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双赢”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
2019-03-26◆
◆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药学与食品科学学院)
在2014年,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中,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指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型人才。如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创)业能力,在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是其“学、实、创、就”能力培养的关键。构建校企“合作双赢”长效运行机制是大学生实践基地长期良性运转、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药学与食品科学学院多年来,重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以培养“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校企“合作双赢”长效运行机制的实践基地。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动态调整的“三平台、四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就业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最终目标,通过不断对就业方向和市场、行业就业需求充分调研分析下,按照科学周期进行动态调整,形成适合我院学生人才培养的“三平台、四结合”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以基本实验技术训练平台、模拟生产工艺实训平台、生产研发技术实训平台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根据市场和行业就业需求,以及就业方向的调查来调整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形成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逐步形成“三平台四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四年的本科教育,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侧重基本实验技术训练,使刚刚步入大学的年轻学子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验证理论教学中的经典实验;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侧重生产工艺实训,学生通过在线课程、数字化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学习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使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侧重生产研发实训,学生进入实践基地,掌握生产流程,研发技术手段等内容。同时该课程体系根据市场、行业需求和就业方向调查结果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动态调整的“三平台、四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实践教育基地为基石,开展教学科研深度合作
实践教育基地是开启校企合作的钥匙,是校企共同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沃土。如何让企业自愿肩负起与高校一同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目前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瓶颈,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双赢”是解决瓶颈的关键,以实践教育基地为基石,开展教育科研深度合作是实现双赢的捷径。
1.校企双方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在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多年来采取校企双方共同商议共同制定的方式,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初稿和课程开设时间,企业结合目前工作需求对具体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微调,并根据生产时间调整实践课程的开设时间,加深校企教学合作。
2.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通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刚需、知道企业发展瓶颈,以学科知识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药学与食品科学学院仅为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技术难题4项,提升产品质量标准5项,合作开发新项目3项,使学校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利剑。
3.加快高校科研项目转化
实践教育基地增进了校企了解,加快科研项目转化。教师的科研项目被市场的前沿先锋——企业,第一时间了解,实现了科研——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高校研发成果落地开花。
4.加强员工再培训的力度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员工的业务素质、职业操守、道德品行是企业腾飞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在向企业派送学生的同时,也为企业员工开展学科理论知识讲授、学科前沿进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等,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年轻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就像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企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三、以育人为基础,建立“双赢”型长效运行机制
祖国建设人才培养不仅是高校的使命也是社会多方力量的历史责任,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理应肩负育人职责。但在多年来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己任的驱使下,对于育人存在敷衍之态,只有建立“双赢”的运行机制才能使企业参与形成常态化。为此,通过高校为企业智力服务、人才再培训、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科研成果优先转让等形式,使企业见到真正的实惠,建立起校企双赢的运营机制,才能使企业乐于并热衷于开展实践教育基地的长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