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商业逻辑
2019-03-25刘卓军
刘卓军
一个人的平均寿命,很乐观地就算预期成100岁,其能够精力充沛富于理性地从事工作的时间至多也就是30年左右的时间。
创新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其中,创新的目的之一是产生和创造商业价值。所以自然需要深刻认识创新的商业逻辑,对意欲参与创新的各类主体尤其如此。
一般说来,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而其中所谓的技能,是指运用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的活动的能力。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熟练程度。
广义一点讲,相关的技术要素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所要遵循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技术创新的本质是把新设想发展到可以实用和能够成功应用的阶段,或者说,是一个从新产品、新工艺、新工具以及新模式的设想之产生、发展到能实现市场应用、产生效益的完整过程,具体地将包括新设想的提出与产生、研究与开发以及商业化生产与扩散等一系列活动。在谈论技术创新的商业逻辑时,上述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要重视。其中,实现商业化生产并取得市场效益是最为重要的。
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获得成功,甚至现实一再说明,通常只有少量的创新能够获得成功。从商业的逻辑角度看,成功的技术创新能带来市场活力、满足消费者需求、改进生活品质。进一步,成功的创新还能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不同层面的市场主体积极跟进,形成社会的产品、服务和市场不断提升和进步的局面。这当然是好事,但要长期保持和促进这种局面的健康发展一直都充满着挑战。
不妨提及一下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表述过的一种观点:市场保持非理性状态的时间可能比企业保持不破产的时间更长。这个观点实质上道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成功)原理。这个原理当然可以比较泛化地去解读:任何事项乃至事业的发展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成功的事业通常会呈螺旋式发展的态势,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总要经历起起伏伏的变化。显然,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为开展设计好的事项或事业,当然还要调动和整合方方面面的相关资源。这些资源通常不会是取之不尽的,在事业的推进过程中总要消耗,如果在限定的时间周期内,所述资源消耗殆尽又得不到必要的适当补充,相应的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于很多看起来甚至试行起来表现很靠谱的项目,最后却坚持不到能走入成功的阶段,这或许就是在项目的推进中违背了凯恩斯的成功原理之缘故。
實践中,很多项目、很多企业绕不开凯恩斯的“魔咒”,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排除有些情形是企业的运营和决策方式不适宜,造成了把一手好牌打成臭牌、滥牌的结局。例如,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并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但她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对重大事情的决策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做法,明显地制约了联合国所能发挥的更大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这里成了一个世界最大的论坛,只能是进行更多更艰苦的协商、更经常更激烈的辩论。如果说,世界大事需要慎之又慎,这种做法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办企业设计这样的决策机制就必然会成为麻烦的根源。一个选择了被广泛接受的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在快速发展并被国际著名品牌咨询公司认定其是具有突破性特征表现的品牌之后,在短时间内竟轰然倒塌,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以新的经济模式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来做轻描淡写的评论是不够的。
一个人的平均寿命,很乐观地就算预期成100岁,其能够精力充沛富于理性地从事工作的时间至多也就是30年左右的时间。纵观现代(技术)历史的发展,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现一次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技术突破,因此,每个人一生中也就有和2、3个出现重大技术突破之机会相遇的可能。尽管,并非所有有志的人都能辉煌,但只要注重(商业)逻辑,亢奋中不忘理性,就能通过参与创新和创业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