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皇后”臧健和去世了,跟命运硬杠了一辈子
2019-03-25杨柳
杨柳
大年初四,人人都吃饺子的时候,“湾仔码头”创始人、“水饺皇后”臧健和去世了。
这条消息隔了几天才被公布,湾仔码头集团表示:“很难过地确认臧健和女士逝世的消息。”
作为速冻食品业的巨无霸,臧健和率领湾仔码头占领了香港30%的冷冻饺子市场,如今又占据了华南冷冻食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回顾“臧姑娘”的传奇一生,任谁都会感叹一句“逆天改命”。丈夫抛弃、流落异地、街头练摊是她前半生的真实写照,至于后来的“湾仔帝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女子面对命运蹂躏,无奈的“反击”罢了。
“把谁逼到那份上,都能成为女强人。”
出身贫苦,又被泰籍丈夫抛弃
其实臧健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姑娘。她1945年出生于山东五莲,后来迫于生计跟随母亲逃到青岛,并在那里生活到32岁。
臧健和一家都是农民,家境并不富裕。到达青岛后,母亲以缝裤脚为生,而臧健和在当地医院做护工,每天帮病人擦拭身体、给病人换药。也正是在这里,她认识了一名援华的泰籍医生,并与他组建了家庭。丈夫家庭条件不错,臧健和也不用再过居无定所的生活。
婚后,他们有了两个女儿。本想着可以过上幸福生活的臧健和,怎么也没想到,在婚后第六年就遭遇变故。当时丈夫需要先回泰国,并说过段时间就来接母子三人团聚,结果却一去杳无音讯,直到3年后才送来一封书信。
兴奋的臧健和马上领着两个女儿踏上了泰国寻亲之路,谁料迎来的却是另一个噩耗。原来丈夫之前匆忙赶回泰国,是因为父亲去世需要回国继承家产,而回泰国的这3年丈夫也没闲着——又娶了一个老婆,并生下了一个儿子。
很多年后,臧健和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我先生收了第二个太太,是我婆婆重男轻女。这种情况下,我宁肯自己带着孩子走,好好培养,让她们读书成人。”
1977年的深秋,臧健和流落到香港街头,一左一右牵着两个小女孩,工作和家庭都化为乌有。面对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熙攘嘈杂的街道,她迷茫、无助,如游魂般不知所措。
与水饺结缘纯属无奈
为了寻找栖身之处,臧健和跌跌撞撞,几经周折才在铜锣湾旧电车厂附近的一栋旧楼里,找到了一个只有4平米的棺材房。挣扎了这么多年,她又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有工作。她不懂粤语更不懂英语,只好在酒店找了一份杂工的工作,但这份工作的收入根本无法负担房租、生活费和两个孩子的学费。臧健和只好再打两份工:一个是给糖尿病人打针,一个是晚上11点后去洗电车。那时候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臧健和的生命中,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同时打着3份零工的她,不小心摔伤了腰骨,从此无法再做体力活。而在索赔工伤的时候,老板认为她故意讹诈,最后只好与老板对簿公堂。
虽然后来臧健和打赢了官司,但拿回的钱根本弥补不了失去3份零工所带来的损失。那段时间她一筹莫展,对未来也丧失信心,直到朋友无意间的一句夸赞:“你包的水饺怎么这么好吃?”
这句话点醒了臧健和。身为北方人,包饺子不是啥难事,为何不以此谋生?
拒卖日本水饺,誓做国人的“水饺皇后”
很快,臧健和就用500块港币自制了一辆木头推车,开始了在推车上卖水饺的生活。当时香港还没有地铁,维港的船运是主要交通方式,那附近也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臧健和就把賣水饺的地方选在了湾仔的码头。
然而,从没做过生意的臧健和初次摆摊,根本张不开嘴叫卖。她感到很难堪,只顾埋头包饺子,等了很久也不见一个顾客,直到一群学生经过,才卖出第一单。臧健和后来曾公开回忆道:“我推不开我心里这扇门,最怕的是我抹不开面子。 ”
万事开头难,臧健和在“水饺生涯”的初期,同时也面临着“北方水饺在南方水土不服”和香港城管“走鬼”的双重压力。关于躲城管,除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外,剩下的自己并不能控制,但她对于饺子口感的改进则下了大功夫钻研。
臧健和深知顾客才是最了解饺子缺点的人,于是她养成了观察顾客的习惯。她发现,香港人吃自己的饺子总是吃馅不吃皮,询问后被告知:“饺子皮厚得像棉被,怎么下得了口?”
这对臧健和来说是最宝贵的意见。经过连续几个晚上的钻研,她成功改进了饺子的制作流程,把肥肉与瘦肉的比例由5∶5改成3∶7,同时把厚皮也研制成爽滑筋道的薄皮。从那之后,臧健和获得了第一批固定客源,而“湾仔码头水饺”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不过当时仍是无牌小贩的她,从来没想到能把水饺的生意做到全国乃至世界。命运的推手什么时候来到背后,谁都不知道。
臧健和生命中的第一个机会来自1983年。当时,香港大丸百货看中了她的饺子,想要投资建立品牌。大丸是第一家进入香港的日本百货,不仅拥有超级市场、百货公司等出货渠道,还掌握着香港大量的人流量,影响了香港两代人的购物模式。
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臧健和接连拒绝了大丸百货两次。
第一次是因为日方想看她的工厂,而臧健和诚实地表示自己只是小贩并无工厂,拒绝了合作。没想到日方的诚意远比她想象的大。日方提出愿意提供超市牌照和工厂,继续与她合作,但她还是拒绝了日方的提议,因为日方要求她生产水饺后贴日方品牌售卖。臧健和后来回忆道:“如果我自己做出来的品牌变成日本人的牌子,一旦我的技术被学去,我的保障就完全丧失了。”
最终,双方以保住“湾仔码头北京水饺”的牌子,并由日方提供牌照、工厂的条件,签下了20年的合作条约。有了资本和渠道的帮助,臧健和与湾仔码头水饺正式起航,产品也从单一的速冻水饺变成了冷冻产品,随着大丸百货的推广,到1983年湾仔码头已经成为香港冻食第一品牌。
湾仔码头后来逐渐走上规模化、集团化道路。1997年随着香港回归,湾仔码头也和美国最大的冷冻食品生产商品食乐合资,并凭借成熟的冷链技术成功打入了内地市场。湾仔码头持续使用“臧姑娘”这一独特形象进行宣传,向消费者传递“像妈妈一样用心做美食”这一品牌理念,引发了大陆消费者的共鸣。
据新华社报道,2017年,湾仔码头在内地的销售额占整个品牌的90%左右,销售点遍布全国逾200个城市。
“吃饺子的人在中国,我不走!”
生于山东的臧健和,有着浓重的大中华情节。当初来大陆投资建厂,其实面临着回报周期过长的风险,但她的态度很坚决:“一定要到内地投资,到家乡投资,要为家乡做事。当时选择合作伙伴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定要到中国内地投资。”
港媒认为,臧健和这个山东姑娘凭饺子发迹的传奇故事,也印证着香港的拼搏精神。香港文汇网提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臧健和周围一些生意伙伴和朋友选择移民去加拿大或欧洲,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当被问到为何如此坚定时,臧健和朗声笑道:“吃饺子的人在中国,我不走!”
饺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湾仔码头用饺子串联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接受采访的时候,臧健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跟着妈妈包饺子给一家人吃;长大了,包饺子给女儿、给朋友吃;后来,我包给13亿同胞吃,想到大家吃到我们的水饺心里暖暖的,很有成就感。”
把“忠厚、上进”立为墓志铭的臧健和,无愧为“华人之光”。而她奋斗不息的一生,正代表了我们自强不息、敢于逆天改命的民族精神。
“臧姑娘”,走好!