲学史》,让我对西方哲学思想有了概括与局部的了解;何兆武、柳卸林编 《中国印象》,让我对具备深刻认知能力的人如何认识并判断中国思想有了基本的印象,同时让我学会比较阅读、换位思考、推理判断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这四套书起到的是定海神针的作用,基本上帮我确立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跨界阅读和思考,兴趣广泛,关注点多,然后形成文字,这是我摆脱琐碎烦杂的世俗生活的一种依靠,也是我逐渐在教学中提升自己境界的支撑。说到写文章,也经历了颇有意思的转型。记得我函授本科的毕业论文是6000字的 《隔膜:鲁迅小说的旨归》,借鉴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的序言部分的框架,结合自己对鲁迅三部小说集的理解,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隔膜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一个“我”与另一个 “我”之间。论文提交给现代文学指导老师,那位老师在文章尾部批注:写得太 “好” (请注意引号)了,明显怀疑我抄袭。我给指导老师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信,明显带有炫耀自己熟悉当代文学评论的意味。指导老师因此消除了怀疑,并解释说他可能看到过类似的文学评论。这件事一方面让我感受到函授生混文凭而不获信任的尴尬身份所带来的苦涩感,另一方面则让我认识到文章要有强有力的思想依托和先进的方法支撑。2002年4月在 《书屋》上发表思想随笔《从 “雪夜关门读禁书”说起》,激起我写作的浓烈兴趣,即使所写文字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发表。文章范围驳杂多样:时政评论、思想随笔、历史钩沉、文艺评论、方言索隐、语言观察、书评影评等。有趣的是,我的几篇在网路传播较广、转载较多的文章,分别是国际时评《头巾与军装:阿拉法特的救命稻草》 《亚细亚的孤儿》,春晚评论《这是一个需要并产生侏儒的时代》,高考语文观察 《我们为何总拿高考作文寻开心?》,语言观察《为什么今天的汉语越来越猥琐?》。

早先我几乎不怎么读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也几乎不怎么写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但所有的积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后来我开始在语文教材观察上用力,这得益于傅国涌先生的提醒和好友郭初阳、蔡朝阳的不懈耕耘给我的启发。俗话说,艺多不养家。正是他们的提醒让我对这句俗话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我就比较专注于语文教育的思考和写作。

教书力求用人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武装学生的大脑,尽我所能打破学科界限,兼顾应试成绩和整全教育,在当下高考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阅读兴趣在历史、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尽己所能完成自我启蒙;近年来写作兴趣集中在教育教学方面,文章见于《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新京报》 《书屋》 《师道》 《人民教育》等报刊以及天涯社区、共识网、爱思想网、教育思想网等网站,部分文章被新华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转载。2017年4月出版语文学专著 《语文不是语文书》(北京,东方出版社)。该书出版后,受到各方关注和好评,同年7月即有加印。这是一本试图为语文划定独立版图的语文学专著,该书将趣味性与学术性、可读性与思辨性融为一炉,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采用全方位的观察视角,却始终聚焦于语言文学。第一辑 “他山之石”运用诠释学理论,对 《美国语文》的语言本质、历史框架、实用训练、逻辑体系、价值追求作出解读,并与人教版语文进行全面比较;第二辑 “鉴往知来”对民国时期的 《国文百八课》以及台湾地区的 《国文》教材进行分析,指出语文是语言科学与文学艺术的融合。上述文章在单元导读、篇章介绍、时代背景、作家介绍、文学知识、文学与生活、逻辑训练、创意与点子、写作训练、口头表达、字词训练、文本探究、学科融合、艺术与科学、文化本源和本土历史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指出语文应该既有形而上的思辨色彩,也有形而下的实用色彩,并进而对语文的本质作了历史学、语言学、哲学、诠释学等方面的思考。第三辑 “教有所思”是对教育的深入思考:阅读目的与亲近自然、程序正义与目的正义、传统道德的保有和更新、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黑暗面教育与认知方式,提出这些问题并进行反思,透射出现实性与思辨性的特点。这个部分的文章记录实践、解读经典、评析书事,可以看出我尽得教书读书之乐。本书书名意在强调:语文的丰富性绝不是有限的课本所能涵盖,因此可以说,语文的真功夫在语文课本之外。

在此书中,我对语文学作了如下定义:语文学是研究语言现象、言语活动、文学艺术的教育教学的一门学科。重新定义的语文学应该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及教学、语文训练、语文考试纲要、语文测试及评价等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语文学的建立,可望不再让语文被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文章学、诠释学等学科所分割,不再让语文没有自己独立的版图,不再让语文成为一个无人认领的孤儿,不再让语文成为瞎打乱撞、无法无天的莽夫。

写作梦,淑世梦,这应该是支撑我们不断坚持写作和思考的原动力。从高处说,立德立功立言,一直是一个不断在召唤读书人的梦想。这个境界令人向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特别看重语言—言语亦即语文对国民性格的形塑功能。语文实际上承担着寻找言说方式、探寻生命意义、追问存在理由、凸显个体尊严、形塑民族性格的重任,承担着为每一个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责任,换言之,语文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言说体系。与此同时,当然也为语文教师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汇集,语文则是人类经验、人类先验、人类后验和人类情感的记录者、承载者和形塑者。语言为历史进程树立路标,历史成为后来者的语言资源、道德资源和思想资源,二者相互形塑,相互承载,不断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增添财富。

在语言文字的熏染下,民族精神逐渐被提炼、升华为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契约精神、协商机制、妥协手段和意识、财富意识、个人空间与邻里关系、精神追求与现实利益、自由与边界、法律与习俗、程序正义与目的正义、起点平等与过程公正等,都具体化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谚语。经济美德、社会美德、政治美德以及实证哲学、实证科学精神的发端和形成,端赖于此。语言对人类经验的记录和承载、对民族精神的形塑作用可见一斑。

写作是一个用文字载着身体和心灵进行游历的过程,是一个澡雪精神、表里澄澈的机会,是吐故纳新、神游万仞的自由翱翔,是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楚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相知的交织。

阅读让我吸纳人类共同体创造的精华,教学让我与学生一起共同感受人类的美好成果,写作让我与古往今来的思考者对话交流,这样的外在活动和内心体验成为我安顿自己身心的方式,也是一个普通教师得以保持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自由独立的立身之本。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